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灣操作facebook行銷活動最成功的案例。
這是7-ELEVEN為了推廣冷凍食品而專門設計的行銷案。主導這檔行銷活動的整合行銷部經理陳飛龍說,
10天活動期間內,7-ELEVEN總共增加6萬名粉絲,送出近3萬份商品試吃,另外估計活動訊息有80萬 ∼100萬人次瀏覽。
網路行銷達人、FunP執行長邱繼弘分析,送贈品是行銷常見手法,但是方法高下有別。一般人送贈品,頂多是訊息曝光,消費者把贈品拿走就結束。但7-ELEVEN的設計不僅讓粉絲會主動把訊息分享給好友,擴散訊息,還能吸引網民加入粉絲。除此之外,還能鼓勵網友留下產品試吃心得,留下龐大的商品口碑資料庫,一檔活動同時達到三種目的。
即使計算3萬份商品試吃成本,這檔活動花費約100萬,投資報酬率很高。陳飛龍笑著說,活動效果好到主管開始把注意力放在facebook經營上,立刻訂下一個「遠大」目標。「主管開始問:什麼時候粉絲破100萬?」
速度 5個月成為粉絲人氣王
目前國內粉絲專頁中,粉絲數最高的就是7-ELEVEN,從去年11月開始正式經營,短短5個月已經有30萬名粉絲。「我們官網經營10年,才累積到120萬會員。」有7年網路行銷操作經驗的陳飛龍認為facebook的連結性、互動性跟即時性都遠甚於之前的網路工具,要破百萬粉絲根本不是問題。
傳統的網路行銷,通常是先將活動頁面放在官網上,然後利用電子報或投放其他網路廣告導進流量,才把訊息散播出去,一檔活動走下來通常要3∼4週時間,才能達到預設目標。但同樣的訊息透過facebook傳播,陳飛龍認為,2∼3小時就能達到傳統網路活動效果。
在實際操作facebook之前,7-ELEVEN已經有大量使用網路工具的經驗,例如:官網、電子報、部落格、MSN機器人,其實每使用一個網路工具,背後就有大量的維護工作產生。也因此當網路界開始注意facebook平台時,「我們並沒有立刻跳下去,而是觀察研究我們到底可以在上面做什麼?」陳飛龍說。
經過一段時間研究,7-ELEVEN已經訂出facebook的短、中、長期三個不同階段目標,希望藉此一步一步拓展facebook效益。雖說是短、中、長期,但其實長期目標也將在今年7月推出,距離他們真正經營facebook還不到一年。
陳飛龍說,第一個階段就是發揮平台基本的功能,利用貼文跟粉絲互動。這階段的經營目標以粉絲數以及貼文回應數為主。
第二階段則增加跟粉絲互動的多元性,開發一些行銷活動應用程式,讓粉絲可以從回應貼文到玩活動,跟企業品牌深度溝通,像之前提到的「粉絲小天使」活動,就是這個發展階段的案例。
陳飛龍進一步分析,對企業來說,要進展到第二階段,粉絲數最好有20萬。因為開發一支活動應用程式,通常需要10多萬預算,如果粉絲數太少,報酬率就不高。
第三階段,就可直接在平台上經營金流事業,譬如:電子商務。陳飛龍說,目前他們已經著手正在規畫產品,預計今年7月可以正式對外營運。
精準 每兩天貼一次文
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的經營重點,為了研究facebook基本的貼文,陳飛龍花了一個多月測試。去年十月,他跟同事開始研究貼文效果,觀察的重點主要放在:第一,什麼貼文形式讀者最買單?第二,一天24小時,什麼時候貼文最恰當?第三,最適合的貼文頻率是什麼?試出最適合方案後,7-ELEVEN的粉絲專頁才在11月開始對外正式公布。
分享 ASP,ASP.NET,VB,C#,程式開發,網站設計,部落格,微網誌,網路行銷,facebook 行銷,噗浪行銷,社群行銷,電腦硬體軟體,網路賺錢等資訊內容。『噗落格』裡的文章大多是從各網站摘錄(轉貼)下來的,僅提供研究及筆記之用途,如有侵權請留言告知!一開始不打算賺錢,一個不可能中的可能
2010年4月11日 星期日
2009年4月21日 星期二
Google & SEO - 3
網站品質指南-明確的指南:
1.隱藏式文字與連結
內容中的隱藏式文字或連結會分別向搜尋引擎和訪客提供不同的資訊,因此可能導致客戶的網站被歸為不可信賴。隱藏文字(例如過多關鍵字)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
(1)在白色背景上使用白色文字
(2)將文字藏在圖片背後
(3)使用 CSS 隱藏文字
(4)將字型大小設為 0
隱藏式連結是Googlebot可以檢索但是使用者肉眼無法看到的連結,看不到的原因有:
(1)連結是由隱藏式文字所組成 (例如文字與背景色彩相同)。
(2)使用 CSS 製作出僅 1 個像素高的極小超連結。
(3)將連結隱藏在某個小字元內,例如段落中的連字號。
(4)如果網站被認定為含有故意使人誤解的隱藏式文字和連結,該網站可能會從 Google索引中移 除,也不會顯示在搜尋結果網頁中。Google在評估網站以瞭解是否包含隱藏式文字或連結時,會檢查網站中是否夾有訪客不易識別的內容。例如,是否有任何文字或連結純粹為搜尋引擎檢索而設,而不是為了供訪客瀏覽。
如果使用文字來說明搜尋引擎無法存取的內容,例如 Javascript、圖片或 Flash 檔案,則許多使用螢幕閱讀器、行動瀏覽器、無外掛程式瀏覽器,以及連線速度較慢的訪客也會無法檢視該內容。為這些項目使用說明文字可增加網站的存取性。可以關閉瀏覽器的Javascript、Flash和圖片,或使用像是Lynx的文字瀏覽器,來測試其可存取性。
以下是網站可供存取的提示:
(1)圖片:使用替代屬性來提供說明文字。此外,Google建議在圖片周圍使用肉眼看得到的標題和說明文字。
(2)Javascript:將Javascript中相同的內容放置在無指令碼的標記中。如果使用此方法,請確定該內容與Javascript中的內容完全一樣,且此內容可對瀏覽器未啟用Javascript的訪客顯示。
(3)Flash:考慮將說明文字和網站導覽放置在Flash之外。
(4)影片:在HTML中包含與影片相關的說明文字,也可以考慮提供腳本。
2.偽裝、狡猾的Javascript重新導向和入口網頁
偽裝是指對使用者和搜尋引擎分別呈現不同的內容或URL。根據user agent來放送不同的結果,會造成客戶的網站被視為有欺騙的意圖,網站也會從Google索引中移除。
以下為一些偽裝的範例:
(1)對搜尋引擎呈現一頁 HTML 文字,但對使用者顯示一頁圖片或 Flash。
(2)對搜尋引擎顯示的內容與對使用者顯示的內容不同。
(3)如果網站有無法讓搜尋引擎檢索的元素(例如 Flash、Javascript 或圖片),不可對搜尋引擎提供偽裝的內容,相反的,網站上也無法檢視這些元素的訪客。例如:為已經關閉瀏覽器上的螢幕讀取器或圖片的使用者,提供描述圖片的替代文字。在無指令碼的標記中提供Javascript的文字內容。確定在兩個元素中提供相同的內容(例如,在Javascript與無指令碼標記中均提供相同的文字)。在替代元素中包含大量的不同內容會造成Google對網站採取動作。
狡猾的Javascript重新導向
當Googlebot將包含Javascript的網頁編入索引時,它會將該網頁編入索引,但對於在Javascript本身中隱藏的任何連結,Googlebot不會追隨這些連結或將其編入索引。使用Javascript是完全正當的網頁做法,但是,使用 Javascript 企圖欺騙搜尋引擎則是不容許的行為。例如,在Javascript中放置的文字與在無指令碼標記中放置的文字不同,因為這種作法會對使用者(會看到Javascript文字)和搜尋引擎(看到無指令碼文字)顯示不同的內容。基於這些原因,在 Javascript中嵌入會將使用者重新導向到不同網頁的連結,意圖對使用者顯示與搜尋引擎所見不同的網頁,將重新導向連結嵌入Javascript後,搜尋引擎會將原始網頁編入索引,而不會追隨連結,反而將使用者帶往重新導向的目標。就和偽裝一樣,這種做法是欺騙的行為,因為這會對使用者和Googlebot分別顯示不同的內容,並將訪客帶往和目標網頁不同的網頁。
單純地將連結放在Javascript內並不構成欺騙的行為。由於搜尋引擎通常無法存取Javascript的內容,因此搜尋引擎也無法存取Javascript內的合法連結(瀏覽器未啟用Javascript的訪客也同樣無法存取)。可以改為將連結保留在Javascript之外,或將連結複製到無指令碼標記中。
入口網頁
入口網頁是特別為搜尋引擎建立的網頁。入口網頁中包含許多連結,通常有數百個之多,但這些連結對於訪客幾乎沒有什麼幫助,此外入口網頁內也沒有重要的內容。HTML Sitemap對客戶的訪客而言是重要的資源,不過必須確保訪客可以很容易的瀏覽到這些連結的網頁。 如果想要包含多個連結,須考慮將這些連結分類到不同的類別中或多個網頁內。並確定這些連結會讓訪客瀏覽到網站上的某些區段,而不是只供搜尋引擎檢索。
3.自動查詢
Google的不允許在事先未經Google明確許可下,將任何形式的自動查詢傳送到Google的系統。傳送自動查詢會消耗許多資源,其做法包括使用任何軟體(如 WebPosition Gold)將自動查詢傳送到Google,以確認網站或網頁在各種 Google 查詢搜尋結果中的排名。
4.濫填關鍵字
濫填關鍵字是指在網頁上填滿關鍵字,來試圖操控網站在Google搜尋結果中的排名。填滿關鍵字的網頁會讓使用者有不好的使用經驗,並會危害到客戶網站的排名。 應將重點放在建立有用的、資訊豐富的內容,並在內容中適當的使用與上下文有關聯的關鍵字。若要修正這個問題,應檢查網站中是否有濫用的關鍵字。濫用的關鍵字通常是一長串或好幾個段落隨機重複的關鍵字。關鍵字通常會是隱藏式文字,或是隱藏在標題標記或alt屬性中。
5.重複的內容
重複內容一般是指在網域內有大部分內容與其他內容相同或十分相似。多半的重複內容其原意並不是要進行欺騙。非惡意的重複內容可能包括:
(1)可針對行動裝置產生的一般網頁和精簡網頁的討論區
(2)透過不同的URL儲存顯示或連結的項目
(3)列印用網頁
但在某些情況下,有心人士會故意在整個網域中重複內容,試圖操控搜尋引擎的排名或贏得更多的流量。這種欺騙的做法會帶來不好的使用經驗,因為訪客會在搜尋結果中看到大量相同的內容。網站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般」版和「列印」版,且均未以robots.txt 檔案攔截或使用noindex中繼標記,Google只會列出其中一篇文章。有網站為了操控Google的排名和欺騙Google的使用者而顯示重複內容,針對涉及這樣做法的網站,Google會對其索引和排名進行適當的調查。因此,網站的排名會受到影響,也可能會完全從Google索引中移除,而不再於搜尋結果中顯示。
網站可以採取一些步驟來主動處理重複內容的問題,並確保訪客會看到客戶希望他們看到的內容。
(1)考慮阻止網頁被編入索引:可以指引Google到客戶偏好的版本,而非交由Google的演算法來決定文件的「最佳」版本。舉例來說,如果不希望Google將網站文章的列印版編入索引,請禁止這些目錄,或在 robots.txt 檔案中使用正規表示法。
(2)使用 301:如果已重新建構網站,在.htaccess檔案中使用301重新導向(永久重新導向),以對使用者、Googlebot和其他自動尋檢程式進行智慧型的重新導向(在Apache中,可使用.htaccess檔案進行此步驟;在IIS中,則透過管理控制台進行)。
(3)維持一致性:嘗試讓內部連結維持一致性。例如,請勿連結至 http://www.example.com/page/、http://www.example.com/page以及http://www.example.com/page/index.htm
(4)使用最上層網域:為協助Google呈現文件最適當的版本,每次在處理特定國家/地區的內容時,應使用最上層網域。舉例來說,與 www.example.com/de或de.example.com相比,Google較容易清楚 www.example.de包含的是與德國相關的內容。
(5)審慎的聯合顯示:如果客戶將內容在其他網站上聯合顯示,Google會在每一個指定的搜尋中一律顯示Google認為最適合使用者的版本,無論客戶是否偏好該版本。但須確認每一個聯合顯示客戶內容的網站都包含可連回客戶原始文章的連結。也可以要求使用聯合內容的網站使用robots.txt 在他們的網站上封鎖版本。
(6)使用網站管理員工具告訴Google要如何為網站建立索引:可以告訴Google客戶偏好的網域(例如www.example.com或http://example.com)。
(7)盡量減少重複刻板的內容:不要在每一頁底端顯示冗長的版權文字,可改為簡短的摘要,然後再連結到有詳細內容的網頁。
(8)避免發佈殘缺不全的網頁:使用者不喜歡看到「空白」網頁,因此請避免使用預留位置。不要發佈尚未包含實際內容的網頁。如果已經建立一些預留位置網頁,需使用 robots.txt 阻止Google檢索這些網頁。
(9)瞭解內容管理系統:確保熟悉內容在網站上的顯示方式。Blog、論壇和相關的系統通常會以多種格式顯示相同的內容。Blog項目可能會出現在Blog的首頁、存檔網頁和其他具有相同標籤項目的網頁中。
(10)盡量不要有相似的內容:如果有許多相似的網頁,應考慮擴充每個網頁,或將其合併成一張網頁。如果客戶有一個旅遊網站,其中以不同的網頁介紹兩個城市,但在這些網頁上都有相同的資訊,那麼可以將這些網頁合併成一個與這兩個城市都有關的網頁;也可以擴充每個網頁來含每個城市特有的內容。
網站上重複的內容不能構成對網站採取動作的理由,除非重複的內容是為了欺騙和操控搜尋引擎結果。 如果網站因重複內容的問題而受到影響且未按照上述進行變更,Google會自行選擇要在搜尋結果顯示的版本。
6.植入病毒和其他惡意程式
利用瀏覽器的安全漏洞來植入如惡意軟體、間諜軟體、病毒、廣告軟體和特洛伊木馬程式等軟體的網站,不但違反 Google品質指南,同時也可能會從 Google 索引中移除。
在許多情況下,植入惡意程式的網站本身已成為駭客的攻擊目標,直到從Google收到通知,客戶可能才會知道之自己的網站已經遭到侵害。 如果客戶的網站已標示為含有惡意程式,Google會向訪客顯示警告,也會透過網站管理員工具的網站摘要網頁通知客戶。Google也會透過電子郵件,將通知傳送給受影響網站的網站管理員。
7.極少或無原始內容
改善網站在 Google 搜尋結果排名的最重要步驟之一,就是確定網站包含豐富的資訊,其中的關鍵字應具有關聯性且用法正確,並可指出內容的主題。然而,有些網站管理員會嘗試藉由建立一個字數很多,但內容極少或甚至沒有內容的網頁,來改善網頁排名並吸引訪客。這種經過剪輯或其他自動產生的網頁對使用者並無任何價值,對於只想利用這類網頁來得到更高排名的網域,Google 會採取必要動作。
這類的例子有:
(1)內容貧乏的聯盟網站:這些網站提供訪客極少或是沒有價值的內容或服務,同時將訪客傳給聯盟計劃(Affiliate Program)的網站,藉此收取每次點擊付費(PPC)的收益。這些網站通常沒有原始的內容,是一種沒有獨特內容的模造(cookie-cutter) 網站或範本。
(2)入口網頁:專為搜尋引擎建立的網頁
(3)自動產生內容:由程式產生的內容。這類內容中的文字段落通常是隨機產生,其內容讓讀者不知所云,但卻包含搜尋的關鍵字。
(4)剪輯內容:有些網站管理員會使用取自知名網站的隨機且不相關的內容,他們誤以為增加網頁數量是一項極佳的長期策略。如果網頁上都是剪輯的內容,而缺乏其他由客戶的網站所提供的有用服務或資訊,即使內容來源的品質很高,也無法增加網頁對使用者的價值。花一些時間製作原始內容,讓網站有與眾不同,這會讓訪客不斷回到網站,並可提供有用的搜尋結果。
