一般軟體開發程序分為
需求整理==>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程式開發==>系統測試==>系統維護
整個流程的控管稱為專案管理,所使用的標準稱為軟體標準,因為有了標準,我們才能將軟體各階段的程序與以量化,進而評估其價值與品質。以下針對各階段作一簡要描述:
1.需求整理:通常由了解市場需求或客戶為主要人員,其目的為整理未來軟體應具備之功能說明與要求(RFP)。此為所有軟體產品或專案成立時的第一要務,如果沒有完整的需求項目與功能說明及要求,之後各階段的開發也會因需求的變動而導致大量時間與成本的浪費。
2.系統分析:通常由具備專業知識(Domain Know How)之軟體人員擔任,其主要目的在於與提出需求者溝通協調,並將提出之需求,透過流程合理性加以整理成特定規格與表示方式來呈現,並與提出需求者確認,此階段常見之方式有UML 提出之Use Case、Use Case Diagram、Activity Diagram 等等,並且需提出系統所以功能及模組測試個案相關文件。
3.系統設計:通常由資深程式開發人員擔任,其具備資料庫/程式開發之專業知識與技術,此階段主要目的在於架構系統,將使用者分析資料轉述為程式流程,供程式開發人員參考並開發符合需求之系統功能。此階段為軟體開發最重要步驟,其介於使用者導向與系統導向之溝通橋樑,此階段常見之方式有UML 提出之Activity Diagram、Sequence Diagram、Table Definition 等等。
4.程式開發:由一般程式設計師擔任,此工作內容主要以系統設計定義的規範來實作,此人員完成之產物主要為程式原始碼,並且應自行完成所撰寫程式之基本測試,主要包括所有API之輸出輸入測試及確定所有程式碼均有執行到且無錯誤。
5.系統測試:通常由一般人員偕同系統分析師根據[功能及模組測試個案相關文件]進行測試,主要為驗證模組及流程之輸出入功能是否符合客戶需求,分為阿法測試及貝塔測試兩類,前者為開發人員進行之測試驗證,後者為確認無誤後交由User之驗證程序,此階段需使用錯誤處理機制詳加紀錄,主要用於確認測試之問題所屬之類型(ex. 程式bug 或 規格異動 或 畫面調整等)。
6.系統交付與上線:通常由系統分析與專案管理人員擔任,此階段通常為軟體或專案開發最難處理的階段,其原因在於使用者對系統的認知與時間誤差,導致無法明確掌握系統結案時程,此階段最需要的是溝通與協調以及問題處理的效率,因此具備善於溝通協調的系統分析人員與問題處理的程式設計師是能夠縮短此階段的時程,但現實環境卻是最難實行的,也因此成為所有軟體開發一大阻礙。
分享 ASP,ASP.NET,VB,C#,程式開發,網站設計,部落格,微網誌,網路行銷,facebook 行銷,噗浪行銷,社群行銷,電腦硬體軟體,網路賺錢等資訊內容。『噗落格』裡的文章大多是從各網站摘錄(轉貼)下來的,僅提供研究及筆記之用途,如有侵權請留言告知!一開始不打算賺錢,一個不可能中的可能
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
專案人生─(6)專案團隊的組成類型
以下將「專案經理」的強弱和「專案成員」的強弱做為兩個維度,列出四種專案團隊的組合
(那些只出意見不做事的Sponsor或是高層主管,在此先略過不提)
A型團隊(經理弱,成員弱)
這是一般人最怕待到的專案團隊,也是老板的夢魘。如果不是搞不清楚狀況的話,通常是有特別原因才會推出這種組合去打仗。事情做不好,又做不完,大家累得要死又沒人鼓勵,專案經理報喜不報憂,這種團隊能完成專案的機率很低,大概低於50%。就算能結案,公司和專案成員大概也得遍體麟傷。
B型團隊(經理弱,成員強)
以西遊記團隊為例,相對於三位徒弟,除了佛法和緊箍咒之外,唐僧算是比較弱的一位成員;再以三國中的劉備團隊為例,論計謀用兵,劉備比不過孔明,要扁人開打,劉備又比不過關羽和張飛,但是劉備能夠讓團隊成員服從命令,共同為理想和目標而打拚,也是一種領導模式。這種團隊成功機率大於A型團隊,大概50%-75%之間。
C型團隊(經理強,成員弱)
以前面提過的江戶川柯南為例,每次解決案子,都是靠柯南一個人就搞定了,阿笠博士、小蘭、灰原哀、毛利小五郎….等人,不過是角色或輕或重的配角罷了。在這種團隊做事,好處是:專案經理無所不能,對外可搞定客戶及老板,對內可協助專案成員解決問題;壞處是:整個專案的credit很容易變成專案經理個人的credit,在他手底下要出頭天可能要等很久,因為沒有露臉的機會。這種團隊成功機率也大於A型團隊,大概50%-75%之間。
D型團隊(經理強,成員強)
這應該像是夢幻組合型的團隊了,在現實的職場生涯中,實在是可遇不可求。為什麼呢?如果真的有這麼強的團隊,一定會被老板拆成好幾個B型和C型團隊,這樣才有辦法應付較多的專案。再則,以中國人一山不容二虎的個性,要不了一兩年,成員就會有異動的心,想要自立門戶或更上一層樓(就像熱門樂團一個個單飛的主唱)。這種團隊成功機率最大,大概80%-90%之間。
說起來我很幸運,有看過D型團隊,專案經理的口頭禪是「我要成為海賊王!」,我還記得專案經理的名字,他叫「蒙其D魯夫」。
D型團隊另外一個代表是 "沉默的艦隊"
C型團隊假以時日是可以訓練成D型團隊的, 這種故事電影裡面很多的.
B型團隊如果頭兒管不住底下的成員, 就會向A型團隊靠攏.
A型團隊也有可能是實驗性質的團隊, 把一羣不知道該怎麼擺的人全部集中成一個Team, 做的好是公司賺到, 做不好的話是整個Team裁掉, 一羣人統統回家吃自己.
(那些只出意見不做事的Sponsor或是高層主管,在此先略過不提)
A型團隊(經理弱,成員弱)
這是一般人最怕待到的專案團隊,也是老板的夢魘。如果不是搞不清楚狀況的話,通常是有特別原因才會推出這種組合去打仗。事情做不好,又做不完,大家累得要死又沒人鼓勵,專案經理報喜不報憂,這種團隊能完成專案的機率很低,大概低於50%。就算能結案,公司和專案成員大概也得遍體麟傷。
B型團隊(經理弱,成員強)
以西遊記團隊為例,相對於三位徒弟,除了佛法和緊箍咒之外,唐僧算是比較弱的一位成員;再以三國中的劉備團隊為例,論計謀用兵,劉備比不過孔明,要扁人開打,劉備又比不過關羽和張飛,但是劉備能夠讓團隊成員服從命令,共同為理想和目標而打拚,也是一種領導模式。這種團隊成功機率大於A型團隊,大概50%-75%之間。
C型團隊(經理強,成員弱)
以前面提過的江戶川柯南為例,每次解決案子,都是靠柯南一個人就搞定了,阿笠博士、小蘭、灰原哀、毛利小五郎….等人,不過是角色或輕或重的配角罷了。在這種團隊做事,好處是:專案經理無所不能,對外可搞定客戶及老板,對內可協助專案成員解決問題;壞處是:整個專案的credit很容易變成專案經理個人的credit,在他手底下要出頭天可能要等很久,因為沒有露臉的機會。這種團隊成功機率也大於A型團隊,大概50%-75%之間。
D型團隊(經理強,成員強)
這應該像是夢幻組合型的團隊了,在現實的職場生涯中,實在是可遇不可求。為什麼呢?如果真的有這麼強的團隊,一定會被老板拆成好幾個B型和C型團隊,這樣才有辦法應付較多的專案。再則,以中國人一山不容二虎的個性,要不了一兩年,成員就會有異動的心,想要自立門戶或更上一層樓(就像熱門樂團一個個單飛的主唱)。這種團隊成功機率最大,大概80%-90%之間。
說起來我很幸運,有看過D型團隊,專案經理的口頭禪是「我要成為海賊王!」,我還記得專案經理的名字,他叫「蒙其D魯夫」。
D型團隊另外一個代表是 "沉默的艦隊"
C型團隊假以時日是可以訓練成D型團隊的, 這種故事電影裡面很多的.
B型團隊如果頭兒管不住底下的成員, 就會向A型團隊靠攏.
A型團隊也有可能是實驗性質的團隊, 把一羣不知道該怎麼擺的人全部集中成一個Team, 做的好是公司賺到, 做不好的話是整個Team裁掉, 一羣人統統回家吃自己.
2010年11月13日 星期六
程式人員的心聲(2) v2 - 為啥那人寫 code 感覺用飛的 - 善用快速鍵
話說,剛進入這條不歸路的時候,那時還是用 VB6。
第一次見到師父 ABBY ( 哈哈!!這個英文名字在台灣應該找不到第二個了吧!)
他老人家寫程式碼的時候,我的下巴都快要掉下來啦!! ( 當時我的表情應該就是這樣子吧! )
簡直就是用飛的感覺,這是人類可以辦到的嗎?
無論是寫 code 或是 追 Bug 都幾乎沒用到 mouse
他老人家告訴我幾個訣
真的是受用無窮呀!!就跟騎腳踏車一樣
基本條件
一個好用的鍵盤
最好是那種 104 標準+ 的,和自已喜歡按下去的感覺。( 找到那個 fe 是很重要的 )
一定要可以英文盲打!
這是寫 code 的基本原則,而且是要同時「兩隻手」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打完 public void main()
工具一定要支援 Interllisense
這一點尤其重要,別再跟我說「這個有跟沒有一樣呀」,能少打幾個字就少打幾個字啦!
記住自已常用的快速鍵
別跟我說不知道啥是 F5
----------- Visual Studio .NET 系列開發平台 通用 ------------------------------------------
廢話不多說啦!馬上來介紹幾個自已很常用的
選取整行的字 [Home] , [Shift]+[End] ( 這個順序沒差 )
選取一個區塊 [Shift] + [↓] or [↑] 有時要搭配 同一行選字時請再 [Shift] + [Ctrl] + [→] or [←]
選取一個區塊 ( 一行一行 ) [Shift] + [Ctrl] + [↓] or [↑]
選取一個單字 [Shift] + [Ctrl] + [→] or [←]
呼叫出 InterlliSense 小視窗 [Ctrl] + [→] or [Ctrl] + [J] ( 要看當初的鍵盤設定 )
執行程式 [F5] ( 其實我還是常常看到很多人用 mouse )
逐行執行程式 [F11] ( VB6 的話印象是 F8 )
設定/去掉 中斷點 [F9]
進入呼叫 method 的程式區塊 [F12] ( 這個很方便喔!一定要試試 ) ( VB6 的話印象是 F10 )
找東西 [Ctrl] + [F] / 取代 [Ctrl] + [H]
--------- 補充 -------------------
快速切換不同工具/ 文件時 [Alt] + [Tab]
在有頁籤時想要快速切換時 [Ctrl] + [Tab]
其實只要以上 10 個幾乎可以適用在大多數的地方 ( 一開始也用不了這麼多啦! )
原本沒有寫說要寫這方面的,但過了這麼久發現這個部分很多人其實都沒有這麼在意,工具有提供卻沒有用覺得很可惜 ( 這個以前教其他同事就教了至少超過十幾遍了吧 )
這些東西可以供大家參考參考,可以有更多自已的時間 提升平常寫作的效率喔!
第一次見到師父 ABBY ( 哈哈!!這個英文名字在台灣應該找不到第二個了吧!)
他老人家寫程式碼的時候,我的下巴都快要掉下來啦!! ( 當時我的表情應該就是這樣子吧! )
簡直就是用飛的感覺,這是人類可以辦到的嗎?
無論是寫 code 或是 追 Bug 都幾乎沒用到 mouse
他老人家告訴我幾個訣
真的是受用無窮呀!!就跟騎腳踏車一樣
基本條件
一個好用的鍵盤
最好是那種 104 標準+ 的,和自已喜歡按下去的感覺。( 找到那個 fe 是很重要的 )
一定要可以英文盲打!
這是寫 code 的基本原則,而且是要同時「兩隻手」可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打完 public void main()
工具一定要支援 Interllisense
這一點尤其重要,別再跟我說「這個有跟沒有一樣呀」,能少打幾個字就少打幾個字啦!
記住自已常用的快速鍵
別跟我說不知道啥是 F5
----------- Visual Studio .NET 系列開發平台 通用 ------------------------------------------
廢話不多說啦!馬上來介紹幾個自已很常用的
選取整行的字 [Home] , [Shift]+[End] ( 這個順序沒差 )
選取一個區塊 [Shift] + [↓] or [↑] 有時要搭配 同一行選字時請再 [Shift] + [Ctrl] + [→] or [←]
選取一個區塊 ( 一行一行 ) [Shift] + [Ctrl] + [↓] or [↑]
選取一個單字 [Shift] + [Ctrl] + [→] or [←]
呼叫出 InterlliSense 小視窗 [Ctrl] + [→] or [Ctrl] + [J] ( 要看當初的鍵盤設定 )
執行程式 [F5] ( 其實我還是常常看到很多人用 mouse )
逐行執行程式 [F11] ( VB6 的話印象是 F8 )
設定/去掉 中斷點 [F9]
進入呼叫 method 的程式區塊 [F12] ( 這個很方便喔!一定要試試 ) ( VB6 的話印象是 F10 )
找東西 [Ctrl] + [F] / 取代 [Ctrl] + [H]
--------- 補充 -------------------
快速切換不同工具/ 文件時 [Alt] + [Tab]
在有頁籤時想要快速切換時 [Ctrl] + [Tab]
其實只要以上 10 個幾乎可以適用在大多數的地方 ( 一開始也用不了這麼多啦! )
原本沒有寫說要寫這方面的,但過了這麼久發現這個部分很多人其實都沒有這麼在意,工具有提供卻沒有用覺得很可惜 ( 這個以前教其他同事就教了至少超過十幾遍了吧 )
這些東西可以供大家參考參考,可以有更多自已的時間 提升平常寫作的效率喔!
經典的一句話「生氣就輸了」
現在在網路的論壇上交流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不過也因為這樣子,當意見相左時常常會有所謂的筆戰。
每次只要一看到,心中可是油然敬佩了起來呀!
任何一種主題都可以吵起來,大到政治小到卡漫都沒有問題! ( 不過有的時候問題太腦殘,大家就會公x )
而且每每吵起來都可以引經敘述之前誰誰誰講過的話!又是在那裡提過的數據!
自然而然地出現了「沒圖沒真相」 ( 口說無憑 )
相反地,若是擺明就是沒結論的話!大家都會有一個共識
「認真就輸了」
「生氣就輸了」
在談判斷只要動到氣,之後就通通都不用談啦!因為會掉入到對方的圈套中。
轉載自http://www.dotblogs.com.tw/franma/archive/2009/07/13/9406.aspx
不過也因為這樣子,當意見相左時常常會有所謂的筆戰。
每次只要一看到,心中可是油然敬佩了起來呀!
任何一種主題都可以吵起來,大到政治小到卡漫都沒有問題! ( 不過有的時候問題太腦殘,大家就會公x )
而且每每吵起來都可以引經敘述之前誰誰誰講過的話!又是在那裡提過的數據!
自然而然地出現了「沒圖沒真相」 ( 口說無憑 )
相反地,若是擺明就是沒結論的話!大家都會有一個共識
「認真就輸了」
「生氣就輸了」
在談判斷只要動到氣,之後就通通都不用談啦!因為會掉入到對方的圈套中。
轉載自http://www.dotblogs.com.tw/franma/archive/2009/07/13/9406.aspx
2010年11月12日 星期五
我們團隊只用版本管控就夠了嗎??
一開始小弟待的開發團隊根本沒有所謂的版本管控,要管控?
那就開發人員自已平常多燒香拜拜啦!
定期備份在自已電腦上的檔案不要掛掉,只要最新的程式沒問題就好!
反正老闆和客戶都只看現在交付給他們的程式。
後來,大部分的團隊也已經能接受用「版本管控」管理所有程式碼是件重要且必須的事。
但!這樣子真的就足夠了嗎??
======= 題外話!===========
小弟的確有看過一些團隊是用「工作單」的數量來決定一個人的績效,光只用數量來決定是一件非常要不得的,畢竟工作(bug) 都有區分成簡單和困難的。若是被分配到困難的成員豈不是很衰??而且也不公平! ( 所以日後該團隊的工作追蹤和會議進度形同批鬥大會,超慘的 )
所以大家要麻就是充數量!要麻就是造假! 這只是增加團隊的 loading 而已。
到最後工作單就沒有人要看! ( 因為大家都在填心酸的 )
那還不如不要填。
===========================
首先 可以先聽到幾種答案!