(5)聯盟是一種很好的行銷方式,但前提是客戶要能為使用者增加一些價值,並製作出有用的內容,讓使用者有造訪客戶網站的理由。例如,客戶可以提供產品評論、等級評比和產品比較。
Reference:http://www.google.com/support/webmasters/
1.隱藏式文字與連結
內容中的隱藏式文字或連結會分別向搜尋引擎和訪客提供不同的資訊,因此可能導致客戶的網站被歸為不可信賴。隱藏文字(例如過多關鍵字)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
(1)在白色背景上使用白色文字
(2)將文字藏在圖片背後
(3)使用 CSS 隱藏文字
(4)將字型大小設為 0
隱藏式連結是Googlebot可以檢索但是使用者肉眼無法看到的連結,看不到的原因有:
(1)連結是由隱藏式文字所組成 (例如文字與背景色彩相同)。
(2)使用 CSS 製作出僅 1 個像素高的極小超連結。
(3)將連結隱藏在某個小字元內,例如段落中的連字號。
(4)如果網站被認定為含有故意使人誤解的隱藏式文字和連結,該網站可能會從 Google索引中移 除,也不會顯示在搜尋結果網頁中。Google在評估網站以瞭解是否包含隱藏式文字或連結時,會檢查網站中是否夾有訪客不易識別的內容。例如,是否有任何文字或連結純粹為搜尋引擎檢索而設,而不是為了供訪客瀏覽。
如果使用文字來說明搜尋引擎無法存取的內容,例如 Javascript、圖片或 Flash 檔案,則許多使用螢幕閱讀器、行動瀏覽器、無外掛程式瀏覽器,以及連線速度較慢的訪客也會無法檢視該內容。為這些項目使用說明文字可增加網站的存取性。可以關閉瀏覽器的Javascript、Flash和圖片,或使用像是Lynx的文字瀏覽器,來測試其可存取性。
以下是網站可供存取的提示:
(1)圖片:使用替代屬性來提供說明文字。此外,Google建議在圖片周圍使用肉眼看得到的標題和說明文字。
(2)Javascript:將Javascript中相同的內容放置在無指令碼的標記中。如果使用此方法,請確定該內容與Javascript中的內容完全一樣,且此內容可對瀏覽器未啟用Javascript的訪客顯示。
(3)Flash:考慮將說明文字和網站導覽放置在Flash之外。
(4)影片:在HTML中包含與影片相關的說明文字,也可以考慮提供腳本。
2.偽裝、狡猾的Javascript重新導向和入口網頁
偽裝是指對使用者和搜尋引擎分別呈現不同的內容或URL。根據user agent來放送不同的結果,會造成客戶的網站被視為有欺騙的意圖,網站也會從Google索引中移除。
以下為一些偽裝的範例:
(1)對搜尋引擎呈現一頁 HTML 文字,但對使用者顯示一頁圖片或 Flash。
(2)對搜尋引擎顯示的內容與對使用者顯示的內容不同。
(3)如果網站有無法讓搜尋引擎檢索的元素(例如 Flash、Javascript 或圖片),不可對搜尋引擎提供偽裝的內容,相反的,網站上也無法檢視這些元素的訪客。例如:為已經關閉瀏覽器上的螢幕讀取器或圖片的使用者,提供描述圖片的替代文字。在無指令碼的標記中提供Javascript的文字內容。確定在兩個元素中提供相同的內容(例如,在Javascript與無指令碼標記中均提供相同的文字)。在替代元素中包含大量的不同內容會造成Google對網站採取動作。
狡猾的Javascript重新導向
當Googlebot將包含Javascript的網頁編入索引時,它會將該網頁編入索引,但對於在Javascript本身中隱藏的任何連結,Googlebot不會追隨這些連結或將其編入索引。使用Javascript是完全正當的網頁做法,但是,使用 Javascript 企圖欺騙搜尋引擎則是不容許的行為。例如,在Javascript中放置的文字與在無指令碼標記中放置的文字不同,因為這種作法會對使用者(會看到Javascript文字)和搜尋引擎(看到無指令碼文字)顯示不同的內容。基於這些原因,在 Javascript中嵌入會將使用者重新導向到不同網頁的連結,意圖對使用者顯示與搜尋引擎所見不同的網頁,將重新導向連結嵌入Javascript後,搜尋引擎會將原始網頁編入索引,而不會追隨連結,反而將使用者帶往重新導向的目標。就和偽裝一樣,這種做法是欺騙的行為,因為這會對使用者和Googlebot分別顯示不同的內容,並將訪客帶往和目標網頁不同的網頁。
單純地將連結放在Javascript內並不構成欺騙的行為。由於搜尋引擎通常無法存取Javascript的內容,因此搜尋引擎也無法存取Javascript內的合法連結(瀏覽器未啟用Javascript的訪客也同樣無法存取)。可以改為將連結保留在Javascript之外,或將連結複製到無指令碼標記中。
入口網頁
入口網頁是特別為搜尋引擎建立的網頁。入口網頁中包含許多連結,通常有數百個之多,但這些連結對於訪客幾乎沒有什麼幫助,此外入口網頁內也沒有重要的內容。HTML Sitemap對客戶的訪客而言是重要的資源,不過必須確保訪客可以很容易的瀏覽到這些連結的網頁。 如果想要包含多個連結,須考慮將這些連結分類到不同的類別中或多個網頁內。並確定這些連結會讓訪客瀏覽到網站上的某些區段,而不是只供搜尋引擎檢索。
3.自動查詢
Google的不允許在事先未經Google明確許可下,將任何形式的自動查詢傳送到Google的系統。傳送自動查詢會消耗許多資源,其做法包括使用任何軟體(如 WebPosition Gold)將自動查詢傳送到Google,以確認網站或網頁在各種 Google 查詢搜尋結果中的排名。
4.濫填關鍵字
濫填關鍵字是指在網頁上填滿關鍵字,來試圖操控網站在Google搜尋結果中的排名。填滿關鍵字的網頁會讓使用者有不好的使用經驗,並會危害到客戶網站的排名。 應將重點放在建立有用的、資訊豐富的內容,並在內容中適當的使用與上下文有關聯的關鍵字。若要修正這個問題,應檢查網站中是否有濫用的關鍵字。濫用的關鍵字通常是一長串或好幾個段落隨機重複的關鍵字。關鍵字通常會是隱藏式文字,或是隱藏在標題標記或alt屬性中。
5.重複的內容
重複內容一般是指在網域內有大部分內容與其他內容相同或十分相似。多半的重複內容其原意並不是要進行欺騙。非惡意的重複內容可能包括:
(1)可針對行動裝置產生的一般網頁和精簡網頁的討論區
(2)透過不同的URL儲存顯示或連結的項目
(3)列印用網頁
但在某些情況下,有心人士會故意在整個網域中重複內容,試圖操控搜尋引擎的排名或贏得更多的流量。這種欺騙的做法會帶來不好的使用經驗,因為訪客會在搜尋結果中看到大量相同的內容。網站的每一篇文章都有「一般」版和「列印」版,且均未以robots.txt 檔案攔截或使用noindex中繼標記,Google只會列出其中一篇文章。有網站為了操控Google的排名和欺騙Google的使用者而顯示重複內容,針對涉及這樣做法的網站,Google會對其索引和排名進行適當的調查。因此,網站的排名會受到影響,也可能會完全從Google索引中移除,而不再於搜尋結果中顯示。
網站可以採取一些步驟來主動處理重複內容的問題,並確保訪客會看到客戶希望他們看到的內容。
(1)考慮阻止網頁被編入索引:可以指引Google到客戶偏好的版本,而非交由Google的演算法來決定文件的「最佳」版本。舉例來說,如果不希望Google將網站文章的列印版編入索引,請禁止這些目錄,或在 robots.txt 檔案中使用正規表示法。
(2)使用 301:如果已重新建構網站,在.htaccess檔案中使用301重新導向(永久重新導向),以對使用者、Googlebot和其他自動尋檢程式進行智慧型的重新導向(在Apache中,可使用.htaccess檔案進行此步驟;在IIS中,則透過管理控制台進行)。
(3)維持一致性:嘗試讓內部連結維持一致性。例如,請勿連結至 http://www.example.com/page/、http://www.example.com/page以及http://www.example.com/page/index.htm
(4)使用最上層網域:為協助Google呈現文件最適當的版本,每次在處理特定國家/地區的內容時,應使用最上層網域。舉例來說,與 www.example.com/de或de.example.com相比,Google較容易清楚 www.example.de包含的是與德國相關的內容。
(5)審慎的聯合顯示:如果客戶將內容在其他網站上聯合顯示,Google會在每一個指定的搜尋中一律顯示Google認為最適合使用者的版本,無論客戶是否偏好該版本。但須確認每一個聯合顯示客戶內容的網站都包含可連回客戶原始文章的連結。也可以要求使用聯合內容的網站使用robots.txt 在他們的網站上封鎖版本。
(6)使用網站管理員工具告訴Google要如何為網站建立索引:可以告訴Google客戶偏好的網域(例如www.example.com或http://example.com)。
(7)盡量減少重複刻板的內容:不要在每一頁底端顯示冗長的版權文字,可改為簡短的摘要,然後再連結到有詳細內容的網頁。
(8)避免發佈殘缺不全的網頁:使用者不喜歡看到「空白」網頁,因此請避免使用預留位置。不要發佈尚未包含實際內容的網頁。如果已經建立一些預留位置網頁,需使用 robots.txt 阻止Google檢索這些網頁。
(9)瞭解內容管理系統:確保熟悉內容在網站上的顯示方式。Blog、論壇和相關的系統通常會以多種格式顯示相同的內容。Blog項目可能會出現在Blog的首頁、存檔網頁和其他具有相同標籤項目的網頁中。
(10)盡量不要有相似的內容:如果有許多相似的網頁,應考慮擴充每個網頁,或將其合併成一張網頁。如果客戶有一個旅遊網站,其中以不同的網頁介紹兩個城市,但在這些網頁上都有相同的資訊,那麼可以將這些網頁合併成一個與這兩個城市都有關的網頁;也可以擴充每個網頁來含每個城市特有的內容。
網站上重複的內容不能構成對網站採取動作的理由,除非重複的內容是為了欺騙和操控搜尋引擎結果。 如果網站因重複內容的問題而受到影響且未按照上述進行變更,Google會自行選擇要在搜尋結果顯示的版本。
6.植入病毒和其他惡意程式
利用瀏覽器的安全漏洞來植入如惡意軟體、間諜軟體、病毒、廣告軟體和特洛伊木馬程式等軟體的網站,不但違反 Google品質指南,同時也可能會從 Google 索引中移除。
在許多情況下,植入惡意程式的網站本身已成為駭客的攻擊目標,直到從Google收到通知,客戶可能才會知道之自己的網站已經遭到侵害。 如果客戶的網站已標示為含有惡意程式,Google會向訪客顯示警告,也會透過網站管理員工具的網站摘要網頁通知客戶。Google也會透過電子郵件,將通知傳送給受影響網站的網站管理員。
7.極少或無原始內容
改善網站在 Google 搜尋結果排名的最重要步驟之一,就是確定網站包含豐富的資訊,其中的關鍵字應具有關聯性且用法正確,並可指出內容的主題。然而,有些網站管理員會嘗試藉由建立一個字數很多,但內容極少或甚至沒有內容的網頁,來改善網頁排名並吸引訪客。這種經過剪輯或其他自動產生的網頁對使用者並無任何價值,對於只想利用這類網頁來得到更高排名的網域,Google 會採取必要動作。
這類的例子有:
(1)內容貧乏的聯盟網站:這些網站提供訪客極少或是沒有價值的內容或服務,同時將訪客傳給聯盟計劃(Affiliate Program)的網站,藉此收取每次點擊付費(PPC)的收益。這些網站通常沒有原始的內容,是一種沒有獨特內容的模造(cookie-cutter) 網站或範本。
(2)入口網頁:專為搜尋引擎建立的網頁
(3)自動產生內容:由程式產生的內容。這類內容中的文字段落通常是隨機產生,其內容讓讀者不知所云,但卻包含搜尋的關鍵字。
(4)剪輯內容:有些網站管理員會使用取自知名網站的隨機且不相關的內容,他們誤以為增加網頁數量是一項極佳的長期策略。如果網頁上都是剪輯的內容,而缺乏其他由客戶的網站所提供的有用服務或資訊,即使內容來源的品質很高,也無法增加網頁對使用者的價值。花一些時間製作原始內容,讓網站有與眾不同,這會讓訪客不斷回到網站,並可提供有用的搜尋結果。
(5)聯盟是一種很好的行銷方式,但前提是客戶要能為使用者增加一些價值,並製作出有用的內容,讓使用者有造訪客戶網站的理由。例如,客戶可以提供產品評論、等級評比和產品比較。
Reference:http://www.google.com/support/webmasters/
Google & SEO - 2
網站建置完成後的基礎作為:
1.讓其他相關的網站連結到網站。
2.在 http://www.google.com/addurl.html上,將其提交給 Google。
3.提交Sitemap做為Google的Google網站管理員工具的一部分。Google會使用客戶的Sitemap瞭解客戶網站的架構,並增加Google對客戶網頁的涵蓋範圍。
4.確認所有該知道網頁的網站都知道網站已經上線。
5.將網站提交到相關的目錄 (例如 Open Directory Project [開放式目錄專案] 和 Yahoo!),以及其他特定業界的專業網站。
網站的設計和內容:
1.讓網站具備清楚的階層和文字連結。每個網頁至少能由一個靜態文字連結開啟。
2.提供網站地圖給網站的使用者,並在其中加入指向網站重要部分的連結。如果網站地圖大於約100個連結左右,應將網站地圖拆成若干頁。
3.建立實用和富含資訊的網站,且在撰寫網頁內容時能清楚正確地描述客戶的內容。
4.思考使用者會使用哪些字詞尋找網站的網頁,並確保網站確實將那些字詞納入。
5.嘗試以文字取代圖片來顯示重要的名稱、內容或連結。Google檢索器無法辨識在圖片中所包含的文字。
6.確認網站的TITLE標記和ALT屬性明確描述且正確無誤。
7.檢查是否有無效連結以及HTML的正確性。
8.如果客戶決定使用動態網頁 (包含?字元的URL),需注意並非每個搜尋引擎的自動尋檢程式都能檢索動態和靜態網頁。最好將參數保持簡短並減少數量。
9.將單一網頁上的連結數量保持在合理範圍內(少於100)。
網站技術指南:
1.使用像 Lynx 的文字瀏覽器來檢查客戶的網站,因為多數搜尋引擎的自動尋檢程式瀏覽客戶網站的方法和Lynx相似。如果像JavaScript、Cookie、工作階段 ID (session ID)、頁框、DHTML 或 Flash之類的花俏功能,讓客戶無法以文字瀏覽器瀏覽客戶網站的所有內容,則當搜尋引擎的自動尋檢程式在檢索客戶的網站時就可能會有問題。
2.允許搜尋漫遊器檢索客戶的網站,而不用工作階段ID或引數追蹤它們在網站的路徑。這些技術在追蹤個別使用者行為時很有用,但是漫遊器的操作模式則完全不同。使用這些技術會導致網站索引不完整,可能讓漫遊器無法刪除那些看起來不同,但實際上卻指向同一網頁的URL。
3.確認網頁伺服器支援If-Modified-Since HTTP 標題。這項功能允許客戶的網頁伺服器告訴Google,自從上次檢索客戶的網站後,客戶的內容是否有變更。支援這項功能可以節省頻寬和開銷。
4.在網頁伺服器使用robots.txt檔案。此檔案會告訴檢索器可以或不可以檢索的目錄。確認網站使用此檔案,才不會意外阻擋了Googlebot檢索器。robots.txt 分析工具來測試robots.txt檔案,以確定有正確使用該檔案。
5.如果公司有購買內容管理系統,請確認該系統能匯出客戶的內容,讓搜尋引擎的自動尋檢程式可以檢索客戶的網站。
6.使用robots.txt可阻止檢索對來自搜尋引擎的使用者沒有益處的搜尋結果網頁或其他自動產生網頁。
網站品質指南-基本原則:
1.為使用者製作網頁,而不是為搜尋引擎製作網頁。不要欺騙使用者,或者在搜尋引擎呈現與客戶顯示給使用者不同的內容,這些行為Google一般稱為「偽裝」(cloaking)。
2.避免以不當手法企圖提高搜尋引擎排名。有一個簡單分辨是非的方法:是否能夠坦然向競爭對手說明對網站採取的行為。另外一個則是自問:這樣做是否對我的使用者有幫助?如果不是因為搜尋引擎,會這樣做嗎?
3.不要加入設計用來增加客戶網站的排名或PageRank的連結配置。特別是要避免連結至網上的垃圾網頁廣告網站或「惡鄰居」,免得拖累自己的排名。
4.不要使用未經授權的電腦程式送出網頁和檢查排名。這些程式會消耗電腦資源而且違反Google的服務條款。Google不建議使用如WebPosition Gold™ 這類的產品,因為它會寄出自動的或程式的查詢給Google。
Reference:http://www.google.com/support/webmasters/
1.讓其他相關的網站連結到網站。
2.在 http://www.google.com/addurl.html上,將其提交給 Google。
3.提交Sitemap做為Google的Google網站管理員工具的一部分。Google會使用客戶的Sitemap瞭解客戶網站的架構,並增加Google對客戶網頁的涵蓋範圍。
4.確認所有該知道網頁的網站都知道網站已經上線。
5.將網站提交到相關的目錄 (例如 Open Directory Project [開放式目錄專案] 和 Yahoo!),以及其他特定業界的專業網站。
網站的設計和內容:
1.讓網站具備清楚的階層和文字連結。每個網頁至少能由一個靜態文字連結開啟。
2.提供網站地圖給網站的使用者,並在其中加入指向網站重要部分的連結。如果網站地圖大於約100個連結左右,應將網站地圖拆成若干頁。
3.建立實用和富含資訊的網站,且在撰寫網頁內容時能清楚正確地描述客戶的內容。
4.思考使用者會使用哪些字詞尋找網站的網頁,並確保網站確實將那些字詞納入。
5.嘗試以文字取代圖片來顯示重要的名稱、內容或連結。Google檢索器無法辨識在圖片中所包含的文字。
6.確認網站的TITLE標記和ALT屬性明確描述且正確無誤。
7.檢查是否有無效連結以及HTML的正確性。
8.如果客戶決定使用動態網頁 (包含?字元的URL),需注意並非每個搜尋引擎的自動尋檢程式都能檢索動態和靜態網頁。最好將參數保持簡短並減少數量。
9.將單一網頁上的連結數量保持在合理範圍內(少於100)。
網站技術指南:
1.使用像 Lynx 的文字瀏覽器來檢查客戶的網站,因為多數搜尋引擎的自動尋檢程式瀏覽客戶網站的方法和Lynx相似。如果像JavaScript、Cookie、工作階段 ID (session ID)、頁框、DHTML 或 Flash之類的花俏功能,讓客戶無法以文字瀏覽器瀏覽客戶網站的所有內容,則當搜尋引擎的自動尋檢程式在檢索客戶的網站時就可能會有問題。
2.允許搜尋漫遊器檢索客戶的網站,而不用工作階段ID或引數追蹤它們在網站的路徑。這些技術在追蹤個別使用者行為時很有用,但是漫遊器的操作模式則完全不同。使用這些技術會導致網站索引不完整,可能讓漫遊器無法刪除那些看起來不同,但實際上卻指向同一網頁的URL。
3.確認網頁伺服器支援If-Modified-Since HTTP 標題。這項功能允許客戶的網頁伺服器告訴Google,自從上次檢索客戶的網站後,客戶的內容是否有變更。支援這項功能可以節省頻寬和開銷。
4.在網頁伺服器使用robots.txt檔案。此檔案會告訴檢索器可以或不可以檢索的目錄。確認網站使用此檔案,才不會意外阻擋了Googlebot檢索器。robots.txt 分析工具來測試robots.txt檔案,以確定有正確使用該檔案。
5.如果公司有購買內容管理系統,請確認該系統能匯出客戶的內容,讓搜尋引擎的自動尋檢程式可以檢索客戶的網站。
6.使用robots.txt可阻止檢索對來自搜尋引擎的使用者沒有益處的搜尋結果網頁或其他自動產生網頁。
網站品質指南-基本原則:
1.為使用者製作網頁,而不是為搜尋引擎製作網頁。不要欺騙使用者,或者在搜尋引擎呈現與客戶顯示給使用者不同的內容,這些行為Google一般稱為「偽裝」(cloaking)。
2.避免以不當手法企圖提高搜尋引擎排名。有一個簡單分辨是非的方法:是否能夠坦然向競爭對手說明對網站採取的行為。另外一個則是自問:這樣做是否對我的使用者有幫助?如果不是因為搜尋引擎,會這樣做嗎?
3.不要加入設計用來增加客戶網站的排名或PageRank的連結配置。特別是要避免連結至網上的垃圾網頁廣告網站或「惡鄰居」,免得拖累自己的排名。
4.不要使用未經授權的電腦程式送出網頁和檢查排名。這些程式會消耗電腦資源而且違反Google的服務條款。Google不建議使用如WebPosition Gold™ 這類的產品,因為它會寄出自動的或程式的查詢給Google。
Reference:http://www.google.com/support/webmasters/
Google & SEO - 1
SEO 是「search engine optimizer」(搜尋引擎最佳化服務商) 的縮寫。許多SEO 及其他代理機構和顧問可以為網站擁有者提供有用的服務,例如撰寫內容、策劃網站結構以及協助尋找該網站可以提交的相關目錄。不過,也有少數不道德的 SEO 採用積極過份的行銷手段,試圖不公平操控搜尋引擎的結果,因而使這個行業的聲譽受損。
1.沒有人可以保證在 Google 上排在第 1 名的位置。
如果 SEO 宣稱可以確保網站名列前茅,或聲稱與 Google 有「特殊關係」, 可以優先向 Google 提交的網站,千萬不要相信。 Google 從來都就不提供優先提交的待遇。
2.對於一些不願清楚說明意圖的公司,務必保持戒心。
如果有 SEO 以客戶的名義建立詐騙或誤導的內容, 例如入口網頁或「廣告傳單」網域,可能導致客戶的網站從 Google 索引中徹底移除 。
3.客戶完全不需要連結至SEO。
避開那些指稱利用「完全免費」連結來連結熱門配置的SEO,或是那些指稱能送出客戶的網站至上千個搜尋引擎的SEO。這些通常是白費工夫, 不會影響客戶在主要搜尋引擎結果中的排名。
4.某些 SEO 可能會試著向客戶銷售直接在瀏覽器網址列輸入關鍵字的功能。
多數此類的提案會要求使用者安裝額外的軟體,但只有極少數的使用者會這麼做。 評估此類的提案需要格外謹慎和保持懷疑的態度,也不要輕易相信他們所宣稱的已有多少使用者下載了所需的應用程式 。
5.務必瞭解金錢的流向。
雖然 Google 從不銷售搜尋結果中較高的排名位置,但其他一些搜尋引擎會將每次點擊付費(pay-per-click)或涵蓋付費 (pay-for-inclusion) 結果與其一般網頁搜尋結果相結合。一些 SEO會允諾讓客戶高居搜尋引擎的排名,但實際上是將客戶放在廣告的部分,而不是搜尋結果中 。還有少數SEO甚至會即時更改報價,製造出 可以「控制」其他搜索引擎並能夠手眼通天、為所欲為的假像。Google的廣告有清楚標示且與搜尋結果分開,但是請務必詢問客戶意欲合作的SEO,瞭解哪些費用可以讓客戶永久維持在搜尋結果中,而哪些費用是花在暫時的廣告用途。
6.與多家 SEO 聯絡,並詢問其他 SEO 是否推薦客戶正考慮合作的那家 SEO。
參考別人的評語是個好的開始,但光靠那些資料是不夠的。客戶應該詢問該公司已經營運多久的時間,以及雇用了多少全職員工。詢問客戶的SEO公司是否使用下列網址的垃圾郵件申訴表單,向 Google呈報其所發現的所有垃圾郵件濫用情形: http://www.google.com/contact/spamreport.html. 有道德的SEO公司會呈報違反 Google 垃圾郵件指南的詐騙網站。
7.網站擁有者可能遇到的最常見濫用情形
其中一種常見的騙局是建立「影子」網域,以欺詐的重新導向將使用者導往網站。這些影子網域通常為一些SEO所擁有且宣稱是以客戶的名義運作。然而,如果雙方的關係惡化,SEO可能會將網域指向不同的網站,甚至是競爭對手的網域。如果事情演變至此,客戶等於是付錢發展一個完全由SEO所擁有的競爭網站。
8.另一個嚴禁的行為是放置「入口」網頁,它會根據客戶網站某些地方的關鍵字來載入。SEO承諾這樣會讓網頁與更多查詢建立起更高的關聯性。這根本是無稽之談,因為個別網頁很少會與廣泛的關鍵字相關。不過,更狡詐的是這些入口網頁通常包含隱藏的連結會連至SEO的其他客戶。這些入口網頁會減弱網站的連結人氣,並會將其路由至SEO與其客戶的網站上,而這些網站可能包含令人鄙棄或非法的內容。
因此如果 SEO 有下列情形,就必須多加考慮:
1.擁有影子網域
2.在入口網頁放置他們其他客戶的連結
3.在網址列提供銷售關鍵字的訊息
4.不對真正的搜尋結果和搜尋結果中出現的廣告做出區隔
5.保證排名位置,但是只侷限在那些模糊冗長的關鍵字
6.以多重別名或偽造的WHOIS資訊操作
7.從「假造的」搜尋引擎、間諜軟體或變臉軟體 (Scumware) 獲取流量
8.擁有已從 Google 索引移除的網域,或其本身並未列在 Google 索引中
Reference:http://www.google.com/support/webmasters/
1.沒有人可以保證在 Google 上排在第 1 名的位置。
如果 SEO 宣稱可以確保網站名列前茅,或聲稱與 Google 有「特殊關係」, 可以優先向 Google 提交的網站,千萬不要相信。 Google 從來都就不提供優先提交的待遇。
2.對於一些不願清楚說明意圖的公司,務必保持戒心。
如果有 SEO 以客戶的名義建立詐騙或誤導的內容, 例如入口網頁或「廣告傳單」網域,可能導致客戶的網站從 Google 索引中徹底移除 。
3.客戶完全不需要連結至SEO。
避開那些指稱利用「完全免費」連結來連結熱門配置的SEO,或是那些指稱能送出客戶的網站至上千個搜尋引擎的SEO。這些通常是白費工夫, 不會影響客戶在主要搜尋引擎結果中的排名。
4.某些 SEO 可能會試著向客戶銷售直接在瀏覽器網址列輸入關鍵字的功能。
多數此類的提案會要求使用者安裝額外的軟體,但只有極少數的使用者會這麼做。 評估此類的提案需要格外謹慎和保持懷疑的態度,也不要輕易相信他們所宣稱的已有多少使用者下載了所需的應用程式 。
5.務必瞭解金錢的流向。
雖然 Google 從不銷售搜尋結果中較高的排名位置,但其他一些搜尋引擎會將每次點擊付費(pay-per-click)或涵蓋付費 (pay-for-inclusion) 結果與其一般網頁搜尋結果相結合。一些 SEO會允諾讓客戶高居搜尋引擎的排名,但實際上是將客戶放在廣告的部分,而不是搜尋結果中 。還有少數SEO甚至會即時更改報價,製造出 可以「控制」其他搜索引擎並能夠手眼通天、為所欲為的假像。Google的廣告有清楚標示且與搜尋結果分開,但是請務必詢問客戶意欲合作的SEO,瞭解哪些費用可以讓客戶永久維持在搜尋結果中,而哪些費用是花在暫時的廣告用途。
6.與多家 SEO 聯絡,並詢問其他 SEO 是否推薦客戶正考慮合作的那家 SEO。
參考別人的評語是個好的開始,但光靠那些資料是不夠的。客戶應該詢問該公司已經營運多久的時間,以及雇用了多少全職員工。詢問客戶的SEO公司是否使用下列網址的垃圾郵件申訴表單,向 Google呈報其所發現的所有垃圾郵件濫用情形: http://www.google.com/contact/spamreport.html. 有道德的SEO公司會呈報違反 Google 垃圾郵件指南的詐騙網站。
7.網站擁有者可能遇到的最常見濫用情形
其中一種常見的騙局是建立「影子」網域,以欺詐的重新導向將使用者導往網站。這些影子網域通常為一些SEO所擁有且宣稱是以客戶的名義運作。然而,如果雙方的關係惡化,SEO可能會將網域指向不同的網站,甚至是競爭對手的網域。如果事情演變至此,客戶等於是付錢發展一個完全由SEO所擁有的競爭網站。
8.另一個嚴禁的行為是放置「入口」網頁,它會根據客戶網站某些地方的關鍵字來載入。SEO承諾這樣會讓網頁與更多查詢建立起更高的關聯性。這根本是無稽之談,因為個別網頁很少會與廣泛的關鍵字相關。不過,更狡詐的是這些入口網頁通常包含隱藏的連結會連至SEO的其他客戶。這些入口網頁會減弱網站的連結人氣,並會將其路由至SEO與其客戶的網站上,而這些網站可能包含令人鄙棄或非法的內容。
因此如果 SEO 有下列情形,就必須多加考慮:
1.擁有影子網域
2.在入口網頁放置他們其他客戶的連結
3.在網址列提供銷售關鍵字的訊息
4.不對真正的搜尋結果和搜尋結果中出現的廣告做出區隔
5.保證排名位置,但是只侷限在那些模糊冗長的關鍵字
6.以多重別名或偽造的WHOIS資訊操作
7.從「假造的」搜尋引擎、間諜軟體或變臉軟體 (Scumware) 獲取流量
8.擁有已從 Google 索引移除的網域,或其本身並未列在 Google 索引中
Reference:http://www.google.com/support/webmasters/
2009年3月25日 星期三
function 網站&價值
如何定義一個網站的價值?
其實很難定義。
用函數定義實在不理想,雖然我搞程式搞到快要發瘋了!
function 網站價值 ( $效益, $花費, $耗費時間, $用心程度, $網站功能, ....... ) {
$價值 != $花費
$用心程度 != $賺錢
$網站功能!= $網站效益
if ( $價值 = = $花費 ){
那財團永遠都是贏家 and 窮人沒機會??
}
if ( ($網站效益 — $花費 )> 1 ){
$網站=有價值
}
}
簡單的說,網站的價值來自於效益。
有許多企業花很多錢,架了個美美的形象網站,會動的的FLASH(要浪費時間等待...)、商品展示很炫、東西看起來很酷......但是到底多少錢不知道、看的到買不到(從網站買)......。雖然花費不貲,但是毫無效益,所以也沒啥價值。
有許多網路的賣家,一開始沒花啥錢,在各大拍賣網遊走,努力的PO上便宜又好的商品,竟然也小有收穫,有的甚至發展成為「企業」。
有一些賣家因為懂得拍賣網的操作,運用一些人脈取得一些商品,利用拍賣熱潮小賺一筆,等到熱潮過後,經不起網路的競爭,利潤不佳。也不得不黯然退出網拍的事業。
網路畢竟只是「媒體」,事業的「利基點」並不完全是網路。
我在賣什麼?我能賣什麼?
應花多少錢架站?架怎麼樣的網站?需要什麼功能?
網站架在哪裡?網站服務商信用?
有沒有效益?
如何增加效益?
會不會被騙、被壟斷或是被控制?
正是大眾對所謂的「電子商務」應該瞭解&思考的,而不是一堆狗屁難懂的專業論文!
其實很難定義。
用函數定義實在不理想,雖然我搞程式搞到快要發瘋了!
function 網站價值 ( $效益, $花費, $耗費時間, $用心程度, $網站功能, ....... ) {
$價值 != $花費
$用心程度 != $賺錢
$網站功能!= $網站效益
if ( $價值 = = $花費 ){
那財團永遠都是贏家 and 窮人沒機會??