是不夠!所以我們有自已寫的系統在記錄所有的工作單
不然就是!我們有用一些免錢的系統在幫我們記錄 ( 通常都是 Bug Tracking System 這一類的 ,這和第一點是一樣的問題 )
覺得只有版控不夠!但完全不知道應該要怎麼解決!
只有版本管控就夠了,反正這個專案都只有我一個人!
前兩種都很好!因為已經有這個習慣了!
但程式碼 和 工作項目 彼此之間沒有關聯,就無法很方便地由單找Code 或是 由 Code 找單
若團隊是 3、4的話!人的改變就會比較辛苦了!
若是能認同想要改善也就罷了!但很多時候可能會有結論就是!
反正沒有我也這樣子過來了!天也沒有跨下來呀!程式還是一樣地出貨!
是的!程式還是照樣可以出貨!小弟也是這樣子過來的!程式一樣照寫 :)
久而久之就會發現!團隊只有你自已一個人寫得好沒用呀!要讓大家都跟你一樣利害才行
有時候會發現!怎麼最常常加班的只有你而已! ( 因為最利害的人都負責最多的案子 )
不然每次某個東西要改 ( 或有 Bug ) 時都只能找你,因為當初是你寫的。
但現實上不是只有程式碼管理而已,還有很多其他政治因素。 ( 最痛的就是 一人專案 )
因為,程式碼要自已寫以外
要解決客戶所提出來的需求 ( 還不斷地一直修改 Orz ) 和 動不動就會打給老闆抱怨某個功能又掛了
除此之外還要回答老闆什麼時候才能交貨 ( 不然公司就賠錢啦! )
等等等……
沒錯!現實上不是只有程式開發而已!還包含到管理層面很多很多問題!
只有靠腦子記錄且案子又成功的非人類,實在少之又少。
===========================
若你們家是:「我們家的老闆人超好的!絕對不會壓我們時程,功能隨便我們寫客戶都會買單。 」
記得要多珍惜這種老闆和客戶呀!他們是最棒的衣食父母。( 哭 )
===========================
開發過程的記錄非常的重要,並非只有程式碼而已。
工作單、Bug 都是優先需要記錄的,和程式碼關聯是要幫助我們管理工作成果
有這兩項我們才能知道,目前有那些工作是已知的且還沒有完成的,什麼時候增加的
大約還要花多少時間完成、新產生的 Bug 數量和功能品質量化、程式碼修改是針對那些工作單或 Bug
每次交付工作是完成那些工作項目和Bug、工作單 ( Bug ) 的平均解決速率、等等…
很多時候小弟在講「工作管理」和「版本管控」的關聯時,聽完後覺得我們現在團隊只要有版控就好了呀!
幹麻還要多工作管理??還不是老闆想要追我們的績效?不然就是 PM 不想讓我們忙裡偷閒?
不然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工作單就隨便填,反正單子和程式都是我寫的。
其實,這些都是為了要保護自已和提升管理能力,也可以讓其他同儕協助 ( 或帶人 ) 都有記錄
一方面你可以自我掌控開發狀況,另一方面也學會怎麼預估時間。
所以知道工作單和程式碼關聯的重要性後,選擇適合自已團隊的工具就非常重要
簡單一點的工作追蹤可以用 Excel ( 小弟以前就是學約耳的做法!很快!很直覺! )
而程式碼關聯則可以透過 Check in policy 來輔助記錄 ( 我們都不想要有人漏填或是明明無法編譯卻還簽入吧 )
小弟自已屁了這麼多,不外乎之前聽到一位先進說。該不會用了什麼 Team Foundation Server 一切都葯到病除吧?
不不不!!流程的改進!主要因素是「人」呀!工具只能讓我們縮短時間而已。
要做的一樣都不會少! Orz 但團隊工作管理卻一直是大家遇到的問題!
所以,若自已檢視一下自已的團隊
是不是如同小弟講的只有版本管控而已,其他都只記在某一個超人的腦子裡的話!
真的要好好地想想,是不是應該用 Excel 把工作項目記錄到 TFS 上了呢!
小弟自已導入的成果
原本客戶一直抱怨提了需求 ( Bug ) 都沒有人理的情況完全地改善了,因所有的項目都有記錄和排時程。
工作的進度和成果的量化可以提高所有人員的士氣 ( 小弟導入過的團隊都是如此!但這必須是寫真的,而且不是為了績效時才有用 )
人員的支援變得更加容易,可以讓成員在不同專案中調度。因為先前的開發過程都有記錄下來可以供參考。
不用為了交報告而再花很多時間整理,從 TFS 到 Excel 可以馬上弄出我要的報表 ( 包含給客戶看的 加工過報表 )
單子不用擔心會不見! ( 以前用 「紙」時,有時會發生 單子跑到異次元的情況 )
開發人員可以更了解自已工作的流程怎麼和其他人配合
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練習和預估時程的能力提高! ( 是的!和 gipi 執行長說的一樣,這需要練習 )
可受管理的專案數量增加
…
以前 從 VSS ( 或是有人用 SVN ) 搭配 Excel 或 Email 或 紙 時
不是不能,只是會需要大量人力的管理工作進度,還有「道德」上的勸說。
小弟以上所有的工作都有用過「人力」管理過
現在就真的很幸福了,後來改導入 TFS 後原本需要有「專人」管理的部分節省下來
讓同部門成員 和其他部門的人員也可以知道所有專案的全貌
轉載自http://www.dotblogs.com.tw/franma/archive/2010/08/02/16962.aspx
那就開發人員自已平常多燒香拜拜啦!
定期備份在自已電腦上的檔案不要掛掉,只要最新的程式沒問題就好!
反正老闆和客戶都只看現在交付給他們的程式。
後來,大部分的團隊也已經能接受用「版本管控」管理所有程式碼是件重要且必須的事。
但!這樣子真的就足夠了嗎??
======= 題外話!===========
小弟的確有看過一些團隊是用「工作單」的數量來決定一個人的績效,光只用數量來決定是一件非常要不得的,畢竟工作(bug) 都有區分成簡單和困難的。若是被分配到困難的成員豈不是很衰??而且也不公平! ( 所以日後該團隊的工作追蹤和會議進度形同批鬥大會,超慘的 )
所以大家要麻就是充數量!要麻就是造假! 這只是增加團隊的 loading 而已。
到最後工作單就沒有人要看! ( 因為大家都在填心酸的 )
那還不如不要填。
===========================
首先 可以先聽到幾種答案!
是不夠!所以我們有自已寫的系統在記錄所有的工作單
不然就是!我們有用一些免錢的系統在幫我們記錄 ( 通常都是 Bug Tracking System 這一類的 ,這和第一點是一樣的問題 )
覺得只有版控不夠!但完全不知道應該要怎麼解決!
只有版本管控就夠了,反正這個專案都只有我一個人!
前兩種都很好!因為已經有這個習慣了!
但程式碼 和 工作項目 彼此之間沒有關聯,就無法很方便地由單找Code 或是 由 Code 找單
若團隊是 3、4的話!人的改變就會比較辛苦了!
若是能認同想要改善也就罷了!但很多時候可能會有結論就是!
反正沒有我也這樣子過來了!天也沒有跨下來呀!程式還是一樣地出貨!
是的!程式還是照樣可以出貨!小弟也是這樣子過來的!程式一樣照寫 :)
久而久之就會發現!團隊只有你自已一個人寫得好沒用呀!要讓大家都跟你一樣利害才行
有時候會發現!怎麼最常常加班的只有你而已! ( 因為最利害的人都負責最多的案子 )
不然每次某個東西要改 ( 或有 Bug ) 時都只能找你,因為當初是你寫的。
但現實上不是只有程式碼管理而已,還有很多其他政治因素。 ( 最痛的就是 一人專案 )
因為,程式碼要自已寫以外
要解決客戶所提出來的需求 ( 還不斷地一直修改 Orz ) 和 動不動就會打給老闆抱怨某個功能又掛了
除此之外還要回答老闆什麼時候才能交貨 ( 不然公司就賠錢啦! )
等等等……
沒錯!現實上不是只有程式開發而已!還包含到管理層面很多很多問題!
只有靠腦子記錄且案子又成功的非人類,實在少之又少。
===========================
若你們家是:「我們家的老闆人超好的!絕對不會壓我們時程,功能隨便我們寫客戶都會買單。 」
記得要多珍惜這種老闆和客戶呀!他們是最棒的衣食父母。( 哭 )
===========================
開發過程的記錄非常的重要,並非只有程式碼而已。
工作單、Bug 都是優先需要記錄的,和程式碼關聯是要幫助我們管理工作成果
有這兩項我們才能知道,目前有那些工作是已知的且還沒有完成的,什麼時候增加的
大約還要花多少時間完成、新產生的 Bug 數量和功能品質量化、程式碼修改是針對那些工作單或 Bug
每次交付工作是完成那些工作項目和Bug、工作單 ( Bug ) 的平均解決速率、等等…
很多時候小弟在講「工作管理」和「版本管控」的關聯時,聽完後覺得我們現在團隊只要有版控就好了呀!
幹麻還要多工作管理??還不是老闆想要追我們的績效?不然就是 PM 不想讓我們忙裡偷閒?
不然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工作單就隨便填,反正單子和程式都是我寫的。
其實,這些都是為了要保護自已和提升管理能力,也可以讓其他同儕協助 ( 或帶人 ) 都有記錄
一方面你可以自我掌控開發狀況,另一方面也學會怎麼預估時間。
所以知道工作單和程式碼關聯的重要性後,選擇適合自已團隊的工具就非常重要
簡單一點的工作追蹤可以用 Excel ( 小弟以前就是學約耳的做法!很快!很直覺! )
而程式碼關聯則可以透過 Check in policy 來輔助記錄 ( 我們都不想要有人漏填或是明明無法編譯卻還簽入吧 )
小弟自已屁了這麼多,不外乎之前聽到一位先進說。該不會用了什麼 Team Foundation Server 一切都葯到病除吧?
不不不!!流程的改進!主要因素是「人」呀!工具只能讓我們縮短時間而已。
要做的一樣都不會少! Orz 但團隊工作管理卻一直是大家遇到的問題!
所以,若自已檢視一下自已的團隊
是不是如同小弟講的只有版本管控而已,其他都只記在某一個超人的腦子裡的話!
真的要好好地想想,是不是應該用 Excel 把工作項目記錄到 TFS 上了呢!
小弟自已導入的成果
原本客戶一直抱怨提了需求 ( Bug ) 都沒有人理的情況完全地改善了,因所有的項目都有記錄和排時程。
工作的進度和成果的量化可以提高所有人員的士氣 ( 小弟導入過的團隊都是如此!但這必須是寫真的,而且不是為了績效時才有用 )
人員的支援變得更加容易,可以讓成員在不同專案中調度。因為先前的開發過程都有記錄下來可以供參考。
不用為了交報告而再花很多時間整理,從 TFS 到 Excel 可以馬上弄出我要的報表 ( 包含給客戶看的 加工過報表 )
單子不用擔心會不見! ( 以前用 「紙」時,有時會發生 單子跑到異次元的情況 )
開發人員可以更了解自已工作的流程怎麼和其他人配合
讓每個人都有機會練習和預估時程的能力提高! ( 是的!和 gipi 執行長說的一樣,這需要練習 )
可受管理的專案數量增加
…
以前 從 VSS ( 或是有人用 SVN ) 搭配 Excel 或 Email 或 紙 時
不是不能,只是會需要大量人力的管理工作進度,還有「道德」上的勸說。
小弟以上所有的工作都有用過「人力」管理過
現在就真的很幸福了,後來改導入 TFS 後原本需要有「專人」管理的部分節省下來
讓同部門成員 和其他部門的人員也可以知道所有專案的全貌
轉載自http://www.dotblogs.com.tw/franma/archive/2010/08/02/16962.aspx
一個團隊最少應該要多少人?
無論是 台灣 還是 大陸的工程師,都會覺得說 寫程式是低階的人在幹的!
所以往往都會覺得要往上爬就是要往管理階段走! PG—>SD—>SA—>PM 等等… ( 中間還有其他角色我們省略 )
而,當然 高層也不是幹假的!即然要這樣子的話!
最後就很容易變成!「一人專案」
放心!從專案時間規劃到程式開發!絕對都可以碰得到!
名義上好聽的是 讓你可以獨立作業、可以讓你操控整個專案!
實際上卻是一人當三人用!
7、8 年前時小弟以前的主管不知去那裡看到的「一條鞭」的管理方法 ( 很怪!這個到現在還是很流行 )
硬是套在「軟體開發」的團隊中,而且覺得就是要一個人搞到底,因為這樣子可以節省溝通成本
所以呢!硬是把 一個團隊共同在維護的專案 ( 同時有 5 個 ) 拆散給 5 個不同的工程師 ( PG )
當然最後的下場很慘!原因有很多!因為 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可以同時要做 規劃 又要開發、又要顧品質 ( 當然 老闆覺得即然溝通時間省掉了!那麼上線的時間也可以濃縮一下吧! )
導致某些專案客訴問題特多!
因為很容易弊端!比如 原本某些功能測試明明就是有問題,卻硬是要上線!
這個是不是好方法?
小弟覺得這跟本無法解決問題!因為校長兼撞鐘 怎麼可能「忠實地」反應問題出來呢??
所以 一人專案真的不太適合在 軟體的開發作業上 ( 某些神人等級例外 ,各位都知道小弟在說啥 )
無論是自已實作過的團隊 或是 MSF 上所說 真的最少是 三個人
分別是
PM 負責時程規劃、客戶需求
PG 負責程式開發 / 設計
Test 負責產品的品質
也許就會有人說「不行!我們的人力資源有限,不可能因為 10 個案子我們就要統統乘以三 」
沒關係!換個角度想!可以讓 這三個人同時負責 三個專案 不就解決了嗎?? ( 當然會依 數量、性質、人員 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
若是所有的專案都已經進維護階段 且 產品的性質都是一樣 又有 OO 架構的話! 3 個人同時維護 10 個案子也不是不可能的!
而在這裡面最重要的是
如何讓 這三個人可以共同作業、又不會干擾到對方!
這個問題也是困擾了我好久!
比方說 只要一有 bug ,我就要被測試人員 打斷 我開發中的工作,因為他要跟我說發生了什麼 bug
所以,即使是小團隊 也不能忽視這個問題
建置團隊自已的溝通平台是很重要的!
所以 Team Foundation Server 在這個部分幫節省很多建置平台的時間
PM 用 Excel / project 進行管理 和 客戶之間的需求 並且 隨時掌控進度 以便讓其他人員可以專心做份內的事
PG 在 VS 2010 中將這些需求 分幾個大的項目來決定 要執行那些工作 並 將開發好的程式碼可以連結到 需求
Test 依據 PM 所談好的需求 使用 Lab Management 規劃 測試案例 並在每一次 版本測試所找到的 Bug ,開立 Bug 單並記錄發現過程 以便讓 PG 日後可以找得到
爾後,即使團隊需要老闆 增加人手時 也可以很容易讓 新成員 上手 ,因為所有的開發經驗 通通都會在 TFS 中!
所以,並不是小團隊就不需要 開發流程!而是 更需要重視它!因為 人變少了就代表 做事的效率要提高!
( 事情不會變少 )
Orz
轉載自 http://www.dotblogs.com.tw/franma/archive/2010/01/24/13262.aspx
所以往往都會覺得要往上爬就是要往管理階段走! PG—>SD—>SA—>PM 等等… ( 中間還有其他角色我們省略 )
而,當然 高層也不是幹假的!即然要這樣子的話!
最後就很容易變成!「一人專案」
放心!從專案時間規劃到程式開發!絕對都可以碰得到!
名義上好聽的是 讓你可以獨立作業、可以讓你操控整個專案!
實際上卻是一人當三人用!
7、8 年前時小弟以前的主管不知去那裡看到的「一條鞭」的管理方法 ( 很怪!這個到現在還是很流行 )
硬是套在「軟體開發」的團隊中,而且覺得就是要一個人搞到底,因為這樣子可以節省溝通成本
所以呢!硬是把 一個團隊共同在維護的專案 ( 同時有 5 個 ) 拆散給 5 個不同的工程師 ( PG )
當然最後的下場很慘!原因有很多!因為 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可以同時要做 規劃 又要開發、又要顧品質 ( 當然 老闆覺得即然溝通時間省掉了!那麼上線的時間也可以濃縮一下吧! )
導致某些專案客訴問題特多!
因為很容易弊端!比如 原本某些功能測試明明就是有問題,卻硬是要上線!
這個是不是好方法?