}
if ( ($網站效益 — $花費 )> 1 ){
$網站=有價值
}
}
簡單的說,網站的價值來自於效益。
有許多企業花很多錢,架了個美美的形象網站,會動的的FLASH(要浪費時間等待...)、商品展示很炫、東西看起來很酷......但是到底多少錢不知道、看的到買不到(從網站買)......。雖然花費不貲,但是毫無效益,所以也沒啥價值。
有許多網路的賣家,一開始沒花啥錢,在各大拍賣網遊走,努力的PO上便宜又好的商品,竟然也小有收穫,有的甚至發展成為「企業」。
有一些賣家因為懂得拍賣網的操作,運用一些人脈取得一些商品,利用拍賣熱潮小賺一筆,等到熱潮過後,經不起網路的競爭,利潤不佳。也不得不黯然退出網拍的事業。
網路畢竟只是「媒體」,事業的「利基點」並不完全是網路。
我在賣什麼?我能賣什麼?
應花多少錢架站?架怎麼樣的網站?需要什麼功能?
網站架在哪裡?網站服務商信用?
有沒有效益?
如何增加效益?
會不會被騙、被壟斷或是被控制?
正是大眾對所謂的「電子商務」應該瞭解&思考的,而不是一堆狗屁難懂的專業論文!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點擊率的迷思
常常我們可以見到新聞媒體說道:「某某事件熱門程度,瀏覽人次已達數十(百)萬。」但真的是如此嗎?
一般媒體說的「瀏覽率、瀏覽人次」往往是不精準的說詞,一般說來是滑鼠按一下,click一聲的「點擊次數」,並非真正的「點擊率」,也不是點擊或瀏覽人次,這「點擊次數」就是「數位掩耳效應」下一個可以造假炒作的數字(計數器)。這個click的一聲幾乎是「數位惡質效應」的萬惡之首,「造假的點擊數字」曾經造成數位經濟泡沫化,危害造成全球海底光纜公司大量倒閉現象,造成美國及全球股災。為什麼呢?有這麼嚴重嗎?
原因是,當時網路流行初期,大部分的網路資源從純文字演變到圖文及多媒體網頁,各種網頁大幅生產盛極一時,這時候為了知道網頁的熱門程度及傳播率調查,因此產生了所謂的「點擊計數器」,但這種簡陋的統計程式,製造出虛榮浮華的假象,隨便一個不知名的網頁也有數十數百萬的點擊率,造成一片欣欣向榮的虛相。這個虛相玩弄了許多的「數字專家」,因此在這些「數字專家」的背書下,眾多網路公司如雨後春筍紛紛成立投入,股價也隨之飆漲,從此埋下禍端。
在這個web1.0年代,出現了一個弔詭的「點擊廣告」行業,有多少點擊可以兌換廣告金,於是產生了「點擊工讀生」,甚至組織成「點擊部隊」,或者後來的「自動點擊器」外掛程式,玩弄了許多經濟學家,讓「點擊率」變得「一文不值」,所以那些曾經被玩弄的專家,再也不相信「網路」這件事,導致網路公司完全泡沫化。
許多不肖媒體操弄「點擊率假象後」,又藉由其他媒體如廣播電視或報章雜誌,發放假消息引起關注後,才開始吸收真正的瀏覽注意力,當然之後要打上80%~99%的折扣,嚴格說,整個點擊一點意義都沒有了,因為如果該網站曾經受到監控軟體追蹤,這一切是可以被網路高手所踢爆的,這對某些媒體操盤手來說,還真是不利的消息啊!如果他有這個素養sense的話。
因為,到了web2.0思維,許多的監控程式可以分辨統計一個網址瀏覽的來源,同一個IP來源除了分辨更能過濾在統計之外。這是為了網站整體的效信度,例如Google所贊助的廣告計畫,只要同一個IP多點擊幾次,有「假造嫌疑」,那麼你的當月廣告統計就不算,即使是你不認識的IP來源也亦然。或許有人問,這樣是否太嚴格了,不過這是提升網路點擊真正價值的「一大步」,關鍵在於「誠實與努力」的行為與心態,才是web2.0的真正價值,這也是一堆商業利益掮客在「客制化」商機背後所忽略的「誠信」原則。
第二步,網路上的「人氣」與「停留時間」應該要並重,一個豐富內容的網站,並不是「把人騙進來就好」,這就時除了誠實之後,網路進化(淨化)的第二步驟。一個客人guest進來網站,可以仔細閱讀的「留客率」,正是下一步統計分析的要點,這是網路正面發展所樂見的,做到這兩步才算優質網站的基本合格,真正擺脫「點擊率的迷思」。
一般媒體說的「瀏覽率、瀏覽人次」往往是不精準的說詞,一般說來是滑鼠按一下,click一聲的「點擊次數」,並非真正的「點擊率」,也不是點擊或瀏覽人次,這「點擊次數」就是「數位掩耳效應」下一個可以造假炒作的數字(計數器)。這個click的一聲幾乎是「數位惡質效應」的萬惡之首,「造假的點擊數字」曾經造成數位經濟泡沫化,危害造成全球海底光纜公司大量倒閉現象,造成美國及全球股災。為什麼呢?有這麼嚴重嗎?
原因是,當時網路流行初期,大部分的網路資源從純文字演變到圖文及多媒體網頁,各種網頁大幅生產盛極一時,這時候為了知道網頁的熱門程度及傳播率調查,因此產生了所謂的「點擊計數器」,但這種簡陋的統計程式,製造出虛榮浮華的假象,隨便一個不知名的網頁也有數十數百萬的點擊率,造成一片欣欣向榮的虛相。這個虛相玩弄了許多的「數字專家」,因此在這些「數字專家」的背書下,眾多網路公司如雨後春筍紛紛成立投入,股價也隨之飆漲,從此埋下禍端。
在這個web1.0年代,出現了一個弔詭的「點擊廣告」行業,有多少點擊可以兌換廣告金,於是產生了「點擊工讀生」,甚至組織成「點擊部隊」,或者後來的「自動點擊器」外掛程式,玩弄了許多經濟學家,讓「點擊率」變得「一文不值」,所以那些曾經被玩弄的專家,再也不相信「網路」這件事,導致網路公司完全泡沫化。
許多不肖媒體操弄「點擊率假象後」,又藉由其他媒體如廣播電視或報章雜誌,發放假消息引起關注後,才開始吸收真正的瀏覽注意力,當然之後要打上80%~99%的折扣,嚴格說,整個點擊一點意義都沒有了,因為如果該網站曾經受到監控軟體追蹤,這一切是可以被網路高手所踢爆的,這對某些媒體操盤手來說,還真是不利的消息啊!如果他有這個素養sense的話。
因為,到了web2.0思維,許多的監控程式可以分辨統計一個網址瀏覽的來源,同一個IP來源除了分辨更能過濾在統計之外。這是為了網站整體的效信度,例如Google所贊助的廣告計畫,只要同一個IP多點擊幾次,有「假造嫌疑」,那麼你的當月廣告統計就不算,即使是你不認識的IP來源也亦然。或許有人問,這樣是否太嚴格了,不過這是提升網路點擊真正價值的「一大步」,關鍵在於「誠實與努力」的行為與心態,才是web2.0的真正價值,這也是一堆商業利益掮客在「客制化」商機背後所忽略的「誠信」原則。
第二步,網路上的「人氣」與「停留時間」應該要並重,一個豐富內容的網站,並不是「把人騙進來就好」,這就時除了誠實之後,網路進化(淨化)的第二步驟。一個客人guest進來網站,可以仔細閱讀的「留客率」,正是下一步統計分析的要點,這是網路正面發展所樂見的,做到這兩步才算優質網站的基本合格,真正擺脫「點擊率的迷思」。
是不是Web 2.0,其實不重要
這兩天跟學長聊天,談到了究竟Web 2.0還可以怎麼搞?我們兩個一致的觀點是:「是不是Web 2.0其實不重要!」使用者會來使用你的服務,是因為服務切合他的需求、提供吸引他的價值或是能夠有效地解決他的問題,絕對不是因為你是Web 2.0網站或是你用了什麼特別的技術。
我的看法是,現在有太多創新的服務,可能當你我不知道怎麼定位這個全新的服務時,我們便可以很不負責任的說:「這是一個全新的Web 2.0網站!」
當你建立了一個網站之後,無論它是不是符合大師們所定義的Web 2.0,你都可以跟你的朋友說:「嘿!Jack!我最近做了一個Web 2.0網站,你要不要來用用看?」你的朋友可能也剛好在數位時代、商業週刊或是類似刊物看到不斷被媒體炒作的Web 2.0一字,想說使用Web 2.0網站便可追上網路的流行趨勢,傻傻分不清楚也就上來玩玩看了.....
事實上,對重度網路使用者來說,或許他能夠分辨Web 2.0跟過去傳統的網站有什麼不同,他或許能瞭解Web 2.0網站上重視社群、交流、分享、互動,甚至更進一步地有人還知道UGC(User-generated Content)、Ajax、RSS等各種不同名詞的意義。
然而,對於一般的網路使用者,他可能是說:「你有沒有用過一個網站叫做you-to-be?」是不是Web 2.0,或是這個網站究竟背後有什麼故事根本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上YouTube就可以看到超級星光大道、看到各式各樣的影片,或是偶爾能看到網友自己的創作,而這偶爾的創作也才是我們常說的Web 2.0上該有的UGC。
而且,你說YouTube有很多使用者創作嗎?大家上去都還是在找綜藝節目、Music Video居多吧?
也因此,Web 2.0根本可以只是個虛名,是不是Web 2.0其實根本不重要了,我們會因為一個網站有趣、內容充實去瀏覽它,而不會因為它是個Web 2.0網站而去使用。
這變成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某些網站不斷號稱自己是Web 2.0創新服務,但其實根本沒什麼特別的元素;網站經營團隊可能也想搭Web 2.0的順風車,認為只要號稱自己是Web 2.0就會帶來一定流量;或是像某有名大站,我始終不認為它是個Web 2.0網站,但當大家都說它是Web 2.0,它就真的是Web 2.0了!你說這是多麼傑克啊!神奇!
縱使新創網站真的符合常看到的Web 2.0定義,我認為網站經營成功與否仍需回歸到最基本面:核心價值是什麼?核心價值可以從服務本身可以解決什麼問題、能替哪些人解決問題來思考。
我自己也正在從事Web創業,我不說我是Web 2.0創業(好吧!或許我曾經說過我正在做Web 2.0創業),因為無論在1.0或2.0的觀點,網站的核心價值才是關鍵,君不見某些Web 1.0時代的網站至今仍有驚人流量,即便這些網站有因應潮流轉型,網站的核心功能、服務依然是不變的。
過幾天有空再來探討一兩個有趣的網站,看看Web 2.0這個專有名詞尚未出現之前,這些網站是怎麼經營的:p
提供以上個人思考的觀點,請多討論、交流、指教吧!
轉載自 http://punk.tw/2008/02/17/745.html
我的看法是,現在有太多創新的服務,可能當你我不知道怎麼定位這個全新的服務時,我們便可以很不負責任的說:「這是一個全新的Web 2.0網站!」
當你建立了一個網站之後,無論它是不是符合大師們所定義的Web 2.0,你都可以跟你的朋友說:「嘿!Jack!我最近做了一個Web 2.0網站,你要不要來用用看?」你的朋友可能也剛好在數位時代、商業週刊或是類似刊物看到不斷被媒體炒作的Web 2.0一字,想說使用Web 2.0網站便可追上網路的流行趨勢,傻傻分不清楚也就上來玩玩看了.....
事實上,對重度網路使用者來說,或許他能夠分辨Web 2.0跟過去傳統的網站有什麼不同,他或許能瞭解Web 2.0網站上重視社群、交流、分享、互動,甚至更進一步地有人還知道UGC(User-generated Content)、Ajax、RSS等各種不同名詞的意義。
然而,對於一般的網路使用者,他可能是說:「你有沒有用過一個網站叫做you-to-be?」是不是Web 2.0,或是這個網站究竟背後有什麼故事根本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上YouTube就可以看到超級星光大道、看到各式各樣的影片,或是偶爾能看到網友自己的創作,而這偶爾的創作也才是我們常說的Web 2.0上該有的UGC。
而且,你說YouTube有很多使用者創作嗎?大家上去都還是在找綜藝節目、Music Video居多吧?
也因此,Web 2.0根本可以只是個虛名,是不是Web 2.0其實根本不重要了,我們會因為一個網站有趣、內容充實去瀏覽它,而不會因為它是個Web 2.0網站而去使用。
這變成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某些網站不斷號稱自己是Web 2.0創新服務,但其實根本沒什麼特別的元素;網站經營團隊可能也想搭Web 2.0的順風車,認為只要號稱自己是Web 2.0就會帶來一定流量;或是像某有名大站,我始終不認為它是個Web 2.0網站,但當大家都說它是Web 2.0,它就真的是Web 2.0了!你說這是多麼傑克啊!神奇!
縱使新創網站真的符合常看到的Web 2.0定義,我認為網站經營成功與否仍需回歸到最基本面:核心價值是什麼?核心價值可以從服務本身可以解決什麼問題、能替哪些人解決問題來思考。
我自己也正在從事Web創業,我不說我是Web 2.0創業(好吧!或許我曾經說過我正在做Web 2.0創業),因為無論在1.0或2.0的觀點,網站的核心價值才是關鍵,君不見某些Web 1.0時代的網站至今仍有驚人流量,即便這些網站有因應潮流轉型,網站的核心功能、服務依然是不變的。
過幾天有空再來探討一兩個有趣的網站,看看Web 2.0這個專有名詞尚未出現之前,這些網站是怎麼經營的:p
提供以上個人思考的觀點,請多討論、交流、指教吧!
轉載自 http://punk.tw/2008/02/17/745.html
我對社群網站經營的看法(二)
許久未寫文,主要藉口是過於忙碌,但仔細看看自己過去三個月以來的生活,似乎又沒有真的那麼忙。世界持續在進步、在改變,尤其資訊的領域真的是日新月異,每天光讀完Google Reader的所有新文章就要花掉不少時間,更別說花時間吸收、消化。(縱使我已經克服了一部分的資訊焦慮,但因為興趣使然加上研究、工作所需,還是要不斷精進自己才是啊~:p)
今天我想談的主題是社群網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s或Social Network Service),2008年4月我也曾經提過我對社群網站經營的看法,現在再看看還是覺得滿有道理的(自賣自誇一下XD)。
在談社群網站之前,應該對於社群、社群網站之間的差別做個釐清:前者比較屬於社會學的範疇,概念上大概是有人群的聚集就有機會形成社群,應用到網路上大概就是類似Mobile01這個「論壇網站」形成的3C社群;而我們現在喜愛談論的社群網站,則是英文中的Social Network Services,概念上比較偏向利用人群之間的相關性、相似性,打造出一個符合這群人喜好的網站,例如aNobii這類網路書櫃網站,就是聚集一群對書有興趣的使用者,每個人擁有自己的虛擬書櫃可以彼此交流書籍、心得或是彼此追蹤買書的近況。前後兩者最大的差異大概在於概念上設計的不同,前者以論壇(區分不同討論區、文章、回應)的形式呈現,後者則是以書籍、使用者、書櫃,以及彼此之間的連結(人擁有的書籍、共同擁有的書籍、朋友最近買了什麼書等等)來作為設計的核心。
在aNobii上你可以發現某些人跟你看著相同的書,你會發現這裡面又有某些人看的書你也都非常感興趣,而這些人的好友所看的書你也很有興趣,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物以類聚,若畫成圖形來表示你與這些使用者、書籍之間的關係,可以發現你們之間是因為某個人或是某類書籍而串連在一起的,這就是個很好的社群網站的例子
以前只要我身邊的朋友問我:「你覺得一個網站要怎麼做才叫做社群網站?」、「你覺得一個社群網站應該具備哪些基本元素?」,我都會跟他說:「你說它是社群網站,它就是社群網站」(無名小站是不是Web 2.0?你說他是,他就是。),這樣的答案當然是半開玩笑的,我認為是不是Web 2.0其實不重要,是不是社群網站對我來說也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我個人認為無論是任何網站,都要提供價值,才有誘因吸引人們上門,這樣的價值無論是解決某種問題、提供特定的資訊還是僅僅是可以無聊殺時間,都是價值,只要能提供特定價值的網站,就是好網站。簡單來說,當有人群匯集的網站,基本上就有很大的機會形成社群(Mobile01就是個3C社群),無論是因為網站本身設計的機制刻意要營造出社群,或是人們自發性的在網站上使用有限的功能來形成社群。
有人們存在的網站,就會有社群關係的現象存在,只是,難道我們非得要去強調「我要做一個社群網站」,而不是說我要做一個「可以幫你解決某問題的好網站」才行嗎?尤其這幾年來,社群網站一詞似乎已經被過度濫用,有些朋友突然有個新的創意、想法,劈頭就說我要搞個社群網站出來,因此我才會戲謔地說出「你說它是社群網站,它就是社群網站」。
以Yahoo!拍賣來說,我們大概不會很直接地說它是一個社群網站,但它其實也有社群網站上的一些現象存在,例如買賣雙方存在的交易關係就是人與人、勿與物、人與物之間的網路,倘若我們進一步去觀察這些關係並將之圖像化,亦可形成一張龐大的網路圖,而在這張網路圖也上或許也可以發現類似六度分離的現象,例如某些熱門的賣家會在這張網路圖上成為強連結(Strong Tie),你可能會發現某個買家曾經跟你不只一次地跟某幾個相同的賣家買過東西,或是某個買家買的東西無論是類別、選擇的賣家都跟你相當接近,那我們就可以提出一種定義(或說維度)來表示你與這個人之間的關係。若要再更進一步強化這個網路上節點(node)之間的連結,或許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出每個買家之間的關係,例如女生朋友可能某個非常會挑衣服的女生感到很有興趣,也希望可以進一步去看看他每天逛的衣服賣場或是希望他提供對於挑衣服提供他的見解或經驗,社群現象就會更加明顯。
倘若「有人們存在的網站就會有社群,而人與人之間也的確可以構成網路」,如何利用這樣的現象,便是個相當有趣的課題,除了利用這樣的現象來引起人們的好奇心與興趣,也應該思考如何依照這樣的現象,設計出實用的機制來提高服務本身能提供的價值。
我記得將近兩年前WARM這個可以搜尋無名小站上人際關係的搜尋引擎第一次出現在Ptt的表特板上,當時便引起了一波查關係的風潮,甚至還有女生因此發現男友劈腿的新聞出現,後來無名小站也自行推出了好友連連看,這便是一個有效引起好奇心並且利用既有資源提高服務價值的功能。例如我今天看到某個很可愛的女生,想認識她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好友連連看可以告訴我其實這女生就是我的國中同學的大學同學的社團朋友的高中同學,只要透過四層的關係就有機會認識她,而且搭訕起來除了有一個路徑出現之外,認識之後還多個梗可以搭訕一下,光是這種四層的關係就可以聊不少八卦了XD
倘若要我認真的回答如何做一個社群網站,我大概會說:「想清楚你要替人們解決什麼問題、提供什麼價值給你的使用者」,這答案其實跟我被問到如何做一個工具型網站一模一樣,我始終認為要提供足夠的誘因才能吸引使用者上門,才有進一步的空間讓使用者產生黏性,人潮來了、黏性也產生了,才有機會進一步發揮社群網路的價值。
網站經營
QMark January 6, 2009
產品或工具或介面
一直都是追著人性或人們習慣在動
人 卻也一直在改變
比如說一開始大家會分享彼此MSN
讓自己的MSN通訊錄增加很多名字與朋友
不過漸漸的 我也發現在到很多人開始改變 會用離線來上MSN
只丟訊息給自己想聯絡的人
或等人丟離線訊息
並不是說討厭誰 而是人的另一種習性的延伸 表現出來了
呵呵 我是想呼應作者最後一句話
「想清楚你要替人們解決什麼問題、提供什麼價值給你的使用者」
Ray January 12, 2009
很贊同你的說法,其實web 2.0與否真的不重要,一個網站成功的基本原因離不開能解決人們的問題或是需要。
有點淺見想和你分享一下,文中你提到社群和社群網站的差異,個人認為兩者其中最主要的分別是主題多寡和用戶互相認不認識之間的差異,這點用Mobile01和Facebook作例子會比較明顯。
至於aNobii,個人覺得是有點介乎兩者之間,硬要給她安一個分類,我會說是web1.5。因為她一方面提供了朋友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也有"鄰居"之類的功能,提供了就主題作出的交流。加上她有很多資料都是由站方提供,和以往公司的網站類似。
其實,總覺得很多所謂新意念、新創意其實都只是由以往的ptt或是論壇發掘/ 分拆出來。不過,誠如廣告大師兼作家Paul Arden在其著作Whatever you think, think the opposite"裏說過,是抄也好,是參考也罷,其實都不是問題,問題是做得好不好。
轉載自 http://punk.tw/2009/01/06/933.html
今天我想談的主題是社群網站(Social Networking Sites或Social Network Service),2008年4月我也曾經提過我對社群網站經營的看法,現在再看看還是覺得滿有道理的(自賣自誇一下XD)。
在談社群網站之前,應該對於社群、社群網站之間的差別做個釐清:前者比較屬於社會學的範疇,概念上大概是有人群的聚集就有機會形成社群,應用到網路上大概就是類似Mobile01這個「論壇網站」形成的3C社群;而我們現在喜愛談論的社群網站,則是英文中的Social Network Services,概念上比較偏向利用人群之間的相關性、相似性,打造出一個符合這群人喜好的網站,例如aNobii這類網路書櫃網站,就是聚集一群對書有興趣的使用者,每個人擁有自己的虛擬書櫃可以彼此交流書籍、心得或是彼此追蹤買書的近況。前後兩者最大的差異大概在於概念上設計的不同,前者以論壇(區分不同討論區、文章、回應)的形式呈現,後者則是以書籍、使用者、書櫃,以及彼此之間的連結(人擁有的書籍、共同擁有的書籍、朋友最近買了什麼書等等)來作為設計的核心。
在aNobii上你可以發現某些人跟你看著相同的書,你會發現這裡面又有某些人看的書你也都非常感興趣,而這些人的好友所看的書你也很有興趣,這大概就是所謂的物以類聚,若畫成圖形來表示你與這些使用者、書籍之間的關係,可以發現你們之間是因為某個人或是某類書籍而串連在一起的,這就是個很好的社群網站的例子
以前只要我身邊的朋友問我:「你覺得一個網站要怎麼做才叫做社群網站?」、「你覺得一個社群網站應該具備哪些基本元素?」,我都會跟他說:「你說它是社群網站,它就是社群網站」(無名小站是不是Web 2.0?你說他是,他就是。),這樣的答案當然是半開玩笑的,我認為是不是Web 2.0其實不重要,是不是社群網站對我來說也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我個人認為無論是任何網站,都要提供價值,才有誘因吸引人們上門,這樣的價值無論是解決某種問題、提供特定的資訊還是僅僅是可以無聊殺時間,都是價值,只要能提供特定價值的網站,就是好網站。簡單來說,當有人群匯集的網站,基本上就有很大的機會形成社群(Mobile01就是個3C社群),無論是因為網站本身設計的機制刻意要營造出社群,或是人們自發性的在網站上使用有限的功能來形成社群。
有人們存在的網站,就會有社群關係的現象存在,只是,難道我們非得要去強調「我要做一個社群網站」,而不是說我要做一個「可以幫你解決某問題的好網站」才行嗎?尤其這幾年來,社群網站一詞似乎已經被過度濫用,有些朋友突然有個新的創意、想法,劈頭就說我要搞個社群網站出來,因此我才會戲謔地說出「你說它是社群網站,它就是社群網站」。
以Yahoo!拍賣來說,我們大概不會很直接地說它是一個社群網站,但它其實也有社群網站上的一些現象存在,例如買賣雙方存在的交易關係就是人與人、勿與物、人與物之間的網路,倘若我們進一步去觀察這些關係並將之圖像化,亦可形成一張龐大的網路圖,而在這張網路圖也上或許也可以發現類似六度分離的現象,例如某些熱門的賣家會在這張網路圖上成為強連結(Strong Tie),你可能會發現某個買家曾經跟你不只一次地跟某幾個相同的賣家買過東西,或是某個買家買的東西無論是類別、選擇的賣家都跟你相當接近,那我們就可以提出一種定義(或說維度)來表示你與這個人之間的關係。若要再更進一步強化這個網路上節點(node)之間的連結,或許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出每個買家之間的關係,例如女生朋友可能某個非常會挑衣服的女生感到很有興趣,也希望可以進一步去看看他每天逛的衣服賣場或是希望他提供對於挑衣服提供他的見解或經驗,社群現象就會更加明顯。
倘若「有人們存在的網站就會有社群,而人與人之間也的確可以構成網路」,如何利用這樣的現象,便是個相當有趣的課題,除了利用這樣的現象來引起人們的好奇心與興趣,也應該思考如何依照這樣的現象,設計出實用的機制來提高服務本身能提供的價值。
我記得將近兩年前WARM這個可以搜尋無名小站上人際關係的搜尋引擎第一次出現在Ptt的表特板上,當時便引起了一波查關係的風潮,甚至還有女生因此發現男友劈腿的新聞出現,後來無名小站也自行推出了好友連連看,這便是一個有效引起好奇心並且利用既有資源提高服務價值的功能。例如我今天看到某個很可愛的女生,想認識她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好友連連看可以告訴我其實這女生就是我的國中同學的大學同學的社團朋友的高中同學,只要透過四層的關係就有機會認識她,而且搭訕起來除了有一個路徑出現之外,認識之後還多個梗可以搭訕一下,光是這種四層的關係就可以聊不少八卦了XD
倘若要我認真的回答如何做一個社群網站,我大概會說:「想清楚你要替人們解決什麼問題、提供什麼價值給你的使用者」,這答案其實跟我被問到如何做一個工具型網站一模一樣,我始終認為要提供足夠的誘因才能吸引使用者上門,才有進一步的空間讓使用者產生黏性,人潮來了、黏性也產生了,才有機會進一步發揮社群網路的價值。
網站經營
QMark January 6, 2009
產品或工具或介面
一直都是追著人性或人們習慣在動
人 卻也一直在改變
比如說一開始大家會分享彼此MSN
讓自己的MSN通訊錄增加很多名字與朋友
不過漸漸的 我也發現在到很多人開始改變 會用離線來上MSN
只丟訊息給自己想聯絡的人
或等人丟離線訊息
並不是說討厭誰 而是人的另一種習性的延伸 表現出來了
呵呵 我是想呼應作者最後一句話
「想清楚你要替人們解決什麼問題、提供什麼價值給你的使用者」
Ray January 12, 2009
很贊同你的說法,其實web 2.0與否真的不重要,一個網站成功的基本原因離不開能解決人們的問題或是需要。
有點淺見想和你分享一下,文中你提到社群和社群網站的差異,個人認為兩者其中最主要的分別是主題多寡和用戶互相認不認識之間的差異,這點用Mobile01和Facebook作例子會比較明顯。
至於aNobii,個人覺得是有點介乎兩者之間,硬要給她安一個分類,我會說是web1.5。因為她一方面提供了朋友之間的聯系,另一方面也有"鄰居"之類的功能,提供了就主題作出的交流。加上她有很多資料都是由站方提供,和以往公司的網站類似。
其實,總覺得很多所謂新意念、新創意其實都只是由以往的ptt或是論壇發掘/ 分拆出來。不過,誠如廣告大師兼作家Paul Arden在其著作Whatever you think, think the opposite"裏說過,是抄也好,是參考也罷,其實都不是問題,問題是做得好不好。
轉載自 http://punk.tw/2009/01/06/933.html
我對社群網站經營的看法
去年底看到Mutani寫的「下一步才是社群」,文中的觀點還算贊同。這幾天花了不少時間思考社群網站經營之道,不敢說自己有想出什麼有價值的結論,也沒能有條理地列出自己的觀點,因此倘若這篇文章有點凌亂還請多多包涵。
我曾經在一門課程的報告上大談何謂Web 2.0及我對Web 2.0的觀點,當時我提到「我認為新創網站之所以能吸引到使用者是因為提供了足夠的誘因」,然而當時博士班學長給的評論是說:「使用者不一定有誘因才來用你的網站,世界上總是會有無聊的人來用你的網站。」但換個角度想想,無聊本身也是個誘因,正因為你的網站能排解無聊、殺時間,所以無聊的人就上來了。
換句話說,我始終滿堅持網站必須提供足夠的誘因來吸引使用者。像是最近把不想要的東西丟回去母校的有名大站,對使用者的誘因是免費相簿空間以及看不完的美女圖,三不五時還會有不小心進到密碼相簿的好康事情發生;FunP推推王提供文章推薦機制並打造資訊匯流平台,我相信某些使用者上網的入口網站會是FunP推推王;Meeya雖然現在功能還不是挺強大,但當你發現上課時坐在你隔壁、想搭訕卻沒勇氣的女生也上了Meeya,你是不是可以加他為好友、丟他訊息說:「同學,你是不是跟我上同一門通識?我昨天好像有看過你,本人比照片漂亮~」。
上週HappyWeb 10 Tempo的分享有提到要選擇工具型網站還是社群網站?這不會是個非黑即白的選擇,從社群角度出發或從工具網站出發有不同的經營方式,以我的觀點來說,提供足夠的核心價值、誘因才是根本之道。像有名大站(還是要強調,我從來不認為它是Web 2.0,但當大家都說它是Web 2.0的時候,它就真的變成Web 2.0了!),就算它再怎麼爛,起碼他當年是以提供免費相簿空間還有掛學網保證的超高速瀏覽,在那之後奠定了足夠龐大的User Base後才有談社群的基礎。
以Facebook這類經營校園社群的網站來說,我認為能提供的誘因在於實名制的人際網絡,透過站上的各種內建功能、第三方開發的應用程式,你可以輕鬆掌握所有在站上的好友最新的資訊、一起加入某個熱門的討論串或是小遊戲,儘管你我的現實生活未必因Facebook而美好、在Facebook的使用體驗也沒如此理想,但總有人是非常認真地在經營。
然而,同樣的模式完整複製到台灣來是需要長期苦戰的,一來是開發團隊未必有能力完整複製,再來是台灣人的網路使用習性或許對Facebook這樣的平台未必能完全習慣。針對使用介面、習慣進行在地化固然是個方法,但個人認為僅僅是治標不治本,當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有名相簿、Ptt帳號、MSN Messenger帳號,上網找3C就去Mobile01、找化妝品就去FashionGuide、找便宜就去Yahoo!拍賣時,要告訴使用者說:「來我這!我這有你的朋友、有很多圈子可以討論各種議題、有站上傳訊機制讓你跟朋友丟訊息,朋友有新活動時都會通知你,你還可以上傳你的相簿喔!」我認為這樣的誘因是不夠強烈的。
以Meeya來說,目前在許許多多的圈子裡討論的氣氛都相當冷清,如何帶起討論風氣便是個課題,其他網站、討論區上有各式各樣的資訊、在FunP推推王上有經過眾智篩選的資訊,甚至出了大學生社群網站有更多前輩、長輩可以分享更多的資訊時,Meeya的討論區是否能提供額外的價值或誘因讓人氣、文章留在站上?一個可行的方向或許是多Mash-up某些服務進來,例如針對某些在站外的文章,Meeya的使用者們可以拉進來在Meeya討論、評價,雖然這樣做可能會low掉、使用者會想說那不如去Funp推推王,但我反而會朝這個方向思考:「這裡是封閉式社群,說不定討論起來會比推推王勁爆?」
上述的點子可能沒什麼體會,我知道換成有名大站就會比較有趣。你我都知道有名大站很爛,相簿、相片都不能留言,你明明看到一張超棒的照片想要大推一下、告訴對方你很欣賞他,或是想問問相簿主人照片去哪裡拍的,卻都沒有留言功能?!爛!Flickr經營這麼久了,當初推出的時候就有留言評論的功能、還有拉框框在相片上留言的功能,Facebook現在也有同樣的功能,有名大站作為台灣最大相簿社群、全世界流量不知道前幾大的網站居然連這麼簡單的功能都沒做,實在很爛!