小弟覺得這跟本無法解決問題!因為校長兼撞鐘 怎麼可能「忠實地」反應問題出來呢??
所以 一人專案真的不太適合在 軟體的開發作業上 ( 某些神人等級例外 ,各位都知道小弟在說啥 )
無論是自已實作過的團隊 或是 MSF 上所說 真的最少是 三個人
分別是
PM 負責時程規劃、客戶需求
PG 負責程式開發 / 設計
Test 負責產品的品質
也許就會有人說「不行!我們的人力資源有限,不可能因為 10 個案子我們就要統統乘以三 」
沒關係!換個角度想!可以讓 這三個人同時負責 三個專案 不就解決了嗎?? ( 當然會依 數量、性質、人員 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
若是所有的專案都已經進維護階段 且 產品的性質都是一樣 又有 OO 架構的話! 3 個人同時維護 10 個案子也不是不可能的!
而在這裡面最重要的是
如何讓 這三個人可以共同作業、又不會干擾到對方!
這個問題也是困擾了我好久!
比方說 只要一有 bug ,我就要被測試人員 打斷 我開發中的工作,因為他要跟我說發生了什麼 bug
所以,即使是小團隊 也不能忽視這個問題
建置團隊自已的溝通平台是很重要的!
所以 Team Foundation Server 在這個部分幫節省很多建置平台的時間
PM 用 Excel / project 進行管理 和 客戶之間的需求 並且 隨時掌控進度 以便讓其他人員可以專心做份內的事
PG 在 VS 2010 中將這些需求 分幾個大的項目來決定 要執行那些工作 並 將開發好的程式碼可以連結到 需求
Test 依據 PM 所談好的需求 使用 Lab Management 規劃 測試案例 並在每一次 版本測試所找到的 Bug ,開立 Bug 單並記錄發現過程 以便讓 PG 日後可以找得到
爾後,即使團隊需要老闆 增加人手時 也可以很容易讓 新成員 上手 ,因為所有的開發經驗 通通都會在 TFS 中!
所以,並不是小團隊就不需要 開發流程!而是 更需要重視它!因為 人變少了就代表 做事的效率要提高!
( 事情不會變少 )
Orz
轉載自 http://www.dotblogs.com.tw/franma/archive/2010/01/24/13262.aspx
2010年7月15日 星期四
不管你是主管還是員工,都該好好的看這一篇文章
雖然喝紅了臉,你的沮喪、不平與不安,全寫在臉上了。在公司上了這麼多年班,突然一早上進公司,總務就發個紙箱給你,還站在一旁盯著你收拾東西,連電腦也不許開,收拾好了就走人。事情過了個把月,你還是氣憤難消。
你說看到昨晚的電視新聞,上千名失業勞工聚在勞委會抗議,要求政府對於企業裁員與失業率升高,提出對策。你說你也真想去抗議。
說來也巧,昨天中午我公出時走延平北路,正好經過勞委會。也曾停下來瞭解了一下抗議的訴求。所以對於他們抗議的原由,我能理解。
但當你說你也真想去抗議,我就有些話想對你說說。
你我曾在券商共事,長期研究過許多上市公司的營運,也讀過許多相同的資料,你應該還記得,許多統計資料都顯示,有七成以上的公司,開業之後撐不到三年。剩下的一半也會在後來的兩年中陸續結束,能夠持續經營超過十五年以上的公司,不到百分之三,十五年以上的,更是不到百分之一。
照這樣來算,如果我們都從二十五歲左右進入職場,六十五歲退休,四十年的時間裡,想要一直待在同一家公司,並不是一個很切實際的期待,對嗎 ? 比較實際的情況應該是,我們會經常因為公司前途無亮自行跳槽,也常會因為公司無法再經營下去而不得不離開,對嗎?
其實你們公司的情況,半年多前就有跡象了,老闆經營的方向不對,你也曾抱怨了半天。我還記得那時我們聊過,我問你怎麼不另謀高就,你說你試了,但是談來談去,發現薪資都沒有現職高。我講了一句很刺耳的話,你還記得嗎 ? 我說,別抱怨他了,雖然他是個不善經營的人,但至少他付給你的薪資,已經超過你的「市價」了。
其實當時我應該再提醒你,有這種現象,表示你應該趕快在自已身上多下點工夫了。你的競爭條件已經在衰退當中,繼續這樣下去,保不住工作只是遲早的事。我疏忽了,這點我向你抱歉。
曾經和一位創業成功的朋友有過一席印象深刻的談話。那已是四、五年前的事。他長我十來歲,在成功前曾經有過兩次事業失敗的經驗,負債累累。捫心自問,若我是他,恐怕再也沒有勇氣嚐試了。但他還是不肯放棄。第三次,他成功了。那日與他飲酒吃飯,已是他創業成功的第五個年頭。他說前四年的獲利都用來還了債,現在才算稍微賺了點錢。
我舉杯表示佩服,微醺的他卻按住我將到口的酒杯,問了我一個問題:「如果你上班的公司經營不善,快要倒,你會有什麼打算 ? 」
想都沒想,我說當然馬上開始找下一個工作。還開玩笑的問他公司裡還缺不缺人。
聽了我的回答,他意味深長的笑著看了我一會,才開口說:「這半年來,我到處問人這個問題,我打算問滿一百個,你是第八十六個,大家答案都大同小異。從來沒有一個告訴我:『我會去告訴老闆,別擔心,我會用我的全部家當陪他拚到底。』」
他說,失敗過兩次,他想通了這個道理:船沉了,和船一起沉的總是船長。水手都帶著剩餘的糧食、飲水,搭救生艇走了。
所以這次他的學到了教訓。績效好,該加薪就加,該發獎金就發,但績效不好,該減薪、該裁撤,他一定公事公辦,不會拘泥員工的年資或彼此的感情。因為,「如果你感情用事,顧慮那些該裁該減薪的人會不舒服,而不處理,就反而會造成表現好的人更不舒服,他們會離開你,最後留下來那些原本就該砍掉的人,公司很快就不可挽救。這不只是控制成本的問題,而且能避免人才流失。」他說。言下之意,他反省過,這方面處理不當,是他過去失敗的原因。
從那天開始,我再也不曾認為公司有持續雇用我的義務,因為我的確沒有陪老板沉船的打算。除了上班時間仍舊做好我職掌的工作,我也在自己身上下了一些工夫,做好隨時隨地可以離開的準備,不論主動或被動。還記得你曾經笑過我習慣到處面試去探行情嗎?就是因為與他那一席話。我覺得勞雇之間的關係,是一種條件式的關係,當維持關係的條件不存在,雙方都有解除關係的權力。
我們都曾幾度跳槽,在「開除」老闆的當下,也都蠻絕情的,不是嗎?
我們若指望在一家公司上一輩子的班,那得保證老闆永遠喜歡我們,我們也永遠喜歡老闆,再加上他公司永遠不會倒、能賺錢,還要我們的價值永遠不會被取代。少了上述任何一個條件,都不可能。你覺得這種情形會常見嗎?
我不是在幫資方講話。我知道有些資方是故意惡性倒閉,自己乘救生艇帶走補給,讓員工和相關往來業者跟船一起沉。不過絕大多數的創業者都希望創業能夠成功,如此一來,不但自己有好日子過,還可以提供許多穩定的就業機會,養活好幾家人,甚至像王永慶,養活的是數萬個家庭的幾十萬人。創業者投入資金、時間,還有比員工更多的勞心勞力,同時承擔著因為營運能力不足、判斷不正確、被倒帳、景氣反轉等無時不刻都存在的失敗風險。失敗的結果,常常是背負沉重的債務,從此一輩子翻不了身。平均每當一人創業成功,就有九個人失敗,而這些成功的人,平均都先失敗過兩次。連王永慶在創業早期也失敗過。這些資料,你也都讀過,不是嗎 ?
相對而言,受雇者得到一個職位,只要每天早上按時去上班,做好指定的工作,按時下班,每個月時間到了就有一份薪水可領來養家活口,如果外面找得到薪水更高、福利更好、前途更光明的工作,通常會遞出辭呈離去。而如果找到的工作薪水更低,就表示在現職上已經「超額獲利」。若是公司經營失敗,除了拿不到的薪水,沒有其他的風險。
在這樣的相對關係下,我們身為職員、勞工,有什麼資格抱怨老闆為了能夠繼續營運下去而裁員 ? 至少還發給了你離職金,沒有等到薪水發不出來再落跑。而且,他總還留了人下來,我們該不該想一想,為什麼走路的是我們 ?
曾經聽過一個很詼諧嗜酒的老頭講課,他說他平生最看不起的,是下了班就罵老闆,隔天又繼續去上班的人。你現在聽了一定笑不出來,但當時課堂上是哄堂大笑。
他說,若有本事找更好的工作,不用抱怨,走就是了。如果沒有這個本事,那就根本沒有抱怨的資格。
我真的不是在幫資方講話。只是這一個多月來,幾次聽你埋天怨地,我希望你也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完全沒有責任。你開啟了你的求職網頁,寄出了許多履歷,得到幾次面試的機會,但條件都不如你原來的工作。面對這樣的情況,你除了找我喝一杯,訴訴苦,有沒有想過外在的環境變了,你的心態也該調整 ?
現在的就業市場,是一個硝煙密佈、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殺戳戰場。你覺得已經彈盡援絕。這時候的你,該做的不是到處去嚷嚷著戰爭的不公平。這件事大家都很清楚。但仗還是要打下去。而且最慘烈的時候還沒來。你若決定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抗議上,我會尊重你,但請恕我直言,那不是你現在該做的事。
你所應該做的事情,是遍尋你的身上、四周,找出任何還能使用的武器。哪怕原本用的是機關槍,現在只剩一把美工刀,但只要先守住一個小小的方寸,別被打掛,你就能繼續在戰場上存活,就有殺出重圍,看到戰爭結束的機會。
而且,不論將來的結果如何,你一定要記得現在這個經驗:永遠要不停止成長學習。別再使自己陷入武器不夠用的處境。這是自己的責任,不是別人的。拿自己的不幸去怪別人是最容易的事,但卻一點幫助也沒有。
現在說這些話,我知道你看了心裡不會太痛快。但那種只會安慰你、哄你,任由你在怨天尤人的思維裡自暴自棄的朋友,我不會當。我若是那種人,你也不必當我是朋友。
說真的,景氣的確不好,今天我對你說的這些話,明天也許就得說給我自己聽了。現況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每個人心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惶恐,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坐以待斃一定沒指望,你同意嗎 ?
今後我仍然願意陪你喝酒聊天,喝咖啡吃飯,陪你聊天說笑,陪你檢視身上的武器,一起研究在這戰場上存活下去的策略。我們是長年的朋友,相交相惜,理當互相支持。但那不表示我想同情你,也不認為你需要我的同情,所以,聽你怨天尤人,今晚是最後一次。
你說看到昨晚的電視新聞,上千名失業勞工聚在勞委會抗議,要求政府對於企業裁員與失業率升高,提出對策。你說你也真想去抗議。
說來也巧,昨天中午我公出時走延平北路,正好經過勞委會。也曾停下來瞭解了一下抗議的訴求。所以對於他們抗議的原由,我能理解。
但當你說你也真想去抗議,我就有些話想對你說說。
你我曾在券商共事,長期研究過許多上市公司的營運,也讀過許多相同的資料,你應該還記得,許多統計資料都顯示,有七成以上的公司,開業之後撐不到三年。剩下的一半也會在後來的兩年中陸續結束,能夠持續經營超過十五年以上的公司,不到百分之三,十五年以上的,更是不到百分之一。
照這樣來算,如果我們都從二十五歲左右進入職場,六十五歲退休,四十年的時間裡,想要一直待在同一家公司,並不是一個很切實際的期待,對嗎 ? 比較實際的情況應該是,我們會經常因為公司前途無亮自行跳槽,也常會因為公司無法再經營下去而不得不離開,對嗎?
其實你們公司的情況,半年多前就有跡象了,老闆經營的方向不對,你也曾抱怨了半天。我還記得那時我們聊過,我問你怎麼不另謀高就,你說你試了,但是談來談去,發現薪資都沒有現職高。我講了一句很刺耳的話,你還記得嗎 ? 我說,別抱怨他了,雖然他是個不善經營的人,但至少他付給你的薪資,已經超過你的「市價」了。
其實當時我應該再提醒你,有這種現象,表示你應該趕快在自已身上多下點工夫了。你的競爭條件已經在衰退當中,繼續這樣下去,保不住工作只是遲早的事。我疏忽了,這點我向你抱歉。
曾經和一位創業成功的朋友有過一席印象深刻的談話。那已是四、五年前的事。他長我十來歲,在成功前曾經有過兩次事業失敗的經驗,負債累累。捫心自問,若我是他,恐怕再也沒有勇氣嚐試了。但他還是不肯放棄。第三次,他成功了。那日與他飲酒吃飯,已是他創業成功的第五個年頭。他說前四年的獲利都用來還了債,現在才算稍微賺了點錢。
我舉杯表示佩服,微醺的他卻按住我將到口的酒杯,問了我一個問題:「如果你上班的公司經營不善,快要倒,你會有什麼打算 ? 」
想都沒想,我說當然馬上開始找下一個工作。還開玩笑的問他公司裡還缺不缺人。
聽了我的回答,他意味深長的笑著看了我一會,才開口說:「這半年來,我到處問人這個問題,我打算問滿一百個,你是第八十六個,大家答案都大同小異。從來沒有一個告訴我:『我會去告訴老闆,別擔心,我會用我的全部家當陪他拚到底。』」
他說,失敗過兩次,他想通了這個道理:船沉了,和船一起沉的總是船長。水手都帶著剩餘的糧食、飲水,搭救生艇走了。
所以這次他的學到了教訓。績效好,該加薪就加,該發獎金就發,但績效不好,該減薪、該裁撤,他一定公事公辦,不會拘泥員工的年資或彼此的感情。因為,「如果你感情用事,顧慮那些該裁該減薪的人會不舒服,而不處理,就反而會造成表現好的人更不舒服,他們會離開你,最後留下來那些原本就該砍掉的人,公司很快就不可挽救。這不只是控制成本的問題,而且能避免人才流失。」他說。言下之意,他反省過,這方面處理不當,是他過去失敗的原因。
從那天開始,我再也不曾認為公司有持續雇用我的義務,因為我的確沒有陪老板沉船的打算。除了上班時間仍舊做好我職掌的工作,我也在自己身上下了一些工夫,做好隨時隨地可以離開的準備,不論主動或被動。還記得你曾經笑過我習慣到處面試去探行情嗎?就是因為與他那一席話。我覺得勞雇之間的關係,是一種條件式的關係,當維持關係的條件不存在,雙方都有解除關係的權力。
我們都曾幾度跳槽,在「開除」老闆的當下,也都蠻絕情的,不是嗎?
我們若指望在一家公司上一輩子的班,那得保證老闆永遠喜歡我們,我們也永遠喜歡老闆,再加上他公司永遠不會倒、能賺錢,還要我們的價值永遠不會被取代。少了上述任何一個條件,都不可能。你覺得這種情形會常見嗎?
我不是在幫資方講話。我知道有些資方是故意惡性倒閉,自己乘救生艇帶走補給,讓員工和相關往來業者跟船一起沉。不過絕大多數的創業者都希望創業能夠成功,如此一來,不但自己有好日子過,還可以提供許多穩定的就業機會,養活好幾家人,甚至像王永慶,養活的是數萬個家庭的幾十萬人。創業者投入資金、時間,還有比員工更多的勞心勞力,同時承擔著因為營運能力不足、判斷不正確、被倒帳、景氣反轉等無時不刻都存在的失敗風險。失敗的結果,常常是背負沉重的債務,從此一輩子翻不了身。平均每當一人創業成功,就有九個人失敗,而這些成功的人,平均都先失敗過兩次。連王永慶在創業早期也失敗過。這些資料,你也都讀過,不是嗎 ?
相對而言,受雇者得到一個職位,只要每天早上按時去上班,做好指定的工作,按時下班,每個月時間到了就有一份薪水可領來養家活口,如果外面找得到薪水更高、福利更好、前途更光明的工作,通常會遞出辭呈離去。而如果找到的工作薪水更低,就表示在現職上已經「超額獲利」。若是公司經營失敗,除了拿不到的薪水,沒有其他的風險。
在這樣的相對關係下,我們身為職員、勞工,有什麼資格抱怨老闆為了能夠繼續營運下去而裁員 ? 至少還發給了你離職金,沒有等到薪水發不出來再落跑。而且,他總還留了人下來,我們該不該想一想,為什麼走路的是我們 ?