沒關係!就像我曾經說過,有名大站這麼爛、不開放API,那我們來幫它寫API。親愛的讀者,有猜到我想說什麼了嗎?假設Meeya做了一個「匯入有名大站的相片、大家可以關起門來在討論區裡討論討論」,先不要跟我說重製犯法,創意發想的階段想這麼多可行性的問題只會謀殺了創意,我們可以想些比較可行或是有創意的方式來達到這個目的。
或許你認為這樣還是沒什麼誘因,我大可以上Ptt表特板討論,但這種論點可能又要寫另外一篇文章出來大談BBS的限制與Web的好處了。在此,我想傳達的最主要精神是提供足夠的誘因,從社群網站出發的誘因、立足點或許較弱,但在Web 2.0的時代或許會因為外在的因素(無論是Opportunity或是Threat)產生一些有趣的玩法。說難聽點,何不考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起碼有兩種玩法。第一種是前述的改善既有缺點,就我聽到的經驗來說,很多人都希望有名大站的相簿可以留言,這是個很實在的功能(需求),當然做出來之後相簿主人可以選擇性地開放或是關閉。關閉是為了防止鄉民亂入,而開啟時,或許因為這樣的功能,往後你的生日Party被朋友惡搞後留下一堆很好笑的照片,大家就可以上來留言回味一下順便再多吐槽幾次。我能了解,今天有名大站已經是商業化經營,尤其依附在Yahoo!底下,新功能的開發必須經過層層的決策與考量,但這就是一種機會。
踩在巨人肩膀上的第二種玩法是善用網路既有服務,說穿了就是Mash-Up。Mash-Up人人會講,但做得好的網站卻不多,這邊我想賣點關子,下次有完整一點的想法再另行為文分享。
社群網站的經營並不容易,我在這裡講得頭頭是道,但我也可能經營失敗;不過從失敗經驗裡我們或許可以學會一些事情。最近Ptt的網路創業板上出現一個慘痛的例子(事實上去年暑假就出現了),我認為他們是個大膽進入紅海廝殺的團隊,網站提供的功能從一開始接近有名大站(讓人認為不過是另一個想學有名大站的),到後來失去焦點、團隊可能自亂陣腳,推出二手拍賣之類的功能,從頭到尾定位不清、我也找不到網站的訴求與核心價值所在。當時我在板上給他們的建議是這麼說的:
重新規劃網站,交友網站在台灣是紅海了,不要再進場廝殺會遍體鱗傷
你說你們是社群我也不反對,那我還是要跟你說在台灣光搞社群是搞不起來的
想想你們有什麼niche進來廝殺,不然就是根本不要做社群,去找藍海搞創新服務
你們現在的網站頁面根本沒有一致性的規劃,跳來跳去眼睛都花了
而且可以發現,你們因為發現無法吸引user
所以不斷加上許多你們認為會有吸引力的元素,所以整個網站的核心就發散了
失去核心價值的網站,就算找到Mr.6來替你們打廣告他也沒辦法說你們網站是什麼
還是你認為你們能說 bookee = Facebook + 無名小站 + Flickr + Yahoo!拍賣?
我們不是Mr6,我們沒辦法說我們做個VooEasy = Twitter加什麼加什麼的就來吸引人氣
(而且君不見 mashable上發3,500的邀請函也還沒發完嗎:p)
建議你們重新想想自己想做什麼、核心價值是什麼、定位是什麼,砍掉重練吧
當然文中請他們砍掉重練是有點開玩笑的說法,該團隊前輩們的寶貴經驗對我來說是相當值得作為參考的,尤其是「因為發現無法吸引user,所以不斷加上許多你們認為會有吸引力的元素」前,更要回頭想想,核心價值、定位,才不致於讓使用者無所適從。
簡單來說,如同Mutani的觀點,在經營社群網站時不妨想想網站能提供什麼價值?跟現有的社群網站有何不同?是有特別的市場區隔?或有什麼誘因吸引使用者上門並產生相當高的黏性,是超好用的功能?還是超大容量的相簿?而在提供足夠誘因的同時,還是要思考別亂了陣腳、失去焦點而忽略最初的定位與核心價值。
P.S. 很亂地講了很多,不過我的想法是「寫一兩百篇文章,有一篇對正在讀文章的你有幫助就夠了」,或是說「寫了幾千字,其中一兩句話有點幫助就夠了」
轉載自 http://punk.tw/2008/04/30/858.html
我曾經在一門課程的報告上大談何謂Web 2.0及我對Web 2.0的觀點,當時我提到「我認為新創網站之所以能吸引到使用者是因為提供了足夠的誘因」,然而當時博士班學長給的評論是說:「使用者不一定有誘因才來用你的網站,世界上總是會有無聊的人來用你的網站。」但換個角度想想,無聊本身也是個誘因,正因為你的網站能排解無聊、殺時間,所以無聊的人就上來了。
換句話說,我始終滿堅持網站必須提供足夠的誘因來吸引使用者。像是最近把不想要的東西丟回去母校的有名大站,對使用者的誘因是免費相簿空間以及看不完的美女圖,三不五時還會有不小心進到密碼相簿的好康事情發生;FunP推推王提供文章推薦機制並打造資訊匯流平台,我相信某些使用者上網的入口網站會是FunP推推王;Meeya雖然現在功能還不是挺強大,但當你發現上課時坐在你隔壁、想搭訕卻沒勇氣的女生也上了Meeya,你是不是可以加他為好友、丟他訊息說:「同學,你是不是跟我上同一門通識?我昨天好像有看過你,本人比照片漂亮~」。
上週HappyWeb 10 Tempo的分享有提到要選擇工具型網站還是社群網站?這不會是個非黑即白的選擇,從社群角度出發或從工具網站出發有不同的經營方式,以我的觀點來說,提供足夠的核心價值、誘因才是根本之道。像有名大站(還是要強調,我從來不認為它是Web 2.0,但當大家都說它是Web 2.0的時候,它就真的變成Web 2.0了!),就算它再怎麼爛,起碼他當年是以提供免費相簿空間還有掛學網保證的超高速瀏覽,在那之後奠定了足夠龐大的User Base後才有談社群的基礎。
以Facebook這類經營校園社群的網站來說,我認為能提供的誘因在於實名制的人際網絡,透過站上的各種內建功能、第三方開發的應用程式,你可以輕鬆掌握所有在站上的好友最新的資訊、一起加入某個熱門的討論串或是小遊戲,儘管你我的現實生活未必因Facebook而美好、在Facebook的使用體驗也沒如此理想,但總有人是非常認真地在經營。
然而,同樣的模式完整複製到台灣來是需要長期苦戰的,一來是開發團隊未必有能力完整複製,再來是台灣人的網路使用習性或許對Facebook這樣的平台未必能完全習慣。針對使用介面、習慣進行在地化固然是個方法,但個人認為僅僅是治標不治本,當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有名相簿、Ptt帳號、MSN Messenger帳號,上網找3C就去Mobile01、找化妝品就去FashionGuide、找便宜就去Yahoo!拍賣時,要告訴使用者說:「來我這!我這有你的朋友、有很多圈子可以討論各種議題、有站上傳訊機制讓你跟朋友丟訊息,朋友有新活動時都會通知你,你還可以上傳你的相簿喔!」我認為這樣的誘因是不夠強烈的。
以Meeya來說,目前在許許多多的圈子裡討論的氣氛都相當冷清,如何帶起討論風氣便是個課題,其他網站、討論區上有各式各樣的資訊、在FunP推推王上有經過眾智篩選的資訊,甚至出了大學生社群網站有更多前輩、長輩可以分享更多的資訊時,Meeya的討論區是否能提供額外的價值或誘因讓人氣、文章留在站上?一個可行的方向或許是多Mash-up某些服務進來,例如針對某些在站外的文章,Meeya的使用者們可以拉進來在Meeya討論、評價,雖然這樣做可能會low掉、使用者會想說那不如去Funp推推王,但我反而會朝這個方向思考:「這裡是封閉式社群,說不定討論起來會比推推王勁爆?」
上述的點子可能沒什麼體會,我知道換成有名大站就會比較有趣。你我都知道有名大站很爛,相簿、相片都不能留言,你明明看到一張超棒的照片想要大推一下、告訴對方你很欣賞他,或是想問問相簿主人照片去哪裡拍的,卻都沒有留言功能?!爛!Flickr經營這麼久了,當初推出的時候就有留言評論的功能、還有拉框框在相片上留言的功能,Facebook現在也有同樣的功能,有名大站作為台灣最大相簿社群、全世界流量不知道前幾大的網站居然連這麼簡單的功能都沒做,實在很爛!
沒關係!就像我曾經說過,有名大站這麼爛、不開放API,那我們來幫它寫API。親愛的讀者,有猜到我想說什麼了嗎?假設Meeya做了一個「匯入有名大站的相片、大家可以關起門來在討論區裡討論討論」,先不要跟我說重製犯法,創意發想的階段想這麼多可行性的問題只會謀殺了創意,我們可以想些比較可行或是有創意的方式來達到這個目的。
或許你認為這樣還是沒什麼誘因,我大可以上Ptt表特板討論,但這種論點可能又要寫另外一篇文章出來大談BBS的限制與Web的好處了。在此,我想傳達的最主要精神是提供足夠的誘因,從社群網站出發的誘因、立足點或許較弱,但在Web 2.0的時代或許會因為外在的因素(無論是Opportunity或是Threat)產生一些有趣的玩法。說難聽點,何不考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起碼有兩種玩法。第一種是前述的改善既有缺點,就我聽到的經驗來說,很多人都希望有名大站的相簿可以留言,這是個很實在的功能(需求),當然做出來之後相簿主人可以選擇性地開放或是關閉。關閉是為了防止鄉民亂入,而開啟時,或許因為這樣的功能,往後你的生日Party被朋友惡搞後留下一堆很好笑的照片,大家就可以上來留言回味一下順便再多吐槽幾次。我能了解,今天有名大站已經是商業化經營,尤其依附在Yahoo!底下,新功能的開發必須經過層層的決策與考量,但這就是一種機會。
踩在巨人肩膀上的第二種玩法是善用網路既有服務,說穿了就是Mash-Up。Mash-Up人人會講,但做得好的網站卻不多,這邊我想賣點關子,下次有完整一點的想法再另行為文分享。
社群網站的經營並不容易,我在這裡講得頭頭是道,但我也可能經營失敗;不過從失敗經驗裡我們或許可以學會一些事情。最近Ptt的網路創業板上出現一個慘痛的例子(事實上去年暑假就出現了),我認為他們是個大膽進入紅海廝殺的團隊,網站提供的功能從一開始接近有名大站(讓人認為不過是另一個想學有名大站的),到後來失去焦點、團隊可能自亂陣腳,推出二手拍賣之類的功能,從頭到尾定位不清、我也找不到網站的訴求與核心價值所在。當時我在板上給他們的建議是這麼說的:
重新規劃網站,交友網站在台灣是紅海了,不要再進場廝殺會遍體鱗傷
你說你們是社群我也不反對,那我還是要跟你說在台灣光搞社群是搞不起來的
想想你們有什麼niche進來廝殺,不然就是根本不要做社群,去找藍海搞創新服務
你們現在的網站頁面根本沒有一致性的規劃,跳來跳去眼睛都花了
而且可以發現,你們因為發現無法吸引user
所以不斷加上許多你們認為會有吸引力的元素,所以整個網站的核心就發散了
失去核心價值的網站,就算找到Mr.6來替你們打廣告他也沒辦法說你們網站是什麼
還是你認為你們能說 bookee = Facebook + 無名小站 + Flickr + Yahoo!拍賣?
我們不是Mr6,我們沒辦法說我們做個VooEasy = Twitter加什麼加什麼的就來吸引人氣
(而且君不見 mashable上發3,500的邀請函也還沒發完嗎:p)
建議你們重新想想自己想做什麼、核心價值是什麼、定位是什麼,砍掉重練吧
當然文中請他們砍掉重練是有點開玩笑的說法,該團隊前輩們的寶貴經驗對我來說是相當值得作為參考的,尤其是「因為發現無法吸引user,所以不斷加上許多你們認為會有吸引力的元素」前,更要回頭想想,核心價值、定位,才不致於讓使用者無所適從。
簡單來說,如同Mutani的觀點,在經營社群網站時不妨想想網站能提供什麼價值?跟現有的社群網站有何不同?是有特別的市場區隔?或有什麼誘因吸引使用者上門並產生相當高的黏性,是超好用的功能?還是超大容量的相簿?而在提供足夠誘因的同時,還是要思考別亂了陣腳、失去焦點而忽略最初的定位與核心價值。
P.S. 很亂地講了很多,不過我的想法是「寫一兩百篇文章,有一篇對正在讀文章的你有幫助就夠了」,或是說「寫了幾千字,其中一兩句話有點幫助就夠了」
轉載自 http://punk.tw/2008/04/30/858.html
2009年3月1日 星期日
午餐79元? 麥當勞效應才剛開始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早餐求快(Convenience)、午餐求省(budget)、晚餐求豐盛(Variety)、午茶咖啡喝氣氛(ambience)!
麥當勞午餐79元促銷為午餐市場投下震撼彈,便當業者與餐飲業者對此嚴陣以待,為何79元能創造如此大的效應,根據東方線上2009年版E-ICP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13~64歲外食行為(A&U)調查可見端倪,周間每次午餐花費金額在80元以下(占72%)為大宗而且較去年上升5.1%:顯示消費者外食午餐消費金額在下降,而在消費者在花費上越來越精算的時刻 (圖一),時勢所趨,使得消費者對生活開銷敏感度變高,出現消費上限管理(Budget Limit, 控制花費上限ex午餐只花八十元)及尋找最優惠選擇(Best Deal, ex八十元所能買到最佳的午餐選擇)的傾向,來控制日常開支,因而使麥當勞降價效應造成一時排隊風潮。
但下切到79元,難道麥當勞打算大舉挺進便當市場割喉戰?細看麥當勞的限時促銷組合,八項套餐其中三項套餐降價到79元,做促銷三項降到99元,兩項降到119元,採取將指標性商品降價到貼近午餐便當價格帶的方式,讓消費者產生深刻印象(價格深度夠造成排隊景象),以養成消費者將麥當勞列入午餐選項(shopping list),一舉擴大在午餐時刻的進店人潮;然而在行銷上值得關切的是麥當勞的79元限時午餐也將成為消費者新的午餐價格定錨點(anchor),因而帶動各連鎖餐飲業者不得不回應跟進。
麥當勞效應才剛開始
而隨著麥當勞台灣地區餐飲霸業全時段戰線此時也逐漸布局完成,除了衝擊到原有速食店品牌(肯德基.摩斯)的來客之外,全線開戰之後,麥叔叔與所有連鎖餐飲/傳統餐飲業之間的賽事才正要開始。
觀察麥當勞在台灣市場的耕耘,實是以透過對消費者生活型態了解洞察,尋找商機的機會點,再整合創新麥當勞的服務模式,以求貼近滿足消費者的心
Service V.S. Unmet need
早餐+咖啡+得來速 -合乎消費者早上便利求快速的生活型態
24hr不打烊與歡樂送- 合乎消費者不方便出門或增加冷門時段新覓食選擇
新餐點與超值促銷 -滿足消費者嘗鮮保持品牌新鮮感
周間限時特價午餐 -合乎消費者午餐求省與預算管理心態
Mac Café - 提升麥當勞平價速食形象更好的環境
作者:李釧如Crystal,E-ICP經驗10年,FMCG PM經驗8年,最近正在看的一本書是OUTLIERS,現職東方線上行銷經理,聯絡方式crystal@isurvey.com.tw或請洽東方線上。對E-ICP的看法:E-ICP是台灣社會/商業活動紀錄器,刻劃主流趨勢(mega trend)的關鍵演化與微趨勢(micro trend)的巧妙發展,大眾、精眾與小眾的具體而微。本文由「東方線上」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見東方線上網站。
關於東方線上 專業生活型態與市場研究
東方線上為知名專業生活型態及消費市場研究顧問,負責代表台灣消費者母體的『E-ICP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研究、行銷與服務,及提供整合E-ICP與專案質量化調查之整合研究服務,亦發表消費者及市場的前瞻性觀察於isurvey網站上。
轉載自 http://leewenimilanotaiwan.spaces.live.com/blog/
早餐求快(Convenience)、午餐求省(budget)、晚餐求豐盛(Variety)、午茶咖啡喝氣氛(ambience)!
麥當勞午餐79元促銷為午餐市場投下震撼彈,便當業者與餐飲業者對此嚴陣以待,為何79元能創造如此大的效應,根據東方線上2009年版E-ICP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13~64歲外食行為(A&U)調查可見端倪,周間每次午餐花費金額在80元以下(占72%)為大宗而且較去年上升5.1%:顯示消費者外食午餐消費金額在下降,而在消費者在花費上越來越精算的時刻 (圖一),時勢所趨,使得消費者對生活開銷敏感度變高,出現消費上限管理(Budget Limit, 控制花費上限ex午餐只花八十元)及尋找最優惠選擇(Best Deal, ex八十元所能買到最佳的午餐選擇)的傾向,來控制日常開支,因而使麥當勞降價效應造成一時排隊風潮。
但下切到79元,難道麥當勞打算大舉挺進便當市場割喉戰?細看麥當勞的限時促銷組合,八項套餐其中三項套餐降價到79元,做促銷三項降到99元,兩項降到119元,採取將指標性商品降價到貼近午餐便當價格帶的方式,讓消費者產生深刻印象(價格深度夠造成排隊景象),以養成消費者將麥當勞列入午餐選項(shopping list),一舉擴大在午餐時刻的進店人潮;然而在行銷上值得關切的是麥當勞的79元限時午餐也將成為消費者新的午餐價格定錨點(anchor),因而帶動各連鎖餐飲業者不得不回應跟進。
麥當勞效應才剛開始
而隨著麥當勞台灣地區餐飲霸業全時段戰線此時也逐漸布局完成,除了衝擊到原有速食店品牌(肯德基.摩斯)的來客之外,全線開戰之後,麥叔叔與所有連鎖餐飲/傳統餐飲業之間的賽事才正要開始。
觀察麥當勞在台灣市場的耕耘,實是以透過對消費者生活型態了解洞察,尋找商機的機會點,再整合創新麥當勞的服務模式,以求貼近滿足消費者的心
Service V.S. Unmet need
早餐+咖啡+得來速 -合乎消費者早上便利求快速的生活型態
24hr不打烊與歡樂送- 合乎消費者不方便出門或增加冷門時段新覓食選擇
新餐點與超值促銷 -滿足消費者嘗鮮保持品牌新鮮感
周間限時特價午餐 -合乎消費者午餐求省與預算管理心態
Mac Café - 提升麥當勞平價速食形象更好的環境
作者:李釧如Crystal,E-ICP經驗10年,FMCG PM經驗8年,最近正在看的一本書是OUTLIERS,現職東方線上行銷經理,聯絡方式crystal@isurvey.com.tw或請洽東方線上。對E-ICP的看法:E-ICP是台灣社會/商業活動紀錄器,刻劃主流趨勢(mega trend)的關鍵演化與微趨勢(micro trend)的巧妙發展,大眾、精眾與小眾的具體而微。本文由「東方線上」授權刊登,更多內容請見東方線上網站。
關於東方線上 專業生活型態與市場研究
東方線上為知名專業生活型態及消費市場研究顧問,負責代表台灣消費者母體的『E-ICP東方消費者行銷資料庫』研究、行銷與服務,及提供整合E-ICP與專案質量化調查之整合研究服務,亦發表消費者及市場的前瞻性觀察於isurvey網站上。
轉載自 http://leewenimilanotaiwan.spaces.live.com/blog/
Blog 公告
第一次搞部落格,每天都只有我自己在寫、放文章,好像一點人氣都沒有,給他~~~~~超冷
因工作關係,幫公司完成無名小站部落格,網誌以及相簿,開始想著如何幫無名網誌讓更多人去瀏覽
因工作關係,開始玩雅虎知識,剛開始回答別人問題,慢慢的玩了上癮,自己也在短短的4個月升級到了研究生5級,我的知識 (http://tw.knowledge.yahoo.com/my/my?show=AD04424738)
再好久好久以前自己在找工作時架設了「資訊空間」的網站,玩了2年時間,達到每天瀏覽人數達三千多人,在10年前軟體下載算是排名前幾大網站,當時就屬「史萊姆」最有名
後來又架設了「資訊空間論壇」,提供了網路上各式軟體下載的連結,(當時的台灣並未非常努力的抓盜版),玩了3年多吧!也達到每日瀏覽人數約三千多人,從單純的HTML到撰寫ASP論壇,還幻想自己花時間寫的論壇能打敗當時最流行的雷奧論壇
現在架設網站論壇已不流行了,而是如何將自己行銷出去,這才是我現在所想也是我現在努力學習的重點
而現在幻想的是如何提升我的Blog,網站的排名,如何增加我的網站人氣,將雅虎知識,部落格,無名網誌、無名相簿、雅虎拍賣、露天拍賣、自己的部落格,做一體的行銷宣傳,有錢的買關鍵字,沒錢的靠雙手,靠頭腦
還要靠大家的幫忙,大家的口耳宣傳,大家的支持
或許成用最省錢的做法而達到最大的宣傳效果,你說花消費卷買關鍵字真的有用嗎?哈
因工作關係,幫公司完成無名小站部落格,網誌以及相簿,開始想著如何幫無名網誌讓更多人去瀏覽
因工作關係,開始玩雅虎知識,剛開始回答別人問題,慢慢的玩了上癮,自己也在短短的4個月升級到了研究生5級,我的知識 (http://tw.knowledge.yahoo.com/my/my?show=AD04424738)
再好久好久以前自己在找工作時架設了「資訊空間」的網站,玩了2年時間,達到每天瀏覽人數達三千多人,在10年前軟體下載算是排名前幾大網站,當時就屬「史萊姆」最有名
後來又架設了「資訊空間論壇」,提供了網路上各式軟體下載的連結,(當時的台灣並未非常努力的抓盜版),玩了3年多吧!也達到每日瀏覽人數約三千多人,從單純的HTML到撰寫ASP論壇,還幻想自己花時間寫的論壇能打敗當時最流行的雷奧論壇
現在架設網站論壇已不流行了,而是如何將自己行銷出去,這才是我現在所想也是我現在努力學習的重點
而現在幻想的是如何提升我的Blog,網站的排名,如何增加我的網站人氣,將雅虎知識,部落格,無名網誌、無名相簿、雅虎拍賣、露天拍賣、自己的部落格,做一體的行銷宣傳,有錢的買關鍵字,沒錢的靠雙手,靠頭腦
還要靠大家的幫忙,大家的口耳宣傳,大家的支持
或許成用最省錢的做法而達到最大的宣傳效果,你說花消費卷買關鍵字真的有用嗎?哈
2009年2月28日 星期六
搜尋引擎行銷方式
搜尋引擎行銷方式
所謂SEO搜尋引擎最佳化,是網站製作的一個程序。透過這個程序所建立一個網站編輯制度,讓你的網站更容易被潛在顧客在各大搜尋引擎李能夠有效搜尋。
關鍵字廣告未付費的搜尋引擎排名方式,一般網路使用者在找尋商品或資料時,會在搜尋引擎輸入"關鍵字"。而兩大搜尋引擎yahoo奇摩、Google
大部分網站新訪客來自搜尋引擎
「每月新增訪客」這個網站經營指標。這是指第一次來訪的網友數量,之後同一個人不管以後來多少次,來訪的次數都不算。每個月觀察這個指標,就能能確實知道網站「獲取新訪客的能力」。
需注意這個數字僅包含了新訪客的數量,並不含重複來訪的回頭客。當然,跟商業化的網站比較,每月11萬這並個數字很小。然而,這個數字仍穩定的成長中,其意義也與傳統的網路行銷大不相同。
不管是去買網路廣告還是自行寄發垃圾郵件,往往只能幫自己的網站帶來一時人潮。隨著網路廣告下檔,網站人氣馬上散去,結果就好像吃毒品一樣,為了一時的快感而陷入無法自拔的境地,不斷的購買。
搜尋引擎行銷所帶來的網路人潮卻是穩定的,一旦網站本身經過適當調整,來訪人潮只會不斷增加。這種「練內功」的行銷方法大部分人不知道。其實,在花錢買廣告之前,網站經營者還有太多改進空間。
所謂SEO搜尋引擎最佳化,是網站製作的一個程序。透過這個程序所建立一個網站編輯制度,讓你的網站更容易被潛在顧客在各大搜尋引擎李能夠有效搜尋。
關鍵字廣告未付費的搜尋引擎排名方式,一般網路使用者在找尋商品或資料時,會在搜尋引擎輸入"關鍵字"。而兩大搜尋引擎yahoo奇摩、Google
大部分網站新訪客來自搜尋引擎
「每月新增訪客」這個網站經營指標。這是指第一次來訪的網友數量,之後同一個人不管以後來多少次,來訪的次數都不算。每個月觀察這個指標,就能能確實知道網站「獲取新訪客的能力」。
需注意這個數字僅包含了新訪客的數量,並不含重複來訪的回頭客。當然,跟商業化的網站比較,每月11萬這並個數字很小。然而,這個數字仍穩定的成長中,其意義也與傳統的網路行銷大不相同。
不管是去買網路廣告還是自行寄發垃圾郵件,往往只能幫自己的網站帶來一時人潮。隨著網路廣告下檔,網站人氣馬上散去,結果就好像吃毒品一樣,為了一時的快感而陷入無法自拔的境地,不斷的購買。
搜尋引擎行銷所帶來的網路人潮卻是穩定的,一旦網站本身經過適當調整,來訪人潮只會不斷增加。這種「練內功」的行銷方法大部分人不知道。其實,在花錢買廣告之前,網站經營者還有太多改進空間。
線上餐廳訂位網站 Open Table 身價恐上億
特約記者 薛怡青 綜合外電報導
線上餐廳訂位系統在國外其實早就有了,而且還有可能成為今年第一個IPO的網路公司,那就是美國的線上餐廳訂位網站「Open Table」(圖 /「Open Table」提供 http://www.opentable.com/home.aspx )。
「Open Table」創立於1998年,設立在舊金山,目前在「Open Table」網站已與全美超過一萬家的飯店與餐館簽約上線,使用者只要登入「Open Table」網站,就可以瀏覽這一萬家的飯店餐館,並且即時線上預訂座位,已經有來自全球各地9千萬網友的成功訂位用餐。
由於「Open Table」網站的營運模式有一項營收來源是和餐廳業者抽成,也就是說,越多網友透過「Open Table」網站向餐廳訂位,因為「Open Table」網站為餐廳帶來客源,「Open Table」網站就向該餐廳收取每位用餐者一美元的抽成費用。
因此,為了鼓勵網友上線來訂位,「Open Table」還設立了積點優惠制度,例如每一次透過「Open Table」網站在線上訂位成功就可獲得100點,並且針對每個不同地區網友們所贏得的餐廳優惠券都不同。以美國地區來說,如果網友在「Open Table」網站累積到2000點時,就可以獲得美金20元的餐廳優惠券、5000點就可獲得50元美金的優惠券、10000點時就可獲得100元餐廳優惠券。而這些優惠券都可使用在與「Open Table」網站上有簽約的任何餐廳。
「Open Table」網站的作法很聰明,與餐廳簽約並將優惠回饋給網友,讓更多網友上網來訂位,為餐廳帶來更多的客源,而「Open Table」網站也就可以跟餐廳抽成更多費用。根據分析師的預估,「Open Table」網站年營收可能將近一百五十萬美元,甚至有可能成為一億美元身價的網路公司,事實上,至去年第三季結束前,「Open Table」網站已經進帳4130萬美元。
「Open Table」網站不僅可以透過PC線上訂位,也可使用手機行動上網來訂位,甚至連最近相當火紅的iPhone,「Open Table」網站也有開發相關的應用程式,讓擁有iPhone的使用者都可以下載並安裝,就可以透過iPhone直接連線進行線上訂位。
目前「Open Table」網站更預備上市計畫,並希望公開募股四千萬美元的資金,為股票上市作準備,看來網路產業因為有「Open Table」網站這匹黑馬而注入更多的朝氣與生機。
轉載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228/35/1f8fy.html
線上餐廳訂位系統在國外其實早就有了,而且還有可能成為今年第一個IPO的網路公司,那就是美國的線上餐廳訂位網站「Open Table」(圖 /「Open Table」提供 http://www.opentable.com/home.aspx )。
「Open Table」創立於1998年,設立在舊金山,目前在「Open Table」網站已與全美超過一萬家的飯店與餐館簽約上線,使用者只要登入「Open Table」網站,就可以瀏覽這一萬家的飯店餐館,並且即時線上預訂座位,已經有來自全球各地9千萬網友的成功訂位用餐。
由於「Open Table」網站的營運模式有一項營收來源是和餐廳業者抽成,也就是說,越多網友透過「Open Table」網站向餐廳訂位,因為「Open Table」網站為餐廳帶來客源,「Open Table」網站就向該餐廳收取每位用餐者一美元的抽成費用。
因此,為了鼓勵網友上線來訂位,「Open Table」還設立了積點優惠制度,例如每一次透過「Open Table」網站在線上訂位成功就可獲得100點,並且針對每個不同地區網友們所贏得的餐廳優惠券都不同。以美國地區來說,如果網友在「Open Table」網站累積到2000點時,就可以獲得美金20元的餐廳優惠券、5000點就可獲得50元美金的優惠券、10000點時就可獲得100元餐廳優惠券。而這些優惠券都可使用在與「Open Table」網站上有簽約的任何餐廳。
「Open Table」網站的作法很聰明,與餐廳簽約並將優惠回饋給網友,讓更多網友上網來訂位,為餐廳帶來更多的客源,而「Open Table」網站也就可以跟餐廳抽成更多費用。根據分析師的預估,「Open Table」網站年營收可能將近一百五十萬美元,甚至有可能成為一億美元身價的網路公司,事實上,至去年第三季結束前,「Open Table」網站已經進帳4130萬美元。
「Open Table」網站不僅可以透過PC線上訂位,也可使用手機行動上網來訂位,甚至連最近相當火紅的iPhone,「Open Table」網站也有開發相關的應用程式,讓擁有iPhone的使用者都可以下載並安裝,就可以透過iPhone直接連線進行線上訂位。
目前「Open Table」網站更預備上市計畫,並希望公開募股四千萬美元的資金,為股票上市作準備,看來網路產業因為有「Open Table」網站這匹黑馬而注入更多的朝氣與生機。
轉載自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228/35/1f8fy.html
2009年2月27日 星期五
五個七年級大男生創立「易訂網」 40秒完成線上餐廳訂位
特約記者 薛怡青 台北報導
每到週末要到餐廳吃飯總是人滿為患,偏偏有時候人在外面要跟餐廳訂位又臨時找不到餐廳的電話,為什麼飛機可以網路訂位,電影院可以事先網路劃位,飯店旅館也可以線上訂房,那為什麼沒有餐廳可以網路訂位的呢?這是「eztable易訂網」當初創立的動機。( 圖 / 易訂網http://www.eztable.com.tw/index.php 提供 )
由5位七年級生所共同創立的「易訂網」網站,就是一個線上餐廳訂位系統的網站,目前已有台北縣市、桃園、新竹等地區的約100多家飯店與餐廳,包括喜來登飯店、台北晶華酒店、君悅飯店、魔法咖哩、茄子咖哩、鬥牛士、海霸王等等一百多家台灣知名餐館與飯店業者都相繼加入「易訂網」網站的線上訂位系統。
「易訂網」執行長陳翰林表示,單單今年2月分透過「易訂網」線上訂位系統來訂位的客人,就幫喜來登飯店以及魔法咖哩餐廳,都各別帶來破千人的訂位量。很多餐廳與「易訂網」合作後,平均來說都能替餐廳多帶進五、六百人的客源。