曾經聽過一個很詼諧嗜酒的老頭講課,他說他平生最看不起的,是下了班就罵老闆,隔天又繼續去上班的人。你現在聽了一定笑不出來,但當時課堂上是哄堂大笑。
他說,若有本事找更好的工作,不用抱怨,走就是了。如果沒有這個本事,那就根本沒有抱怨的資格。
我真的不是在幫資方講話。只是這一個多月來,幾次聽你埋天怨地,我希望你也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完全沒有責任。你開啟了你的求職網頁,寄出了許多履歷,得到幾次面試的機會,但條件都不如你原來的工作。面對這樣的情況,你除了找我喝一杯,訴訴苦,有沒有想過外在的環境變了,你的心態也該調整 ?
現在的就業市場,是一個硝煙密佈、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的殺戳戰場。你覺得已經彈盡援絕。這時候的你,該做的不是到處去嚷嚷著戰爭的不公平。這件事大家都很清楚。但仗還是要打下去。而且最慘烈的時候還沒來。你若決定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抗議上,我會尊重你,但請恕我直言,那不是你現在該做的事。
你所應該做的事情,是遍尋你的身上、四周,找出任何還能使用的武器。哪怕原本用的是機關槍,現在只剩一把美工刀,但只要先守住一個小小的方寸,別被打掛,你就能繼續在戰場上存活,就有殺出重圍,看到戰爭結束的機會。
而且,不論將來的結果如何,你一定要記得現在這個經驗:永遠要不停止成長學習。別再使自己陷入武器不夠用的處境。這是自己的責任,不是別人的。拿自己的不幸去怪別人是最容易的事,但卻一點幫助也沒有。
現在說這些話,我知道你看了心裡不會太痛快。但那種只會安慰你、哄你,任由你在怨天尤人的思維裡自暴自棄的朋友,我不會當。我若是那種人,你也不必當我是朋友。
說真的,景氣的確不好,今天我對你說的這些話,明天也許就得說給我自己聽了。現況中有太多的不確定,每個人心中都有或多或少的惶恐,而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坐以待斃一定沒指望,你同意嗎 ?
今後我仍然願意陪你喝酒聊天,喝咖啡吃飯,陪你聊天說笑,陪你檢視身上的武器,一起研究在這戰場上存活下去的策略。我們是長年的朋友,相交相惜,理當互相支持。但那不表示我想同情你,也不認為你需要我的同情,所以,聽你怨天尤人,今晚是最後一次。
2010年6月13日 星期日
愚蠢的績效考核
起先在這個世界剛剛開始運轉的時後,一切都是那麼單純,人們只需要躲在家裏睡懶覺偶爾出來曬曬太陽就可以過完一生,真是美好啊。但是總是會有些邪惡的傢伙會組織另外一些同樣邪惡的傢伙佔領土地組成國家,從此每個人就必需工作然後繳稅 (該死!這就是我現在這麼忙的真正原因),最後其中有人變成大律師,有人卻是整天開著漆成黃色的車子在路上猛按喇叭,無論如何每個人都會在互相爭下產生不同的價值然後被分配在不同的位置上。如果你夠注意的話應該會發現無論是在多幽暗的角落都會有評鑑每個人價值的古怪方法,這真的是無所不在,來聽聽一個真實的案例。
在我所待的公司裏有一個令人討厭的績效考核制度,目地就是要找出整天在公司只是上上網收收信並且當有人跟經理對嗆時大開賭盤的人,然後把這些人的年終獎金一部分沒收,好用來打平當年的營運虧損。
每到年末我的經理就會一個個找我們評定績效,他會先跟我解釋公司的績效考核制度好讓我認同這決對是非常公正的,他把所有的員工用常態分布的方式分成三類。
好員工 - 程式寫超快,隨便弄弄就讓公司的產品大賣。
普通員工 - 程式寫的普通爛不過至少可以讓客戶的印像不會太糟。
爛員工 - 常常睡到中午才想到今天要上班而且整天無所事事。
解釋完了績效制度的規則後經理就會宣佈你是屬於三種員工的哪一種,通常你會得到這種答案。
「嗯,雖然你不是最好的,但也不算太差,所以你是普通爛的員工。」
嗯,謝了,其實我很懷疑跟本不會有人會被分類到爛員工那一類,因為負面評價對士氣傷害很大,一般人只要知道自己被歸類為爛員工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瀏覽器上104填履歷,另外會被歸類到好員工的人也不會太多,因為那代表公司將要付出巨額的獎金,最後這種績效考核制度只是讓幾乎全部的人都成為普通爛的員工,意思也就是說績效考核制度只不過是讓大家白忙了一場然後什麼做用也沒有。所以不用再唬我了,我不會上當的,哈哈!
如果你正巧是發明這種考核制度的管理階層可要小心了,長期在這種績效考核下薰陶的公司文化會漸漸走像不好的極端,你的客服部門可能會有意無意的掛掉客戶的來電,這樣他才有辦法一天接300通電話,不然你以為那些所謂的客服專線為啥總是接通後就莫名奇妙的斷線了,而且等早上掛完300通電話後下午就可以悠哉的泡咖啡去了,所以到了下午就沒有人會去接電話,努力工作的人因為處理客戶問題花太多時間結果變成爛員工,然後很不爽的跳槽了,最後留下來的只剩一堆偷雞摸狗的傢伙,從此以後沒有人會去在意他該做的工作只在意他的績效獎金,這裏當然是假設客服部門是以處理客戶電話的多寡來評定績效,但是套用在其它方面也是差不多意思。
最慘的是大多數人都會對評估結果感到失望,不論你的評估是如何的公正都一樣,下次有機會你可以注意看看,是否每次舉辦頒獎儀式後(我說的就是那種幾個人上台領壓克力獎牌並且跟總經理親親抱抱的遊戲),大約會有一個星期左右大家都很消沉,只因其他領不到壓克力的人正在不爽。
所以結論就是愚蠢的績效考核可以讓五個人高興一下,同時讓一百個人不太高興好一陣子,最後這種遊戲只會是扼殺整體士氣的最佳手段。(尤其是發現自已剛好就是那一百個人之一的時後…)
該文是轉載來的,不過轉載的地方找不到了,抱歉
在我所待的公司裏有一個令人討厭的績效考核制度,目地就是要找出整天在公司只是上上網收收信並且當有人跟經理對嗆時大開賭盤的人,然後把這些人的年終獎金一部分沒收,好用來打平當年的營運虧損。
每到年末我的經理就會一個個找我們評定績效,他會先跟我解釋公司的績效考核制度好讓我認同這決對是非常公正的,他把所有的員工用常態分布的方式分成三類。
好員工 - 程式寫超快,隨便弄弄就讓公司的產品大賣。
普通員工 - 程式寫的普通爛不過至少可以讓客戶的印像不會太糟。
爛員工 - 常常睡到中午才想到今天要上班而且整天無所事事。
解釋完了績效制度的規則後經理就會宣佈你是屬於三種員工的哪一種,通常你會得到這種答案。
「嗯,雖然你不是最好的,但也不算太差,所以你是普通爛的員工。」
嗯,謝了,其實我很懷疑跟本不會有人會被分類到爛員工那一類,因為負面評價對士氣傷害很大,一般人只要知道自己被歸類為爛員工後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瀏覽器上104填履歷,另外會被歸類到好員工的人也不會太多,因為那代表公司將要付出巨額的獎金,最後這種績效考核制度只是讓幾乎全部的人都成為普通爛的員工,意思也就是說績效考核制度只不過是讓大家白忙了一場然後什麼做用也沒有。所以不用再唬我了,我不會上當的,哈哈!
如果你正巧是發明這種考核制度的管理階層可要小心了,長期在這種績效考核下薰陶的公司文化會漸漸走像不好的極端,你的客服部門可能會有意無意的掛掉客戶的來電,這樣他才有辦法一天接300通電話,不然你以為那些所謂的客服專線為啥總是接通後就莫名奇妙的斷線了,而且等早上掛完300通電話後下午就可以悠哉的泡咖啡去了,所以到了下午就沒有人會去接電話,努力工作的人因為處理客戶問題花太多時間結果變成爛員工,然後很不爽的跳槽了,最後留下來的只剩一堆偷雞摸狗的傢伙,從此以後沒有人會去在意他該做的工作只在意他的績效獎金,這裏當然是假設客服部門是以處理客戶電話的多寡來評定績效,但是套用在其它方面也是差不多意思。
最慘的是大多數人都會對評估結果感到失望,不論你的評估是如何的公正都一樣,下次有機會你可以注意看看,是否每次舉辦頒獎儀式後(我說的就是那種幾個人上台領壓克力獎牌並且跟總經理親親抱抱的遊戲),大約會有一個星期左右大家都很消沉,只因其他領不到壓克力的人正在不爽。
所以結論就是愚蠢的績效考核可以讓五個人高興一下,同時讓一百個人不太高興好一陣子,最後這種遊戲只會是扼殺整體士氣的最佳手段。(尤其是發現自已剛好就是那一百個人之一的時後…)
該文是轉載來的,不過轉載的地方找不到了,抱歉
2010年5月13日 星期四
軟體工程師強者必備的10個特質
熱愛寫程式 Loves To Code
能把事情搞定 Gets Things Done
持續重構 Continuously Refactors Code
使用設計模式 Uses Design Patterns
寫測試程式 Writes Tests
利用既有程式碼 Leverages Existing Code
關心可用性 Focuses on Usability
寫出來的程式容易維護 Writes Maintainable Code
能用任何語言寫程式 Can Code in Any Language
了解電腦科學的基礎知識 Knows Basic Computer Science
英文來源:Top 10 Traits of a Rockstar Software Engineer
能把事情搞定 Gets Things Done
持續重構 Continuously Refactors Code
使用設計模式 Uses Design Patterns
寫測試程式 Writes Tests
利用既有程式碼 Leverages Existing Code
關心可用性 Focuses on Usability
寫出來的程式容易維護 Writes Maintainable Code
能用任何語言寫程式 Can Code in Any Language
了解電腦科學的基礎知識 Knows Basic Computer Science
英文來源:Top 10 Traits of a Rockstar Software Engineer
2010年5月10日 星期一
垃圾車定律
有一天,我跳上一輛計程車,打算到機場。正當我們開上正確的車道時,突然間一輛黑色轎車從停車位開出,正好擋在我們前面。我的計程車司機立即踩剎車,車子滑行了一小段路,剛好閃開來車,兩車之間的距離就只差個幾英吋!另一輛車的駕駛兇狠地甩頭,並且朝著我們大喊大叫。
我的計程車司機只是微笑,對那傢伙揮揮手。我的意思是說,他表現得很友善。於是我問:「你剛才為什麼那麼做?那傢伙差點毀了你的車,還可能害我們受傷送醫院!」這是當時我的計程車司機告訴我的話,現在我就稱呼它為「垃圾車定律」。
他解釋說:許多人就像垃圾車。他們到處跑來跑去,身上充滿了垃圾、充滿了沮喪、充滿了憤怒、和充滿了失望。
隨著垃圾堆積,他們終需找個地方傾倒;有時候,我們剛好碰上了,垃圾就往我們身上丟,所以,不要介意,只要微笑、揮揮手、祝福他們,然後繼續走我們自己的路就行;千萬別將他們的垃圾擴散給同事、家人、或其他路人。
這兒的底線是:成功的人絕對不讓垃圾車接管自己生活當中的任何一天;人生苦短,早上醒來絕對不要帶著遺憾。所以....仁愛對待與你以禮相待的人;不用去理會那群無理取閙者。
生命只有10%由自己決定,但90%看你如何利用它!
我覺得我就像那計程車司機,我會表現得很友善,但我不會跟她微笑或揮揮手
我的計程車司機只是微笑,對那傢伙揮揮手。我的意思是說,他表現得很友善。於是我問:「你剛才為什麼那麼做?那傢伙差點毀了你的車,還可能害我們受傷送醫院!」這是當時我的計程車司機告訴我的話,現在我就稱呼它為「垃圾車定律」。
他解釋說:許多人就像垃圾車。他們到處跑來跑去,身上充滿了垃圾、充滿了沮喪、充滿了憤怒、和充滿了失望。
隨著垃圾堆積,他們終需找個地方傾倒;有時候,我們剛好碰上了,垃圾就往我們身上丟,所以,不要介意,只要微笑、揮揮手、祝福他們,然後繼續走我們自己的路就行;千萬別將他們的垃圾擴散給同事、家人、或其他路人。
這兒的底線是:成功的人絕對不讓垃圾車接管自己生活當中的任何一天;人生苦短,早上醒來絕對不要帶著遺憾。所以....仁愛對待與你以禮相待的人;不用去理會那群無理取閙者。
生命只有10%由自己決定,但90%看你如何利用它!
我覺得我就像那計程車司機,我會表現得很友善,但我不會跟她微笑或揮揮手
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
職場專家邱文仁也會被fire
Timwang wrote:
唉,人可以無恥,但不要顛倒是非..
畢竟自己也曾經號稱是狗屁職場專家,那就不要教壞小孩了,我這看不下去的路人,不小心知道了整件事情的本末,就來替104將事實公布一下
邱文仁之所以會被fire,不是因為他在外面兼差,而是他藉由職務之便,濫用公司資源圖利自己!
相信有在104刊登過徵才廣告的人都知道,104人力銀行每年過年都會送客戶一本桌曆
這本月曆以前是由負責求才的部門美編設計,而不知從何時開始開始由邱文仁負責的行銷部門負責設計
過去每年桌曆裡的插圖都是以當年度的生肖為主題,由104美編自己繪製,好不好看是一回事,但還蠻有親切感的
今年的月曆,突然改變了插圖風格,使用外面某一家插畫公司的插畫
怪的是,桌曆的每一頁都印上了該插畫公司的網址,幫該插畫公司宣傳,卻都看不到半個104銀行事業群的網址
104的法務人員覺得這整件事很怪就詢問邱文仁為何可以不用付對方版權費就使用對方公司的插畫,日後不會有版權糾紛嗎?
邱文仁辯說,因為桌曆上印上了該插畫公司的網址,算是廣告交換,所以不用付版權費,但這一切說法都沒有任何合約可以證明
104的法務人員仍覺得有些不妥,沒有合約萬一日後對方來後悔怎麼辦,於是堅持還是應該付版權費,至於最後該插畫公司有沒有
拿這筆版權費,這細節我就沒聽說了
重點來了,同時104也開始調查這家插畫公司的背景,發現邱文仁跟這次負責桌曆設計的美編竟然是這家插畫公司的股東之一
104一年至少會印製幾萬本桌曆,說穿了就是出錢印桌曆幫邱文仁在外面投資的公司打免費廣告
簡單來說,邱文仁利用他的職務之便,圖利自己私人在外面投資的公司
放眼全世界,稍微有規模一點的公司都會要求員工簽署利益迴避協定,請問邱文仁這種明顯圖利自己的行為不該被公司fire嗎?
另外,跟大家爆一個料
104法務在進行調查時,也同時調了邱文仁跟該部門美編的即時通通話記錄,發現其中有很不堪的一段對話
意思大概就是「在這家公司工作,不把這家公司的資源吃乾榨盡怎麼對得起自己..」
我想說到這裡,整件事的是非網友們心中自有公斷了
我跟邱文仁無恩無仇,也不是幫104辯解,只是看不下去邱文仁不知反省,還上電視甚至在自己部落格發言顛倒是非、哭爸哭母的惡劣行徑!
104算是對得起邱文仁了!
以他在104的職位及年資,104上市時他被分到的股票應該不少,但以邱文仁對104的貢獻,已經是既得利益者,該惜福感恩了
再回頭想想,邱文仁這幾年真的有在替104做好公關與行銷嗎?
對公關貨行稍這領域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104這幾年的品牌聲音是很微弱的,幾乎快被1111,Yes123,518人力銀行趕過去
104這幾年賣的是過去累積的形象老本,若在公關與行銷這兩塊再不努力遲早有一天會被其他人力銀行超越的
而過去累積的形象老本是誰建立的,是104的創辦人楊基寬先生,是他讓104人力銀行的正面形象深植在許多求職者的心中..
而邱文仁,這個口口聲聲說自己替104立下多少汗馬功勞的人..
說穿了,這幾年他也只是利用104在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吧...恕刪)
轉 http://www.wretch.cc/blog/elt1225/13008919
唉,人可以無恥,但不要顛倒是非..
畢竟自己也曾經號稱是狗屁職場專家,那就不要教壞小孩了,我這看不下去的路人,不小心知道了整件事情的本末,就來替104將事實公布一下
邱文仁之所以會被fire,不是因為他在外面兼差,而是他藉由職務之便,濫用公司資源圖利自己!
相信有在104刊登過徵才廣告的人都知道,104人力銀行每年過年都會送客戶一本桌曆
這本月曆以前是由負責求才的部門美編設計,而不知從何時開始開始由邱文仁負責的行銷部門負責設計
過去每年桌曆裡的插圖都是以當年度的生肖為主題,由104美編自己繪製,好不好看是一回事,但還蠻有親切感的
今年的月曆,突然改變了插圖風格,使用外面某一家插畫公司的插畫
怪的是,桌曆的每一頁都印上了該插畫公司的網址,幫該插畫公司宣傳,卻都看不到半個104銀行事業群的網址
104的法務人員覺得這整件事很怪就詢問邱文仁為何可以不用付對方版權費就使用對方公司的插畫,日後不會有版權糾紛嗎?
邱文仁辯說,因為桌曆上印上了該插畫公司的網址,算是廣告交換,所以不用付版權費,但這一切說法都沒有任何合約可以證明
104的法務人員仍覺得有些不妥,沒有合約萬一日後對方來後悔怎麼辦,於是堅持還是應該付版權費,至於最後該插畫公司有沒有
拿這筆版權費,這細節我就沒聽說了
重點來了,同時104也開始調查這家插畫公司的背景,發現邱文仁跟這次負責桌曆設計的美編竟然是這家插畫公司的股東之一
104一年至少會印製幾萬本桌曆,說穿了就是出錢印桌曆幫邱文仁在外面投資的公司打免費廣告
簡單來說,邱文仁利用他的職務之便,圖利自己私人在外面投資的公司
放眼全世界,稍微有規模一點的公司都會要求員工簽署利益迴避協定,請問邱文仁這種明顯圖利自己的行為不該被公司fire嗎?
另外,跟大家爆一個料
104法務在進行調查時,也同時調了邱文仁跟該部門美編的即時通通話記錄,發現其中有很不堪的一段對話
意思大概就是「在這家公司工作,不把這家公司的資源吃乾榨盡怎麼對得起自己..」
我想說到這裡,整件事的是非網友們心中自有公斷了
我跟邱文仁無恩無仇,也不是幫104辯解,只是看不下去邱文仁不知反省,還上電視甚至在自己部落格發言顛倒是非、哭爸哭母的惡劣行徑!
104算是對得起邱文仁了!
以他在104的職位及年資,104上市時他被分到的股票應該不少,但以邱文仁對104的貢獻,已經是既得利益者,該惜福感恩了
再回頭想想,邱文仁這幾年真的有在替104做好公關與行銷嗎?
對公關貨行稍這領域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104這幾年的品牌聲音是很微弱的,幾乎快被1111,Yes123,518人力銀行趕過去
104這幾年賣的是過去累積的形象老本,若在公關與行銷這兩塊再不努力遲早有一天會被其他人力銀行超越的
而過去累積的形象老本是誰建立的,是104的創辦人楊基寬先生,是他讓104人力銀行的正面形象深植在許多求職者的心中..
而邱文仁,這個口口聲聲說自己替104立下多少汗馬功勞的人..
說穿了,這幾年他也只是利用104在經營自己的個人品牌吧...恕刪)
轉 http://www.wretch.cc/blog/elt1225/13008919
再熟的老闆 還是老闆
前104人力銀行的行銷總監邱文仁,在JET的談話節目「新聞挖挖哇」當中,
坦承被服務11年的公司炒魷魚,導火線據說是因為公司發現她架了一個自己的網站,
雖然她已經有跟公司老闆提過,但是公司覺得『她在做自己的事』,請她一週內走人。
因為她是知名人物,職場達人,所以這一個事件也在當天變成Google搜尋關鍵字的第一名。
這樣的事件帶給上班族什麼啟示?
她不是認真而又負責,而且又是公司的一級戰將嗎?
為什麼會被自己逆轉?
從節目當中,有幾個血淋淋的實例
誤把老闆,同事當家人
邱文仁在電視節目中提到,
她一直把老闆,同事當作自己的家人。
這是一個蠻危險的心態。
親兄弟都要明算帳了,何況還不是親兄弟?
我們常說,商場如戰場,你怎麼可以跟拿刀拿槍的人稱兄道弟搏真情呢?
所謂刀槍無眼,就算不是故意(條剛)的,偶爾還是會擦槍走火,只要一動刀動槍,那有人可以不受傷的呢?
老闆只有在需要你的時候,會「很像」家人,不需要你的時候,老闆會選擇當機立斷,
無論你服務了10年,20年,甚至30,40年。
老闆說沒關係,不一定真的沒關係
邱文仁自己在外面架一個站,她有跟老闆提過,她說,老闆覺得沒關係,這個網站不必關起來。
(聽到不必關的時候,心裏就要有警覺,那可能是一個暗示:你是要關起來還是要躺下去?)
於是,她也不以為意,沒想到公司以這個為理由,要她打包走人。
也許她心中能夠分得很清楚,何時是下班,何時是做自己的事,但是老闆並不一定這麼認為。
這裏告訴我們,
老闆說沒關係,不一定真的沒關係。
如果你跟老闆有關係,那才是真的沒關係
記得有一次,週五晚上7-8點,我跟老闆開完會之後,我問老闆,「沒事了嗎?」,老闆說, 「OK了」。
於是我帶整個部門去聚餐,酒過三巡之後,老闆夫人打電話來,要我把整個部門帶回公司。
我問老闆夫人什麼事,老闆夫人就是不肯說,她只是說老闆有話沒說完。
我覺得沒有必要把整個部門的人再度帶回公司,如果很重要,我可以一個人回公司。
這下子老闆夫人火了,
她要求我第二天,帶整個部門的人到公司,跟老闆開會。
ok,周六早上到了公司,一早所有的人都在等老闆來,我們以為是有什麼重要的事,結果
並沒有,純粹是要給我們訓話。
這意思是告誡我們,以後隨時叫我們回公司,我們不要抗命。
知道了嗎?再複習一下,老闆說沒關係,不一定真的沒關係。如果你跟老闆有關係,那才是真的沒關係。
喧賓奪主
這是我覺得邱文仁被開除的真正理由。
老闆心裏面,希望邱文仁打的是人力銀行的品牌,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邱文仁的個人品牌比 人力銀行還高。
有人認為這是功高震主,我反而覺得這比較像是喧賓奪主。
這裏面沒有大是大非,沒有誰對誰錯,因為要創業,或是要兼職,打自己品牌的人,總有一天都會遇到這個問題。
(如果真相是如邱文仁所說的話)
有時我們還沒準備好,但是12道金牌已經發下來。
我不認為邱文仁自己開一個網站是錯的,相反的,
我認為上班族都要準備好第二份工作,下一份工作。
無論是投資,合夥,準備創業都好。因為花無百日紅。
在一個公司待了11年的職場達人,必須要面對在一周內走人。
那麼,平凡的上班族呢?是不是該多為自己想一想?
坦承被服務11年的公司炒魷魚,導火線據說是因為公司發現她架了一個自己的網站,
雖然她已經有跟公司老闆提過,但是公司覺得『她在做自己的事』,請她一週內走人。
因為她是知名人物,職場達人,所以這一個事件也在當天變成Google搜尋關鍵字的第一名。
這樣的事件帶給上班族什麼啟示?
她不是認真而又負責,而且又是公司的一級戰將嗎?
為什麼會被自己逆轉?
從節目當中,有幾個血淋淋的實例
誤把老闆,同事當家人
邱文仁在電視節目中提到,
她一直把老闆,同事當作自己的家人。
這是一個蠻危險的心態。
親兄弟都要明算帳了,何況還不是親兄弟?
我們常說,商場如戰場,你怎麼可以跟拿刀拿槍的人稱兄道弟搏真情呢?
所謂刀槍無眼,就算不是故意(條剛)的,偶爾還是會擦槍走火,只要一動刀動槍,那有人可以不受傷的呢?
老闆只有在需要你的時候,會「很像」家人,不需要你的時候,老闆會選擇當機立斷,
無論你服務了10年,20年,甚至30,40年。
老闆說沒關係,不一定真的沒關係
邱文仁自己在外面架一個站,她有跟老闆提過,她說,老闆覺得沒關係,這個網站不必關起來。
(聽到不必關的時候,心裏就要有警覺,那可能是一個暗示:你是要關起來還是要躺下去?)
於是,她也不以為意,沒想到公司以這個為理由,要她打包走人。
也許她心中能夠分得很清楚,何時是下班,何時是做自己的事,但是老闆並不一定這麼認為。
這裏告訴我們,
老闆說沒關係,不一定真的沒關係。
如果你跟老闆有關係,那才是真的沒關係
記得有一次,週五晚上7-8點,我跟老闆開完會之後,我問老闆,「沒事了嗎?」,老闆說, 「OK了」。
於是我帶整個部門去聚餐,酒過三巡之後,老闆夫人打電話來,要我把整個部門帶回公司。
我問老闆夫人什麼事,老闆夫人就是不肯說,她只是說老闆有話沒說完。
我覺得沒有必要把整個部門的人再度帶回公司,如果很重要,我可以一個人回公司。
這下子老闆夫人火了,
她要求我第二天,帶整個部門的人到公司,跟老闆開會。
ok,周六早上到了公司,一早所有的人都在等老闆來,我們以為是有什麼重要的事,結果
並沒有,純粹是要給我們訓話。
這意思是告誡我們,以後隨時叫我們回公司,我們不要抗命。
知道了嗎?再複習一下,老闆說沒關係,不一定真的沒關係。如果你跟老闆有關係,那才是真的沒關係。
喧賓奪主
這是我覺得邱文仁被開除的真正理由。
老闆心裏面,希望邱文仁打的是人力銀行的品牌,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邱文仁的個人品牌比 人力銀行還高。
有人認為這是功高震主,我反而覺得這比較像是喧賓奪主。
這裏面沒有大是大非,沒有誰對誰錯,因為要創業,或是要兼職,打自己品牌的人,總有一天都會遇到這個問題。
(如果真相是如邱文仁所說的話)
有時我們還沒準備好,但是12道金牌已經發下來。
我不認為邱文仁自己開一個網站是錯的,相反的,
我認為上班族都要準備好第二份工作,下一份工作。
無論是投資,合夥,準備創業都好。因為花無百日紅。
在一個公司待了11年的職場達人,必須要面對在一周內走人。
那麼,平凡的上班族呢?是不是該多為自己想一想?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程式設計高手的八大奧秘
1、紮實的基礎
資料結構、離雜湊數學、編譯原理,這些是所有電腦科學的基礎,如果不能掌握它們,很難寫出高水準的程式。程式人人都會寫,但當你發現寫到一定程度很難再提 高的時候,就應該想想是不是要回過頭來學學這些最基本的理論。不要一開始就去學OOP,即使你再精通OOP,遇到一些基本演算法的時候可能也會束手無策。 因此多讀一些電腦基礎理論方面的書籍是非常有必要的。
2、豐富的想像力
不要拘泥於固定的思考方式,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多想幾種解決問題的配置,試試別人從沒想過的方法。豐富的想像力是建立在豐富的知識的基礎上,除電腦以外,多涉獵其它的學科,比如天文、物理、數學等等。開闊的思考對程式師來說很重要。
3、最簡單的是最好的
這也許是所有科學都遵循的一條準則,複雜的品質轉換原理在愛因斯坦眼裡不過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不過的公式:E=mc2。簡單的方法更容易被人理解,更容易實作,也更容易維護。遇到問題時要優先考慮最簡單的配置,只有簡單配置不能滿足要求時再考慮複雜的配置。
4、不鑽牛角尖
當你遇到障礙的時候,不妨暫時遠離電腦,看看窗外的風景,聽聽輕音樂,和朋友聊聊天。當我遇到難題的時候會去玩遊戲,當負責遊戲的那部分大腦細胞極度亢奮 的時候,負責程式設計的那部分大腦細胞就得到了充分的休息。當重新開始工作的時候,我會發現那些難題現在竟然可以迎刃而解。
5、對答案的渴求
人類自然科學的發展史就是一個渴求得到答案的程式,即使只能知道答案的一小部分也值得我們去付出。只要你堅定信念,一定要找到問題的答案,你才會付出精力去探索,即使最後沒有得到答案,在程式中你也會學到很多東西。
6、多與別人交流
三人行必有我師,也許在一次和別人不經意的談話中,就可以迸出靈感的火花。多上上網,看看別人對同一問題的看法,會給你很大的啟發。
7、良好的程式設計風格
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程式碼的縮排編排,變數的命名規則要始終保持一致。大家都知道如何排除程式碼中的錯誤,卻往往忽視了對註釋的除錯方法。註釋是程式的一 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使你的程式碼更容易理解,而如果程式碼已經清楚地表達了你的思想,就不必再加註釋了,如果註釋和程式碼不一致,那就更加糟糕。
8、韌性和毅力
這也許是「高手」和一般程式師最大的區別。高手們並不是天才,他們是在無數個日日夜夜中磨煉出來的。成功能給我們帶來無比的喜悅,但程式卻是無比的枯燥乏 味。你不妨做個測試,找個10000以內的因數表,把它們全都抄下來,然後再檢查三遍,如果能夠不間斷地完成這一工作,你就可以滿足這一條。
原作者為金蝶中間件公司CTO袁紅崗
資料結構、離雜湊數學、編譯原理,這些是所有電腦科學的基礎,如果不能掌握它們,很難寫出高水準的程式。程式人人都會寫,但當你發現寫到一定程度很難再提 高的時候,就應該想想是不是要回過頭來學學這些最基本的理論。不要一開始就去學OOP,即使你再精通OOP,遇到一些基本演算法的時候可能也會束手無策。 因此多讀一些電腦基礎理論方面的書籍是非常有必要的。
2、豐富的想像力
不要拘泥於固定的思考方式,遇到問題的時候要多想幾種解決問題的配置,試試別人從沒想過的方法。豐富的想像力是建立在豐富的知識的基礎上,除電腦以外,多涉獵其它的學科,比如天文、物理、數學等等。開闊的思考對程式師來說很重要。
3、最簡單的是最好的
這也許是所有科學都遵循的一條準則,複雜的品質轉換原理在愛因斯坦眼裡不過是一個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不過的公式:E=mc2。簡單的方法更容易被人理解,更容易實作,也更容易維護。遇到問題時要優先考慮最簡單的配置,只有簡單配置不能滿足要求時再考慮複雜的配置。
4、不鑽牛角尖
當你遇到障礙的時候,不妨暫時遠離電腦,看看窗外的風景,聽聽輕音樂,和朋友聊聊天。當我遇到難題的時候會去玩遊戲,當負責遊戲的那部分大腦細胞極度亢奮 的時候,負責程式設計的那部分大腦細胞就得到了充分的休息。當重新開始工作的時候,我會發現那些難題現在竟然可以迎刃而解。
5、對答案的渴求
人類自然科學的發展史就是一個渴求得到答案的程式,即使只能知道答案的一小部分也值得我們去付出。只要你堅定信念,一定要找到問題的答案,你才會付出精力去探索,即使最後沒有得到答案,在程式中你也會學到很多東西。
6、多與別人交流
三人行必有我師,也許在一次和別人不經意的談話中,就可以迸出靈感的火花。多上上網,看看別人對同一問題的看法,會給你很大的啟發。
7、良好的程式設計風格
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程式碼的縮排編排,變數的命名規則要始終保持一致。大家都知道如何排除程式碼中的錯誤,卻往往忽視了對註釋的除錯方法。註釋是程式的一 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使你的程式碼更容易理解,而如果程式碼已經清楚地表達了你的思想,就不必再加註釋了,如果註釋和程式碼不一致,那就更加糟糕。
8、韌性和毅力
這也許是「高手」和一般程式師最大的區別。高手們並不是天才,他們是在無數個日日夜夜中磨煉出來的。成功能給我們帶來無比的喜悅,但程式卻是無比的枯燥乏 味。你不妨做個測試,找個10000以內的因數表,把它們全都抄下來,然後再檢查三遍,如果能夠不間斷地完成這一工作,你就可以滿足這一條。
原作者為金蝶中間件公司CTO袁紅崗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抱怨公司一國兩制的就不是好員工
[前言]如果你曾經抱怨過公司真是"一國兩制", 那麼你也可能抱怨我的標題. 像你這麼愛抱怨的人, 看了這篇文章你還是要抱怨一番, 不如不要繼續往下看.
[內文]當然你一定也聽過同事抱怨, 公司不公平, 管理不落實, 有的部門操的要死, 有的部門很輕鬆. A君沒事遲到, B君從來不加班, C君事情都推給別人做, D主管都在推責任, E主管根本只會畫大餅沒有執行力....
這也就算了, 偏偏輕鬆的部門, 這些敗類, 考績業績樣樣行, 獎金拿不完, 升遷之路順暢.
這些人平常抱怨, 有機會公司來個考核, 又在建議事項寫: 管理制度不健全, 公司為什麼一國兩制?
幾年前我在某遊戲公司工作, 某部門的C先生就常常在午休時抱怨這個.
我問: 公司為什麼不能一國兩制?
"因為公司應該是個講求公平的機構, 人們在公平的環境下才能發揮競爭力."
我一驚. 真的, C君嚇到我了. 我不是那種愛當場爭論的人, 而且我比他年輕, 所以當時沒回話.
沒想到認知和我差這麼多. 我的認知是這樣一回事:
"因為公司應該是個講求獲利的機構, 人們在競爭的環境下才能發揮競爭力."
C君的(紅色)那一句, 在我看來好像人們想法中的公家單位, 因為這輩子都要槓在這裡了, 所以公平的制度很重要.
我的(藍色)這一句, 公司是講求獲利的機構, 這應該才是公司的目的, 而且公司不獲利, 大家的飯碗都端不久. 後面這一句"在競爭的環境下才能發揮競爭力", 一定有人說, 這是什麼繞口令, 但我請大家仔細看, 若不是競爭的環境, 怎能發揮競爭力?
回頭來看, 公司獲利, 員工才能生存. 很多人都羨慕高薪配股的公司, 那麼怎麼不去那些公司工作呢? 呵, 我可能要被罵"何不食肉糜?" "你以為那些公司那麼好進去呀?"
嘿, 我自己都進不去, 我很清楚自己實力不足, 產業經歷不足, 或者人脈也不足. 我們都在人力市場上競爭, 無論在工作還是待業中, 當坐在公司的椅子上, 常常忘了自己也還在競爭當中.
- 也有不抱怨, 而且非常努力的員工.
這些人就是可怕的競爭者.
況且, 就我的理解, 公平只存在"相同工作性質"中, 例如客服部門內部可以比較客訴處理的品質, 程式開發可以比較開發速度跟品質. 重點應該是比較的"方法".
抱怨一國兩制的人, 通常都抱怨跨部門的管理方式. 如果真的覺得別的部門天生比較爽, 那何不轉行? 如果真的覺得主管用人不公, 對認真負責的人沒有辨識度, 那還留在他底下工作幹麻?
公司天生就是不同部門, 不同專才的組合, 一國多制似乎才是常態.
真正對公司有意義的不是抱怨, 而是建設性的提案. 如果能證明公司"一國一制"可以導致獲利提升, 相信老闆都愛聽.
抱怨降低士氣, 增加摩擦, 會讓人更難相處. 一個公司裡有一個愛抱怨的人, 也會影響其他年輕的人, 因為一點"感覺不好"就輕易地離職.
看到這裡, 有人會說:那麼你寫這篇文章告訴我們, 少抱怨多做事就是好員工, 將來就會很有前途嗎?
不是, 好員工也不一定會很有前途, 真的很令人惋惜, 我認識幾個人品很差, 工作不算認真的人, 他們也有飛黃騰達的一天. 工作還是有點機運的, 只能說認真的人, 被重用機率總是比較高。
[結論]若別人爽不礙著你, 又何必特別眼紅呢? 專注在人生的不公, 嚴重影響健康.
[內文]當然你一定也聽過同事抱怨, 公司不公平, 管理不落實, 有的部門操的要死, 有的部門很輕鬆. A君沒事遲到, B君從來不加班, C君事情都推給別人做, D主管都在推責任, E主管根本只會畫大餅沒有執行力....
這也就算了, 偏偏輕鬆的部門, 這些敗類, 考績業績樣樣行, 獎金拿不完, 升遷之路順暢.
這些人平常抱怨, 有機會公司來個考核, 又在建議事項寫: 管理制度不健全, 公司為什麼一國兩制?
幾年前我在某遊戲公司工作, 某部門的C先生就常常在午休時抱怨這個.
我問: 公司為什麼不能一國兩制?
"因為公司應該是個講求公平的機構, 人們在公平的環境下才能發揮競爭力."
我一驚. 真的, C君嚇到我了. 我不是那種愛當場爭論的人, 而且我比他年輕, 所以當時沒回話.
沒想到認知和我差這麼多. 我的認知是這樣一回事:
"因為公司應該是個講求獲利的機構, 人們在競爭的環境下才能發揮競爭力."
C君的(紅色)那一句, 在我看來好像人們想法中的公家單位, 因為這輩子都要槓在這裡了, 所以公平的制度很重要.
我的(藍色)這一句, 公司是講求獲利的機構, 這應該才是公司的目的, 而且公司不獲利, 大家的飯碗都端不久. 後面這一句"在競爭的環境下才能發揮競爭力", 一定有人說, 這是什麼繞口令, 但我請大家仔細看, 若不是競爭的環境, 怎能發揮競爭力?
回頭來看, 公司獲利, 員工才能生存. 很多人都羨慕高薪配股的公司, 那麼怎麼不去那些公司工作呢? 呵, 我可能要被罵"何不食肉糜?" "你以為那些公司那麼好進去呀?"
嘿, 我自己都進不去, 我很清楚自己實力不足, 產業經歷不足, 或者人脈也不足. 我們都在人力市場上競爭, 無論在工作還是待業中, 當坐在公司的椅子上, 常常忘了自己也還在競爭當中.
- 也有不抱怨, 而且非常努力的員工.
這些人就是可怕的競爭者.
況且, 就我的理解, 公平只存在"相同工作性質"中, 例如客服部門內部可以比較客訴處理的品質, 程式開發可以比較開發速度跟品質. 重點應該是比較的"方法".
抱怨一國兩制的人, 通常都抱怨跨部門的管理方式. 如果真的覺得別的部門天生比較爽, 那何不轉行? 如果真的覺得主管用人不公, 對認真負責的人沒有辨識度, 那還留在他底下工作幹麻?
公司天生就是不同部門, 不同專才的組合, 一國多制似乎才是常態.
真正對公司有意義的不是抱怨, 而是建設性的提案. 如果能證明公司"一國一制"可以導致獲利提升, 相信老闆都愛聽.
抱怨降低士氣, 增加摩擦, 會讓人更難相處. 一個公司裡有一個愛抱怨的人, 也會影響其他年輕的人, 因為一點"感覺不好"就輕易地離職.
看到這裡, 有人會說:那麼你寫這篇文章告訴我們, 少抱怨多做事就是好員工, 將來就會很有前途嗎?
不是, 好員工也不一定會很有前途, 真的很令人惋惜, 我認識幾個人品很差, 工作不算認真的人, 他們也有飛黃騰達的一天. 工作還是有點機運的, 只能說認真的人, 被重用機率總是比較高。
[結論]若別人爽不礙著你, 又何必特別眼紅呢? 專注在人生的不公, 嚴重影響健康.
是不是Web 2.0,其實不重要
這兩天跟學長聊天,談到了究竟Web 2.0還可以怎麼搞?我們兩個一致的觀點是:「是不是Web 2.0其實不重要!」使用者會來使用你的服務,是因為服務切合他的需求、提供吸引他的價值或是能夠有效地解決他的問題,絕對不是因為你是Web 2.0網站或是你用了什麼特別的技術。
我的看法是,現在有太多創新的服務,可能當你我不知道怎麼定位這個全新的服務時,我們便可以很不負責任的說:「這是一個全新的Web 2.0網站!」
當你建立了一個網站之後,無論它是不是符合大師們所定義的Web 2.0,你都可以跟你的朋友說:「嘿!Jack!我最近做了一個Web 2.0網站,你要不要來用用看?」你的朋友可能也剛好在數位時代、商業週刊或是類似刊物看到不斷被媒體炒作的Web 2.0一字,想說使用Web 2.0網站便可追上網路的流行趨勢,傻傻分不清楚也就上來玩玩看了.....
事實上,對重度網路使用者來說,或許他能夠分辨Web 2.0跟過去傳統的網站有什麼不同,他或許能瞭解Web 2.0網站上重視社群、交流、分享、互動,甚至更進一步地有人還知道UGC(User-generated Content)、Ajax、RSS等各種不同名詞的意義。
然而,對於一般的網路使用者,他可能是說:「你有沒有用過一個網站叫做you-to-be?」是不是Web 2.0,或是這個網站究竟背後有什麼故事根本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上YouTube就可以看到超級星光大道、看到各式各樣的影片,或是偶爾能看到網友自己的創作,而這偶爾的創作也才是我們常說的Web 2.0上該有的UGC。
而且,你說YouTube有很多使用者創作嗎?大家上去都還是在找綜藝節目、Music Video居多吧?
也因此,Web 2.0根本可以只是個虛名,是不是Web 2.0其實根本不重要了,我們會因為一個網站有趣、內容充實去瀏覽它,而不會因為它是個Web 2.0網站而去使用。
這變成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某些網站不斷號稱自己是Web 2.0創新服務,但其實根本沒什麼特別的元素;網站經營團隊可能也想搭Web 2.0的順風車,認為只要號稱自己是Web 2.0就會帶來一定流量;或是像某有名大站,我始終不認為它是個Web 2.0網站,但當大家都說它是Web 2.0,它就真的是Web 2.0了!你說這是多麼傑克啊!神奇!
縱使新創網站真的符合常看到的Web 2.0定義,我認為網站經營成功與否仍需回歸到最基本面:核心價值是什麼?核心價值可以從服務本身可以解決什麼問題、能替哪些人解決問題來思考。
我自己也正在從事Web創業,我不說我是Web 2.0創業(好吧!或許我曾經說過我正在做Web 2.0創業),因為無論在1.0或2.0的觀點,網站的核心價值才是關鍵,君不見某些Web 1.0時代的網站至今仍有驚人流量,即便這些網站有因應潮流轉型,網站的核心功能、服務依然是不變的。
過幾天有空再來探討一兩個有趣的網站,看看Web 2.0這個專有名詞尚未出現之前,這些網站是怎麼經營的:p
提供以上個人思考的觀點,請多討論、交流、指教吧!
轉載自 http://punk.tw/2008/02/17/745.html
我的看法是,現在有太多創新的服務,可能當你我不知道怎麼定位這個全新的服務時,我們便可以很不負責任的說:「這是一個全新的Web 2.0網站!」
當你建立了一個網站之後,無論它是不是符合大師們所定義的Web 2.0,你都可以跟你的朋友說:「嘿!Jack!我最近做了一個Web 2.0網站,你要不要來用用看?」你的朋友可能也剛好在數位時代、商業週刊或是類似刊物看到不斷被媒體炒作的Web 2.0一字,想說使用Web 2.0網站便可追上網路的流行趨勢,傻傻分不清楚也就上來玩玩看了.....
事實上,對重度網路使用者來說,或許他能夠分辨Web 2.0跟過去傳統的網站有什麼不同,他或許能瞭解Web 2.0網站上重視社群、交流、分享、互動,甚至更進一步地有人還知道UGC(User-generated Content)、Ajax、RSS等各種不同名詞的意義。
然而,對於一般的網路使用者,他可能是說:「你有沒有用過一個網站叫做you-to-be?」是不是Web 2.0,或是這個網站究竟背後有什麼故事根本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上YouTube就可以看到超級星光大道、看到各式各樣的影片,或是偶爾能看到網友自己的創作,而這偶爾的創作也才是我們常說的Web 2.0上該有的UGC。
而且,你說YouTube有很多使用者創作嗎?大家上去都還是在找綜藝節目、Music Video居多吧?
也因此,Web 2.0根本可以只是個虛名,是不是Web 2.0其實根本不重要了,我們會因為一個網站有趣、內容充實去瀏覽它,而不會因為它是個Web 2.0網站而去使用。
這變成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某些網站不斷號稱自己是Web 2.0創新服務,但其實根本沒什麼特別的元素;網站經營團隊可能也想搭Web 2.0的順風車,認為只要號稱自己是Web 2.0就會帶來一定流量;或是像某有名大站,我始終不認為它是個Web 2.0網站,但當大家都說它是Web 2.0,它就真的是Web 2.0了!你說這是多麼傑克啊!神奇!
縱使新創網站真的符合常看到的Web 2.0定義,我認為網站經營成功與否仍需回歸到最基本面:核心價值是什麼?核心價值可以從服務本身可以解決什麼問題、能替哪些人解決問題來思考。
我自己也正在從事Web創業,我不說我是Web 2.0創業(好吧!或許我曾經說過我正在做Web 2.0創業),因為無論在1.0或2.0的觀點,網站的核心價值才是關鍵,君不見某些Web 1.0時代的網站至今仍有驚人流量,即便這些網站有因應潮流轉型,網站的核心功能、服務依然是不變的。
過幾天有空再來探討一兩個有趣的網站,看看Web 2.0這個專有名詞尚未出現之前,這些網站是怎麼經營的:p
提供以上個人思考的觀點,請多討論、交流、指教吧!
轉載自 http://punk.tw/2008/02/17/745.html
我對社群網站經營的看法(二)
許久未寫文,主要藉口是過於忙碌,但仔細看看自己過去三個月以來的生活,似乎又沒有真的那麼忙。世界持續在進步、在改變,尤其資訊的領域真的是日新月異,每天光讀完Google Reader的所有新文章就要花掉不少時間,更別說花時間吸收、消化。(縱使我已經克服了一部分的資訊焦慮,但因為興趣使然加上研究、工作所需,還是要不斷精進自己才是啊~:p)
今天我想談的主題是社群網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s或Social Network Service),2008年4月我也曾經提過我對社群網站經營的看法,現在再看看還是覺得滿有道理的(自賣自誇一下XD)。
在談社群網站之前,應該對於社群、社群網站之間的差別做個釐清:前者比較屬於社會學的範疇,概念上大概是有人群的聚集就有機會形成社群,應用到網路上大概就是類似Mobile01這個「論壇網站」形成的3C社群;而我們現在喜愛談論的社群網站,則是英文中的Social Network Services,概念上比較偏向利用人群之間的相關性、相似性,打造出一個符合這群人喜好的網站,例如aNobii這類網路書櫃網站,就是聚集一群對書有興趣的使用者,每個人擁有自己的虛擬書櫃可以彼此交流書籍、心得或是彼此追蹤買書的近況。前後兩者最大的差異大概在於概念上設計的不同,前者以論壇(區分不同討論區、文章、回應)的形式呈現,後者則是以書籍、使用者、書櫃,以及彼此之間的連結(人擁有的書籍、共同擁有的書籍、朋友最近買了什麼書等等)來作為設計的核心。
在aNobii上你可以發現某些人跟你看著相同的書,你會發現這裡面又有某些人看的書你也都非常感興趣,而這些人的好友所看的書你也很有興趣,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物以類聚,若畫成圖形來表示你與這些使用者、書籍之間的關係,可以發現你們之間是因為某個人或是某類書籍而串連在一起的,這就是個很好的社群網站的例子
以前只要我身邊的朋友問我:「你覺得一個網站要怎麼做才叫做社群網站?」、「你覺得一個社群網站應該具備哪些基本元素?」,我都會跟他說:「你說它是社群網站,它就是社群網站」(無名小站是不是Web 2.0?你說他是,他就是。),這樣的答案當然是半開玩笑的,我認為是不是Web 2.0其實不重要,是不是社群網站對我來說也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我個人認為無論是任何網站,都要提供價值,才有誘因吸引人們上門,這樣的價值無論是解決某種問題、提供特定的資訊還是僅僅是可以無聊殺時間,都是價值,只要能提供特定價值的網站,就是好網站。簡單來說,當有人群匯集的網站,基本上就有很大的機會形成社群(Mobile01就是個3C社群),無論是因為網站本身設計的機制刻意要營造出社群,或是人們自發性的在網站上使用有限的功能來形成社群。
有人們存在的網站,就會有社群關係的現象存在,只是,難道我們非得要去強調「我要做一個社群網站」,而不是說我要做一個「可以幫你解決某問題的好網站」才行嗎?尤其這幾年來,社群網站一詞似乎已經被過度濫用,有些朋友突然有個新的創意、想法,劈頭就說我要搞個社群網站出來,因此我才會戲謔地說出「你說它是社群網站,它就是社群網站」。
以Yahoo!拍賣來說,我們大概不會很直接地說它是一個社群網站,但它其實也有社群網站上的一些現象存在,例如買賣雙方存在的交易關係就是人與人、勿與物、人與物之間的網路,倘若我們進一步去觀察這些關係並將之圖像化,亦可形成一張龐大的網路圖,而在這張網路圖也上或許也可以發現類似六度分離的現象,例如某些熱門的賣家會在這張網路圖上成為強連結(Strong Tie),你可能會發現某個買家曾經跟你不只一次地跟某幾個相同的賣家買過東西,或是某個買家買的東西無論是類別、選擇的賣家都跟你相當接近,那我們就可以提出一種定義(或說維度)來表示你與這個人之間的關係。若要再更進一步強化這個網路上節點(node)之間的連結,或許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出每個買家之間的關係,例如女生朋友可能某個非常會挑衣服的女生感到很有興趣,也希望可以進一步去看看他每天逛的衣服賣場或是希望他提供對於挑衣服提供他的見解或經驗,社群現象就會更加明顯。
倘若「有人們存在的網站就會有社群,而人與人之間也的確可以構成網路」,如何利用這樣的現象,便是個相當有趣的課題,除了利用這樣的現象來引起人們的好奇心與興趣,也應該思考如何依照這樣的現象,設計出實用的機制來提高服務本身能提供的價值。
我記得將近兩年前WARM這個可以搜尋無名小站上人際關係的搜尋引擎第一次出現在Ptt的表特板上,當時便引起了一波查關係的風潮,甚至還有女生因此發現男友劈腿的新聞出現,後來無名小站也自行推出了好友連連看,這便是一個有效引起好奇心並且利用既有資源提高服務價值的功能。例如我今天看到某個很可愛的女生,想認識她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好友連連看可以告訴我其實這女生就是我的國中同學的大學同學的社團朋友的高中同學,只要透過四層的關係就有機會認識她,而且搭訕起來除了有一個路徑出現之外,認識之後還多個梗可以搭訕一下,光是這種四層的關係就可以聊不少八卦了XD
倘若要我認真的回答如何做一個社群網站,我大概會說:「想清楚你要替人們解決什麼問題、提供什麼價值給你的使用者」,這答案其實跟我被問到如何做一個工具型網站一模一樣,我始終認為要提供足夠的誘因才能吸引使用者上門,才有進一步的空間讓使用者產生黏性,人潮來了、黏性也產生了,才有機會進一步發揮社群網路的價值。
網站經營
QMark January 6, 2009
產品或工具或介面
一直都是追著人性或人們習慣在動
人 卻也一直在改變
比如說一開始大家會分享彼此MSN
讓自己的MSN通訊錄增加很多名字與朋友
不過漸漸的 我也發現在到很多人開始改變 會用離線來上MSN
只丟訊息給自己想聯絡的人
或等人丟離線訊息
並不是說討厭誰 而是人的另一種習性的延伸 表現出來了
呵呵 我是想呼應作者最後一句話
「想清楚你要替人們解決什麼問題、提供什麼價值給你的使用者」
Ray January 12, 2009
很贊同你的說法,其實web 2.0與否真的不重要,一個網站成功的基本原因離不開能解決人們的問題或是需要。
有點淺見想和你分享一下,文中你提到社群和社群網站的差異,個人認為兩者其中最主要的分別是主題多寡和用戶互相認不認識之間的差異,這點用Mobile01和Facebook作例子會比較明顯。
至於aNobii,個人覺得是有點介乎兩者之間,硬要給她安一個分類,我會說是web1.5。因為她一方面提供了朋友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也有"鄰居"之類的功能,提供了就主題作出的交流。加上她有很多資料都是由站方提供,和以往公司的網站類似。
其實,總覺得很多所謂新意念、新創意其實都只是由以往的ptt或是論壇發掘/ 分拆出來。不過,誠如廣告大師兼作家Paul Arden在其著作Whatever you think, think the opposite"裏說過,是抄也好,是參考也罷,其實都不是問題,問題是做得好不好。
轉載自 http://punk.tw/2009/01/06/933.html
今天我想談的主題是社群網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s或Social Network Service),2008年4月我也曾經提過我對社群網站經營的看法,現在再看看還是覺得滿有道理的(自賣自誇一下XD)。
在談社群網站之前,應該對於社群、社群網站之間的差別做個釐清:前者比較屬於社會學的範疇,概念上大概是有人群的聚集就有機會形成社群,應用到網路上大概就是類似Mobile01這個「論壇網站」形成的3C社群;而我們現在喜愛談論的社群網站,則是英文中的Social Network Services,概念上比較偏向利用人群之間的相關性、相似性,打造出一個符合這群人喜好的網站,例如aNobii這類網路書櫃網站,就是聚集一群對書有興趣的使用者,每個人擁有自己的虛擬書櫃可以彼此交流書籍、心得或是彼此追蹤買書的近況。前後兩者最大的差異大概在於概念上設計的不同,前者以論壇(區分不同討論區、文章、回應)的形式呈現,後者則是以書籍、使用者、書櫃,以及彼此之間的連結(人擁有的書籍、共同擁有的書籍、朋友最近買了什麼書等等)來作為設計的核心。
在aNobii上你可以發現某些人跟你看著相同的書,你會發現這裡面又有某些人看的書你也都非常感興趣,而這些人的好友所看的書你也很有興趣,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物以類聚,若畫成圖形來表示你與這些使用者、書籍之間的關係,可以發現你們之間是因為某個人或是某類書籍而串連在一起的,這就是個很好的社群網站的例子
以前只要我身邊的朋友問我:「你覺得一個網站要怎麼做才叫做社群網站?」、「你覺得一個社群網站應該具備哪些基本元素?」,我都會跟他說:「你說它是社群網站,它就是社群網站」(無名小站是不是Web 2.0?你說他是,他就是。),這樣的答案當然是半開玩笑的,我認為是不是Web 2.0其實不重要,是不是社群網站對我來說也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我個人認為無論是任何網站,都要提供價值,才有誘因吸引人們上門,這樣的價值無論是解決某種問題、提供特定的資訊還是僅僅是可以無聊殺時間,都是價值,只要能提供特定價值的網站,就是好網站。簡單來說,當有人群匯集的網站,基本上就有很大的機會形成社群(Mobile01就是個3C社群),無論是因為網站本身設計的機制刻意要營造出社群,或是人們自發性的在網站上使用有限的功能來形成社群。
有人們存在的網站,就會有社群關係的現象存在,只是,難道我們非得要去強調「我要做一個社群網站」,而不是說我要做一個「可以幫你解決某問題的好網站」才行嗎?尤其這幾年來,社群網站一詞似乎已經被過度濫用,有些朋友突然有個新的創意、想法,劈頭就說我要搞個社群網站出來,因此我才會戲謔地說出「你說它是社群網站,它就是社群網站」。
以Yahoo!拍賣來說,我們大概不會很直接地說它是一個社群網站,但它其實也有社群網站上的一些現象存在,例如買賣雙方存在的交易關係就是人與人、勿與物、人與物之間的網路,倘若我們進一步去觀察這些關係並將之圖像化,亦可形成一張龐大的網路圖,而在這張網路圖也上或許也可以發現類似六度分離的現象,例如某些熱門的賣家會在這張網路圖上成為強連結(Strong Tie),你可能會發現某個買家曾經跟你不只一次地跟某幾個相同的賣家買過東西,或是某個買家買的東西無論是類別、選擇的賣家都跟你相當接近,那我們就可以提出一種定義(或說維度)來表示你與這個人之間的關係。若要再更進一步強化這個網路上節點(node)之間的連結,或許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出每個買家之間的關係,例如女生朋友可能某個非常會挑衣服的女生感到很有興趣,也希望可以進一步去看看他每天逛的衣服賣場或是希望他提供對於挑衣服提供他的見解或經驗,社群現象就會更加明顯。
倘若「有人們存在的網站就會有社群,而人與人之間也的確可以構成網路」,如何利用這樣的現象,便是個相當有趣的課題,除了利用這樣的現象來引起人們的好奇心與興趣,也應該思考如何依照這樣的現象,設計出實用的機制來提高服務本身能提供的價值。
我記得將近兩年前WARM這個可以搜尋無名小站上人際關係的搜尋引擎第一次出現在Ptt的表特板上,當時便引起了一波查關係的風潮,甚至還有女生因此發現男友劈腿的新聞出現,後來無名小站也自行推出了好友連連看,這便是一個有效引起好奇心並且利用既有資源提高服務價值的功能。例如我今天看到某個很可愛的女生,想認識她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好友連連看可以告訴我其實這女生就是我的國中同學的大學同學的社團朋友的高中同學,只要透過四層的關係就有機會認識她,而且搭訕起來除了有一個路徑出現之外,認識之後還多個梗可以搭訕一下,光是這種四層的關係就可以聊不少八卦了XD
倘若要我認真的回答如何做一個社群網站,我大概會說:「想清楚你要替人們解決什麼問題、提供什麼價值給你的使用者」,這答案其實跟我被問到如何做一個工具型網站一模一樣,我始終認為要提供足夠的誘因才能吸引使用者上門,才有進一步的空間讓使用者產生黏性,人潮來了、黏性也產生了,才有機會進一步發揮社群網路的價值。
網站經營
QMark January 6, 2009
產品或工具或介面
一直都是追著人性或人們習慣在動
人 卻也一直在改變
比如說一開始大家會分享彼此MSN
讓自己的MSN通訊錄增加很多名字與朋友
不過漸漸的 我也發現在到很多人開始改變 會用離線來上MSN
只丟訊息給自己想聯絡的人
或等人丟離線訊息
並不是說討厭誰 而是人的另一種習性的延伸 表現出來了
呵呵 我是想呼應作者最後一句話
「想清楚你要替人們解決什麼問題、提供什麼價值給你的使用者」
Ray January 12, 2009
很贊同你的說法,其實web 2.0與否真的不重要,一個網站成功的基本原因離不開能解決人們的問題或是需要。
有點淺見想和你分享一下,文中你提到社群和社群網站的差異,個人認為兩者其中最主要的分別是主題多寡和用戶互相認不認識之間的差異,這點用Mobile01和Facebook作例子會比較明顯。
至於aNobii,個人覺得是有點介乎兩者之間,硬要給她安一個分類,我會說是web1.5。因為她一方面提供了朋友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也有"鄰居"之類的功能,提供了就主題作出的交流。加上她有很多資料都是由站方提供,和以往公司的網站類似。
其實,總覺得很多所謂新意念、新創意其實都只是由以往的ptt或是論壇發掘/ 分拆出來。不過,誠如廣告大師兼作家Paul Arden在其著作Whatever you think, think the opposite"裏說過,是抄也好,是參考也罷,其實都不是問題,問題是做得好不好。
轉載自 http://punk.tw/2009/01/06/933.html
苦命程式設計師,接案甘苦談
從學會寫程式以來,接過各種大大小小不同的案子,因為自己沉浸在Web的開發,因此也只接網站類型的案子,從使用Xoops、Joomla等正牌的Content Management System,或是用Wordpress充當內容管理系統,一直到直接寫PHP、ASP.NET、Ruby on Rails的案子都做過,甚至連我不喜歡的JSP/Servlet都接過。
通常接案子是為了討生計或是多賺點外快,甚至可以從開發過程中強迫自己磨練新技術以及專注在細節上的能力,與業主溝通的過程也可以磨練自己的耐心、系統需求分析的能力等等,其實好處是挺多的。我總是告訴自己:「可以練功寫程式又有人付錢給你,一舉兩得,不是很棒嗎?:p」不過我想只要曾有過接案經驗的朋友,應該也會有過幾次不愉快的經驗吧!
我在四、五月份接到的幾個案子,好像在洗三溫暖,有的勝任愉快、業主開心、我也開心,有練到功、有傳達我寫程式的精神跟理念出去,更重要的是還有賺到錢!但也有不是挺愉快的經驗。
我想個別談談其中的三個案子。
第一個案子是比較輕鬆的,協助某學術單位建立個案資料庫,從LAMP環境架設、CMS架設到把個案上架一手全包。比較麻煩的部份除了是要手動建立個案資料庫,算是比較勞務性的工作。
學術單位有個好處,雖然支付的薪資未必比外面的行情高,但該給的一定會給。以某大學的行政單位、研究單位找所謂的「網頁工讀生」有兩種給薪方式:時薪、月薪兩種,有些單位很尊重學生,甚至主動跟學生說:「寫程式難度比較高,你可以主動多報點時數補貼」(或許是本來NT$95變成NT$190這種效果),但也有單位很沒sense:「加這個功能不就幾行程式而已?!一下子就能寫好的東西為什麼要報到兩三個小時?」兩三個小時還拿不到你三百元,有夠難賺!套一句強者我同學常說的話:「不然你自己來寫啊!」,對於這種人應該另外寫一篇專文來讓他們瞭解寫程式為何物!
但我想多數單位都是很尊重學生的,長期來說,同樣建設、管理一個網站,可能就是五萬元分成十個月給你,這十個月裡面還是有辦法接到其他案子的!(如果要一口氣拿五萬也是有辦法,不過我也沒這樣搞過。)
第二個案子不是很輕鬆,不過因為是完全使用Ruby on Rails開發,業主要求必須符合REST的架構,因此我也得以有機會打造自己的第一個RESTful網站,所以寫起來還算挺快樂的,完全是可以練功寫程式又有人付錢給你,一舉兩得,不是很棒嗎?:
石墨工房有一篇文章談與客戶維繫良好關係的5個訣竅,裡面談到另外一篇文章講到的幾個重點:
記得特別的日子
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給點折扣
超值服務
說「謝謝」
雖然這麼說有點馬後炮,不過我的確是在結案後才看到這篇文章,並且意外地發現我居然五點都做到了。我在接案前便先給予折扣(雖然有點破壞行情,但最近手頭緊實在不得已),同時也記住了業主即將demo系統的日子給予關心(主要因為後來加了MSN,比較容易關心到對方,同時也讓對方瞭解自己的進度)。
而在超值服務的地方,我花了許多時間跟對方講解Ruby on Rails的架構、好處、發展性以及REST的精神及對於Web世界的影響,只差沒問對方是否需要我提供教育訓練。總之這是個很不錯的接案經驗。
第三個經驗是一直到最近才變得不愉快的,我必須承認自己在溝通上沒有做得很好,但這個「案子」我最初其實不是把他當成一般的案子在處理,一來是因為對於找我「幫忙」的這對年約四十的夫婦,有志踏入台灣的Web世界感到相當佩服;二來是我自己也對這網站的概念有興趣,他們也說明了未來如果有機會可以合作繼續讓這個網站上線,也因此我認為在整個溝通過程中犯了一個要命的錯誤:太早跟對方搏感情!
現在回頭想想,客戶終究是客戶,建立在對價關係上,給多少錢、做多少事,偶爾給個折扣或是要五毛給一塊都是可以維繫雙方良好關係的,但是以搏感情的方式破壞市場行情其實不是很好。
這我得要細說從頭。
最初對方說明想要完成幾個基本的功能,已經有設計完成的頁面,多次信件往來後便詢問我的報價,當時我回覆說:『「假設畫面已經有了」,大概兩週內可以完成、上線,NT$10,000應該就能找到人接了』,沒想到後來對方就直接以這一萬請我替他們完成。
此時才是錯誤的開始,因為我想真的要「幫忙」的話,就算不拿錢、免費義務做公益也是不錯,而且反正畫面都已經有了,我寫程式通常很快、沒問題的!對方給的所謂畫面全部都是Photoshop的設計稿,因此我希望對方先將之轉為CSS + HTML的格式,但發現對方似乎對這方面不是挺在行,我想說那沒關係,反正我自己來!
這時候是錯誤擴大的開始,我心中天真的想我可以建立個比較有系統的CSS,該繼承的就繼承、能不要用圖片的就不要用,另一方面在網頁程式也寫個比較有擴充彈性的程式,說不定這個站就被我做大了!當時另一位強者我同學就說:「你怎麼連接個案子都想要把他搞大?拿多少錢做多少事,不要把自己搞死。」只能說自己在這部份的想法太天真了。
於是,在我同時要兼顧CSS layout、程式的狀況下,當初設定的兩個禮拜根本無法達成。
這是另一個錯誤,也就是我在接下任務、看到畫面後,就應該發現不對勁、馬上跟對方溝通,但因為我抱持著我是在幫忙、而且我還幫你們cover畫面的處理,多給我一點時間不為過吧?!不過天不從人願,至今三、四個禮拜,我仍無法把畫面的部份處理完善,對方也因此寫信來要求當初約定「一萬塊完成的幾項功能」。
我想說得更直接一點,如果對方自己處理CSS,我想多付出的時間絕對比我自己一個人用還多。
看了信之後我覺得很沮喪,我多幫對方建立基礎架構、預留擴充彈性,結果你最後不但無法諒解我、多給我一些時間,寫信來的時候還連原有的禮貌都消失、驚嘆號也出現了。
從這次的事件檢討,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重點:
客戶就是客戶,不需要搏感情
我抱著幫忙的心態就是個錯誤,導致我連系統規格書、需求分析、合約都沒有建立,一切就只有當面的會談跟E-Mail往來紀錄。
拿多少錢,做多少事
我心中想著建立良好的基礎架構,但客戶要的其實就是那幾項功能,不在乎資料庫規劃、不在乎整體的程式規劃的話,客戶自己都不擔心了、我何必費心呢?
溝通最重要
因為沒有建立文件,溝通沒有紙本的依據,更該保持電話或信件的聯繫,而不是一意孤行想說我這樣做比較好,對方即使知道也未必領情。
說真的,接這麼多案子以來,還是第一次這麼難過,我覺得我付出我的能力、時間、精神,但最後卻是這樣的結果。我想,以後我會更清楚,客戶就是客戶,會不會成為工作夥伴、勞資關係、合作關係都是另外一回事。
程式碼寄出去了,附送了CSS、樹狀結構討論區(對方只要求一般討論區)、比他們自己原先規劃的更完整的會員資料庫功能,而這個案子也就結束了吧。
希望下次能遇到愉快一點的接案經驗。:)
轉載自 http://punk.tw/2008/06/02/887.html
通常接案子是為了討生計或是多賺點外快,甚至可以從開發過程中強迫自己磨練新技術以及專注在細節上的能力,與業主溝通的過程也可以磨練自己的耐心、系統需求分析的能力等等,其實好處是挺多的。我總是告訴自己:「可以練功寫程式又有人付錢給你,一舉兩得,不是很棒嗎?:p」不過我想只要曾有過接案經驗的朋友,應該也會有過幾次不愉快的經驗吧!
我在四、五月份接到的幾個案子,好像在洗三溫暖,有的勝任愉快、業主開心、我也開心,有練到功、有傳達我寫程式的精神跟理念出去,更重要的是還有賺到錢!但也有不是挺愉快的經驗。
我想個別談談其中的三個案子。
第一個案子是比較輕鬆的,協助某學術單位建立個案資料庫,從LAMP環境架設、CMS架設到把個案上架一手全包。比較麻煩的部份除了是要手動建立個案資料庫,算是比較勞務性的工作。
學術單位有個好處,雖然支付的薪資未必比外面的行情高,但該給的一定會給。以某大學的行政單位、研究單位找所謂的「網頁工讀生」有兩種給薪方式:時薪、月薪兩種,有些單位很尊重學生,甚至主動跟學生說:「寫程式難度比較高,你可以主動多報點時數補貼」(或許是本來NT$95變成NT$190這種效果),但也有單位很沒sense:「加這個功能不就幾行程式而已?!一下子就能寫好的東西為什麼要報到兩三個小時?」兩三個小時還拿不到你三百元,有夠難賺!套一句強者我同學常說的話:「不然你自己來寫啊!」,對於這種人應該另外寫一篇專文來讓他們瞭解寫程式為何物!
但我想多數單位都是很尊重學生的,長期來說,同樣建設、管理一個網站,可能就是五萬元分成十個月給你,這十個月裡面還是有辦法接到其他案子的!(如果要一口氣拿五萬也是有辦法,不過我也沒這樣搞過。)
第二個案子不是很輕鬆,不過因為是完全使用Ruby on Rails開發,業主要求必須符合REST的架構,因此我也得以有機會打造自己的第一個RESTful網站,所以寫起來還算挺快樂的,完全是可以練功寫程式又有人付錢給你,一舉兩得,不是很棒嗎?:
石墨工房有一篇文章談與客戶維繫良好關係的5個訣竅,裡面談到另外一篇文章講到的幾個重點:
記得特別的日子
有點黏、又不會太黏
給點折扣
超值服務
說「謝謝」
雖然這麼說有點馬後炮,不過我的確是在結案後才看到這篇文章,並且意外地發現我居然五點都做到了。我在接案前便先給予折扣(雖然有點破壞行情,但最近手頭緊實在不得已),同時也記住了業主即將demo系統的日子給予關心(主要因為後來加了MSN,比較容易關心到對方,同時也讓對方瞭解自己的進度)。
而在超值服務的地方,我花了許多時間跟對方講解Ruby on Rails的架構、好處、發展性以及REST的精神及對於Web世界的影響,只差沒問對方是否需要我提供教育訓練。總之這是個很不錯的接案經驗。
第三個經驗是一直到最近才變得不愉快的,我必須承認自己在溝通上沒有做得很好,但這個「案子」我最初其實不是把他當成一般的案子在處理,一來是因為對於找我「幫忙」的這對年約四十的夫婦,有志踏入台灣的Web世界感到相當佩服;二來是我自己也對這網站的概念有興趣,他們也說明了未來如果有機會可以合作繼續讓這個網站上線,也因此我認為在整個溝通過程中犯了一個要命的錯誤:太早跟對方搏感情!
現在回頭想想,客戶終究是客戶,建立在對價關係上,給多少錢、做多少事,偶爾給個折扣或是要五毛給一塊都是可以維繫雙方良好關係的,但是以搏感情的方式破壞市場行情其實不是很好。
這我得要細說從頭。
最初對方說明想要完成幾個基本的功能,已經有設計完成的頁面,多次信件往來後便詢問我的報價,當時我回覆說:『「假設畫面已經有了」,大概兩週內可以完成、上線,NT$10,000應該就能找到人接了』,沒想到後來對方就直接以這一萬請我替他們完成。
此時才是錯誤的開始,因為我想真的要「幫忙」的話,就算不拿錢、免費義務做公益也是不錯,而且反正畫面都已經有了,我寫程式通常很快、沒問題的!對方給的所謂畫面全部都是Photoshop的設計稿,因此我希望對方先將之轉為CSS + HTML的格式,但發現對方似乎對這方面不是挺在行,我想說那沒關係,反正我自己來!
這時候是錯誤擴大的開始,我心中天真的想我可以建立個比較有系統的CSS,該繼承的就繼承、能不要用圖片的就不要用,另一方面在網頁程式也寫個比較有擴充彈性的程式,說不定這個站就被我做大了!當時另一位強者我同學就說:「你怎麼連接個案子都想要把他搞大?拿多少錢做多少事,不要把自己搞死。」只能說自己在這部份的想法太天真了。
於是,在我同時要兼顧CSS layout、程式的狀況下,當初設定的兩個禮拜根本無法達成。
這是另一個錯誤,也就是我在接下任務、看到畫面後,就應該發現不對勁、馬上跟對方溝通,但因為我抱持著我是在幫忙、而且我還幫你們cover畫面的處理,多給我一點時間不為過吧?!不過天不從人願,至今三、四個禮拜,我仍無法把畫面的部份處理完善,對方也因此寫信來要求當初約定「一萬塊完成的幾項功能」。
我想說得更直接一點,如果對方自己處理CSS,我想多付出的時間絕對比我自己一個人用還多。
看了信之後我覺得很沮喪,我多幫對方建立基礎架構、預留擴充彈性,結果你最後不但無法諒解我、多給我一些時間,寫信來的時候還連原有的禮貌都消失、驚嘆號也出現了。
從這次的事件檢討,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重點:
客戶就是客戶,不需要搏感情
我抱著幫忙的心態就是個錯誤,導致我連系統規格書、需求分析、合約都沒有建立,一切就只有當面的會談跟E-Mail往來紀錄。
拿多少錢,做多少事
我心中想著建立良好的基礎架構,但客戶要的其實就是那幾項功能,不在乎資料庫規劃、不在乎整體的程式規劃的話,客戶自己都不擔心了、我何必費心呢?
溝通最重要
因為沒有建立文件,溝通沒有紙本的依據,更該保持電話或信件的聯繫,而不是一意孤行想說我這樣做比較好,對方即使知道也未必領情。
說真的,接這麼多案子以來,還是第一次這麼難過,我覺得我付出我的能力、時間、精神,但最後卻是這樣的結果。我想,以後我會更清楚,客戶就是客戶,會不會成為工作夥伴、勞資關係、合作關係都是另外一回事。
程式碼寄出去了,附送了CSS、樹狀結構討論區(對方只要求一般討論區)、比他們自己原先規劃的更完整的會員資料庫功能,而這個案子也就結束了吧。
希望下次能遇到愉快一點的接案經驗。:)
轉載自 http://punk.tw/2008/06/02/887.html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Blog 公告
第一次搞部落格,每天都只有我自己在寫、放文章,好像一點人氣都沒有,給他~~~~~超冷
因工作關係,幫公司完成無名小站部落格,網誌以及相簿,開始想著如何幫無名網誌讓更多人去瀏覽
因工作關係,開始玩雅虎知識,剛開始回答別人問題,慢慢的玩了上癮,自己也在短短的4個月升級到了研究生5級,我的知識 (http://tw.knowledge.yahoo.com/my/my?show=AD04424738)
再好久好久以前自己在找工作時架設了「資訊空間」的網站,玩了2年時間,達到每天瀏覽人數達三千多人,在10年前軟體下載算是排名前幾大網站,當時就屬「史萊姆」最有名
後來又架設了「資訊空間論壇」,提供了網路上各式軟體下載的連結,(當時的台灣並未非常努力的抓盜版),玩了3年多吧!也達到每日瀏覽人數約三千多人,從單純的HTML到撰寫ASP論壇,還幻想自己花時間寫的論壇能打敗當時最流行的雷奧論壇
現在架設網站論壇已不流行了,而是如何將自己行銷出去,這才是我現在所想也是我現在努力學習的重點
而現在幻想的是如何提升我的Blog,網站的排名,如何增加我的網站人氣,將雅虎知識,部落格,無名網誌、無名相簿、雅虎拍賣、露天拍賣、自己的部落格,做一體的行銷宣傳,有錢的買關鍵字,沒錢的靠雙手,靠頭腦
還要靠大家的幫忙,大家的口耳宣傳,大家的支持
或許成用最省錢的做法而達到最大的宣傳效果,你說花消費卷買關鍵字真的有用嗎?哈
因工作關係,幫公司完成無名小站部落格,網誌以及相簿,開始想著如何幫無名網誌讓更多人去瀏覽
因工作關係,開始玩雅虎知識,剛開始回答別人問題,慢慢的玩了上癮,自己也在短短的4個月升級到了研究生5級,我的知識 (http://tw.knowledge.yahoo.com/my/my?show=AD04424738)
再好久好久以前自己在找工作時架設了「資訊空間」的網站,玩了2年時間,達到每天瀏覽人數達三千多人,在10年前軟體下載算是排名前幾大網站,當時就屬「史萊姆」最有名
後來又架設了「資訊空間論壇」,提供了網路上各式軟體下載的連結,(當時的台灣並未非常努力的抓盜版),玩了3年多吧!也達到每日瀏覽人數約三千多人,從單純的HTML到撰寫ASP論壇,還幻想自己花時間寫的論壇能打敗當時最流行的雷奧論壇
現在架設網站論壇已不流行了,而是如何將自己行銷出去,這才是我現在所想也是我現在努力學習的重點
而現在幻想的是如何提升我的Blog,網站的排名,如何增加我的網站人氣,將雅虎知識,部落格,無名網誌、無名相簿、雅虎拍賣、露天拍賣、自己的部落格,做一體的行銷宣傳,有錢的買關鍵字,沒錢的靠雙手,靠頭腦
還要靠大家的幫忙,大家的口耳宣傳,大家的支持
或許成用最省錢的做法而達到最大的宣傳效果,你說花消費卷買關鍵字真的有用嗎?哈
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先說人話,再談網路行銷
伊安‧盧瑞(Ian Lurie)是一位擁有十年以上網路行銷經驗的好手,他開了間小公司叫「先見之明網路互動公司」,他的部落格「與盧瑞談行銷」乍看像C2C(個人對個人),實際則是C2B(個人對企業),接案子才是最終目的。他是怎麼成功的? 【文/胡文】
■ 先秀醫術的醫生他打知名度的方式就是在部落格上釋放一則又一則的操作技巧,讓人覺得很專業,然後願意常來看、常轉寄文章,然後付錢請他們執行網路行銷案。無論你想增加銷售量、會員數、瀏覽量、還是自然搜尋排名往前跳,只要付一個案子至少1萬5,000美元(或鐘點費每小時300美元)的代價,這位先秀醫術的醫生,會很樂意透過電話或email或面談的方式,一步步和你磋商,幫你完成要達成的目標,不滿意還可退費──這整套操作手法,本身就非常「網路購物」:客戶有權先充分了解商品特色、可以帶來什麼好處;如何使用;多少錢;萬一買了不合用就退錢。同時還教育潛在客戶,以前的網路行銷只講橫幅廣告(banner)創意或投放地點,現在的網路行銷講整合自然搜尋排名→方便網友了解網頁大概內容→點擊網頁→導入簡便的購買流程→後台分析等一連串事物。
■ 教客人省錢,是建立好形象的開始2008年8月28日〈15 Features Your Site Doesn'tNeed〉,他談了一個許多公司想省卻不知從何做起的省錢15招,頗有惹惱同業的可能。他建議電子商務事業剛起步的客戶大幅砍掉要自己寫的程式,多利用網路免費的共享服務或便宜的套裝程式,花10%力氣就能達成90%效能,例如:
1.不急著把錢花在整合庫存系統上,那將耗時又所費不貲。
2.不急著把錢花在內容管理系統上,先用Wordpress或Movable Type。
3.不急著把錢花在建構社群內容,先用Facebook或 MySpace。
4.不要設計虛擬的吉祥物或者發言人,把錢省下來吧。
5.如果不是非得透過真人演出來銷售,不急著把錢花在拍錄影帶上。…
創業初期,參考對象大多是已經成名的大網站,加上急著賺大錢,難免每個功能都重要。許多銷售者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急著成交,盧瑞並不急著說他能做這做那,反倒站在客戶的角度提出省錢之道,為自己建立了好形象。
■ 你會做網路行銷嗎?說完了「不要」,那麼到底該「要」哪些事呢?2008年10月13日〈E-Commerce Lessons〉、〈17Features for E-CommerceSuccess〉以一搭一唱的情境劇手法,慢慢揭曉答案。盧瑞說,無數公司做電子商務的宿命流程都是這樣的:
1.老闆找了人來做電子商務網站。
2.做的人都表示知道要做哪些事,你知道的,就在網路上賣賣東西嘛。
3.沒有人知道中間做了什麼事。
4.網站上線了,結果是場大災難。
5.追加預算,重做。…
唉!真的是心有淒淒焉呀~~~~~
■ 先秀醫術的醫生他打知名度的方式就是在部落格上釋放一則又一則的操作技巧,讓人覺得很專業,然後願意常來看、常轉寄文章,然後付錢請他們執行網路行銷案。無論你想增加銷售量、會員數、瀏覽量、還是自然搜尋排名往前跳,只要付一個案子至少1萬5,000美元(或鐘點費每小時300美元)的代價,這位先秀醫術的醫生,會很樂意透過電話或email或面談的方式,一步步和你磋商,幫你完成要達成的目標,不滿意還可退費──這整套操作手法,本身就非常「網路購物」:客戶有權先充分了解商品特色、可以帶來什麼好處;如何使用;多少錢;萬一買了不合用就退錢。同時還教育潛在客戶,以前的網路行銷只講橫幅廣告(banner)創意或投放地點,現在的網路行銷講整合自然搜尋排名→方便網友了解網頁大概內容→點擊網頁→導入簡便的購買流程→後台分析等一連串事物。
■ 教客人省錢,是建立好形象的開始2008年8月28日〈15 Features Your Site Doesn'tNeed〉,他談了一個許多公司想省卻不知從何做起的省錢15招,頗有惹惱同業的可能。他建議電子商務事業剛起步的客戶大幅砍掉要自己寫的程式,多利用網路免費的共享服務或便宜的套裝程式,花10%力氣就能達成90%效能,例如:
1.不急著把錢花在整合庫存系統上,那將耗時又所費不貲。
2.不急著把錢花在內容管理系統上,先用Wordpress或Movable Type。
3.不急著把錢花在建構社群內容,先用Facebook或 MySpace。
4.不要設計虛擬的吉祥物或者發言人,把錢省下來吧。
5.如果不是非得透過真人演出來銷售,不急著把錢花在拍錄影帶上。…
創業初期,參考對象大多是已經成名的大網站,加上急著賺大錢,難免每個功能都重要。許多銷售者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急著成交,盧瑞並不急著說他能做這做那,反倒站在客戶的角度提出省錢之道,為自己建立了好形象。
■ 你會做網路行銷嗎?說完了「不要」,那麼到底該「要」哪些事呢?2008年10月13日〈E-Commerce Lessons〉、〈17Features for E-CommerceSuccess〉以一搭一唱的情境劇手法,慢慢揭曉答案。盧瑞說,無數公司做電子商務的宿命流程都是這樣的:
1.老闆找了人來做電子商務網站。
2.做的人都表示知道要做哪些事,你知道的,就在網路上賣賣東西嘛。
3.沒有人知道中間做了什麼事。
4.網站上線了,結果是場大災難。
5.追加預算,重做。…
唉!真的是心有淒淒焉呀~~~~~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