「在不景氣時代裡,能多帶進客人訂位,基本上就是商機,就是錢在敲門。」陳翰林表示,以前餐廳訂位不是透過電話、再不然就是e-mail、甚至是客人親自上門訂位,然後餐廳的服務人員再用筆、紙或圖釘等人工的方式記錄下來,而網路訂位是為餐廳開闢另一個行銷資源與商機的管道。
台灣由於許多餐廳、飯店的e化程度不足,甚至沒有電腦、沒有網路設施,而人工記錄是他們最常使用的方式,但往往可能因操作面上的錯誤,或無法即時同步訂位資訊,造成客人在訂位上的不方便。「易訂網」營運長謝智倫就表示,「易訂網」透過幫助餐廳建置一套網路訂位系統,讓「易訂網」的網站與餐廳的訂位系統連線,網友們可以在線上即時得知餐廳最新的訂位情況。
例如A客人是登門訂位、B客人是透過電話訂位,C客人是透過網路訂位,目前餐廳共有多少訂位的客人、還剩幾位空間可訂位等等資訊,網友們都可以直接在「易訂網」的網站上即時得知。
目前「易訂網」的註冊會員人數,從去年8月上線至今已經超過一萬五千多名會員,而且每天都有將近一百五十至二百名新增的會員,謝智倫很興奮的表示,「曾經有我們的會員在線上只花了40秒就訂位成功,快速又方便,而且在透過網路訂位還享有優惠折扣。」例如,最近一波的活動就是網友可以透過「易訂網」來搶購3月2日與3月3日喜來登飯店下午茶時段,4人同行1人免費的優惠活動;或者3月2日與3月3日喜來登飯店午餐時段,3人同行1人免費的優惠活動。
至於「易訂網」的商業模式則有兩個部分,一是向餐廳與飯店業者每個月收取網路平台的上架費,另一為系統處理費,也就是只要餐廳的訂位是透過「易訂網」來訂位,並且真正到餐廳用餐後,「易訂網」將與餐廳收取實際用餐人數的抽成費用。
今年「易訂網」除了積極努力的繼續擴展線上訂位的餐廳與飯店家數之外,也希望與其他WEB2.0相關網站結盟合作,例如與美食網站「愛評網」(http://www.ipeen.com.tw/)或者與辦活動、辦宴會網站的「場地王」(http://www.place.com.tw)等合作,希望可以透過工具性網站與資訊性、社群性網站的相互結合,讓網友們無論在吃或辦活動上面都可以更方便。
每到週末要到餐廳吃飯總是人滿為患,偏偏有時候人在外面要跟餐廳訂位又臨時找不到餐廳的電話,為什麼飛機可以網路訂位,電影院可以事先網路劃位,飯店旅館也可以線上訂房,那為什麼沒有餐廳可以網路訂位的呢?這是「eztable易訂網」當初創立的動機。( 圖 / 易訂網http://www.eztable.com.tw/index.php 提供 )
由5位七年級生所共同創立的「易訂網」網站,就是一個線上餐廳訂位系統的網站,目前已有台北縣市、桃園、新竹等地區的約100多家飯店與餐廳,包括喜來登飯店、台北晶華酒店、君悅飯店、魔法咖哩、茄子咖哩、鬥牛士、海霸王等等一百多家台灣知名餐館與飯店業者都相繼加入「易訂網」網站的線上訂位系統。
「易訂網」執行長陳翰林表示,單單今年2月分透過「易訂網」線上訂位系統來訂位的客人,就幫喜來登飯店以及魔法咖哩餐廳,都各別帶來破千人的訂位量。很多餐廳與「易訂網」合作後,平均來說都能替餐廳多帶進五、六百人的客源。
「在不景氣時代裡,能多帶進客人訂位,基本上就是商機,就是錢在敲門。」陳翰林表示,以前餐廳訂位不是透過電話、再不然就是e-mail、甚至是客人親自上門訂位,然後餐廳的服務人員再用筆、紙或圖釘等人工的方式記錄下來,而網路訂位是為餐廳開闢另一個行銷資源與商機的管道。
台灣由於許多餐廳、飯店的e化程度不足,甚至沒有電腦、沒有網路設施,而人工記錄是他們最常使用的方式,但往往可能因操作面上的錯誤,或無法即時同步訂位資訊,造成客人在訂位上的不方便。「易訂網」營運長謝智倫就表示,「易訂網」透過幫助餐廳建置一套網路訂位系統,讓「易訂網」的網站與餐廳的訂位系統連線,網友們可以在線上即時得知餐廳最新的訂位情況。
例如A客人是登門訂位、B客人是透過電話訂位,C客人是透過網路訂位,目前餐廳共有多少訂位的客人、還剩幾位空間可訂位等等資訊,網友們都可以直接在「易訂網」的網站上即時得知。
目前「易訂網」的註冊會員人數,從去年8月上線至今已經超過一萬五千多名會員,而且每天都有將近一百五十至二百名新增的會員,謝智倫很興奮的表示,「曾經有我們的會員在線上只花了40秒就訂位成功,快速又方便,而且在透過網路訂位還享有優惠折扣。」例如,最近一波的活動就是網友可以透過「易訂網」來搶購3月2日與3月3日喜來登飯店下午茶時段,4人同行1人免費的優惠活動;或者3月2日與3月3日喜來登飯店午餐時段,3人同行1人免費的優惠活動。
至於「易訂網」的商業模式則有兩個部分,一是向餐廳與飯店業者每個月收取網路平台的上架費,另一為系統處理費,也就是只要餐廳的訂位是透過「易訂網」來訂位,並且真正到餐廳用餐後,「易訂網」將與餐廳收取實際用餐人數的抽成費用。
今年「易訂網」除了積極努力的繼續擴展線上訂位的餐廳與飯店家數之外,也希望與其他WEB2.0相關網站結盟合作,例如與美食網站「愛評網」(http://www.ipeen.com.tw/)或者與辦活動、辦宴會網站的「場地王」(http://www.place.com.tw)等合作,希望可以透過工具性網站與資訊性、社群性網站的相互結合,讓網友們無論在吃或辦活動上面都可以更方便。
2009年2月26日 星期四
檳榔包裝與室內設計
相信有許多自認是「設計師」的設計工作者,看到自己那「高尚」的工作,被拿來跟檳榔相提並論時,未吃檳榔已吐了滿桌的檳榔汁。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對檳榔有如此先入為主的觀感,可能我引述的是口香糖、雪茄、紅酒,你就不會有那麼大的反應。檳榔跟室內設計真的有許多關係,兩者使用的材料都差不多──大部份以木本植物為材料,也用礦物;如石灰,工法也很像──手、電動工具,刀切鑽磨,目的相同;都是「商品」,也同樣是服務業,並且,許多可敬的優秀室內設計作品,也是這些口嚼檳榔的工匠所完成,雖然這些人大部份只在台灣。
檳榔一詞為檳榔的屬名Arecae由馬來西亞土名拉丁化而來,其種名catechu則是馬來語的「一種從植物中提煉出來的液汁」之意。
李後主的《一斛珠》:「晚妝初過,沈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羅袖裏殘殷色可,杯深被香醪涴。鏽床斜嬌無那,爛嚼紅葺,笑向檀郎唾。」詞中的「紅葺」即為檳榔。在<中國樹木分類學>稱為「青仔」,在各種中醫的書籍中,都會述及檳榔是中藥的一味,名叫「大腹皮」,有驅蟲、健胃、去瘴癘、止痢的功效。
「賓」與「郎」皆為貴客的稱呼,更為宴會時的珍品,在中國歷史上,它跟許多風雅文士有親密的關係,如在<上林賦>稱為「仁頻」,六朝時代,史料中曾記載劉穆金盤盛檳榔宴客的典故。宋朝以檳榔賦詩的有蘇軾《題姜秀郎幾間》〈不用長愁挂月村,檳榔生子竹生孫。〉楊萬里《小泊英州》〈人人藤葉嚼檳榔,戶戶茅檐覆土床。〉
美國加州大學藥學博士鄭慧文在「英國心理學期刊」指出,精神分裂患者嚼食檳榔,有助於減輕病情。因為,檳榔含有「arecoline」成份,對人體的影響類似於神經訊息傳導物質「acetylcholine」。這種物質會讓腦部的多巴胺減少,達到類似於精神分裂症藥物之治療目的。
任何一種良藥,當它用在不是「必要」用途上,它往往是讓人陴視的。「嗎啡」是一種在醫學上很難替代的止痛藥,但當人們把它拿來「快樂」時,人們當它是毒藥。在一間氣氛閑靜、裝修雅致、音樂悠揚的餐廳當中,兩個王八對綠豆的情侶,用高級的高腳水晶杯,喝著廚房煮菜用的低價紅酒,會給人「浪漫」的感覺。但當兩個穿著破舊工作服的工人,蹲在工地用免洗紙杯,開一瓶1965年AOC級的紅酒,舉杯大聲的高喊:「呼咑啦」!你的感覺通常是:「沒品」、「粗俗」。
室內設計工作者常患的毛病是;把自己定位為「藝術家」,並不是否認室內設計與「藝術」無關,而應該說;「美」與「藝術創作」的成份,在室內設計的領域當中,是一項重要的因子,而不是全部。但可悲的是;主觀意識太強,而對環境的關心薄弱,白話一點的說法就是,自私又怕死,所以明知道自己的權利被既得利益的建築師,吃的死死的,但屁也不敢放一聲,因為自認是「藝術家」,要保持優雅的性格,因自認「業務」太忙,不管「凡塵俗事」。
談到這裡,可以進入主題了。
室內設計應用在商業用途時,「室內設計」的目的是為這商業行為做包裝,應用包裝的視覺效果而達成「商品」銷售的目的。所以;設計最主要的目的,是針對此商業行為做為主要訴求,針對此訴求所需的使用機能、商品販售、顧客招攬等目的而設計,設計的任何創意表現應以此為軸心目的,同時讓裝修設計的創意形成一種附加價值,它可能是同一商業行為的新形象訴求。完成這些應具功能的室內設計作品,不是單純的藝術創作,它應包括設計者所應用的經驗與生活常識。
在一向給人的印象,室內設計與開檳榔店,都好像並不是須要什麼高深的學問,相同的;開檳榔店有三個月就關門的,室內設計公司也有很多是一個「案子」就搞垮的。但開檳榔店關門的,頂多老闆自己虧個十萬、二十萬,自己賠錢了事。設計公司因一個大案管理不慎,小者三、五十萬,大者三、五百萬,有能力又有擔當的,自己認栽結案,更多的「豎子」,怪東怪西不怪自己,沒能力收拾殘局更加擺爛,自己的公司關了也就算了,但大部份是把自己的錯誤怪罪在所有下游廠商身上,然後害死一堆無辜。
檳榔有分類,室內設計有分類,室內設計工作者的人品更有分類,當然這裡對專業能力更有分類。檳榔的主要材料就是「菁子」,副材料為荖葉、荖花,以石灰做為調味,產品的口味好壞這三者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食用檳榔者都知道,檳榔簡單分為「包葉」與「菁子」兩種,事實上;應分為「紅灰」與「白灰」,應用何種灰料調味所包裝的檳榔,是食用者的基本選擇。談論食用習慣與方式,如以檳榔的食用歷史來談論這個題目,那跟本文主題相差太遠,更不是本文主要的內容,但可肯定的是;如果不是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科學理論報導,人們根本不管什麼「紅灰」有「兒茶素」,荖花有「黃樟素」,任何科學家發布有關食品安全資訊的研究,應以尊重,但如果研究結果尚屬「推論」階段時,而其報告又足以引起大眾關切,這樣的報告應用更嚴謹的態度面對。
開檳榔店及學習包檳榔的技術都很簡單,就像只要會拿筆劃圖,就可以開設計公司一樣。小一點的檳榔店一、 二坪 面積就夠了,工作台型冰箱一部,加個洗水槽,就可以開張。但開店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如何將「商品」販賣出去,而所販賣的商品又是消費者所喜歡的口味跟品質。包檳榔也很簡單,荖葉抹上灰,捲上菁子,就可以了,但事實並非如此。
以主材料菁子而論,產地遍佈東南亞各國,品質及口感以台灣為最優,本地的產地分布有嘉義的梅山、中埔,南投的雙冬,台東,屏東,以及台北的三峽,以嘉義的品質公認最優,產期最長約八個月,屏東的品質次之產季約四個月,這段產季轉換最可能出現供貨短缺,也是價格飇長期,常須進口泰國菁子應付市場需求。除產地差異外,主要供食用的檳榔又有品種差異,以本地的分類標準可分為特白肉、白肉、紅肉、旱子等,依規格大小可分為;大大、大中、大、中、合、幼、外、小……等。各項規格的菁子,應配合一定大小的荖葉及適當份量的灰料,
以消費者能接受的包裝方式包裝,以應付口味不一的消費者之所需。
為應付各樣消費習慣,檳榔會包裝成各項形態,而其產生又有其特定因素。產期、產量固定時,專業的店所販賣的檳榔大致有特幼包葉、普通包葉大、中、小(白灰),特幼菁子(精緻包裝)、普通菁子、雙子星(紅灰)等。產量吃緊時除上述產品外,會出現「剖片」、「鳳尾」、「鋼盔」、「檳榔乾」等產品。因應業務推展及新口味之研發,會出現一些新品種,如「甜筒」、薑汁、巧克力、荖籐等。這些商品幾乎為所有開設檳榔店的人所清楚知道,但販售點的消費習慣、能力、階層、口味,以及店家的專業形象、服務態度、產品包裝等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還是有許多人開店三個月就關門的。
相同的道理,室內設計表面上不是非常高深的學問,但卻是一門專業的工作,就因為表面上給人不是很困難,所以讓一些稍懂皮毛的人,輕易的一頭栽進來。室內設計其所應用的專業常識,比建築有過之無不及,但並沒有營造的專業分類與分工,與建築有關的「設備」專業,在建築法中即明定需由「設備技師」負責簽證,而室內設計的規模無法相比,卻要求設計者必須具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除開這些專業知識不談,室內設計所「設計」的對象更是複雜,設計者所須具備的知識不能只是其專業的部份,他提供給業主的資訊與專業並非如建築師那樣單純,建築師也許只要完成一件法定的建築物即可,但室內設計師卻要為其作品的「主要目的」,負有部份常識責任。
用在商業目的的室內設計行為時,它的專業常識往往比「住家」設計高出不知凡幾。住家設計的目的在於「舒適、安全」與「機能」,在此範圍內才有能力衍生其他如「設計風格」、「品味」、「氣派」。設計者的設計風格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硬體設備與招牌,設計標的主要販售商品的消費層面是一項設計考量,服務項目、服務流程、消費習慣、流行趨勢、容納等,均關係設計作品的成敗,而這裡所謂的「成敗」,並非設計作品本身的工程品質優劣與否,而是這件設計作品對其「設計」目的的整體成敗。
檳榔一詞為檳榔的屬名Arecae由馬來西亞土名拉丁化而來,其種名catechu則是馬來語的「一種從植物中提煉出來的液汁」之意。
李後主的《一斛珠》:「晚妝初過,沈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羅袖裏殘殷色可,杯深被香醪涴。鏽床斜嬌無那,爛嚼紅葺,笑向檀郎唾。」詞中的「紅葺」即為檳榔。在<中國樹木分類學>稱為「青仔」,在各種中醫的書籍中,都會述及檳榔是中藥的一味,名叫「大腹皮」,有驅蟲、健胃、去瘴癘、止痢的功效。
「賓」與「郎」皆為貴客的稱呼,更為宴會時的珍品,在中國歷史上,它跟許多風雅文士有親密的關係,如在<上林賦>稱為「仁頻」,六朝時代,史料中曾記載劉穆金盤盛檳榔宴客的典故。宋朝以檳榔賦詩的有蘇軾《題姜秀郎幾間》〈不用長愁挂月村,檳榔生子竹生孫。〉楊萬里《小泊英州》〈人人藤葉嚼檳榔,戶戶茅檐覆土床。〉
美國加州大學藥學博士鄭慧文在「英國心理學期刊」指出,精神分裂患者嚼食檳榔,有助於減輕病情。因為,檳榔含有「arecoline」成份,對人體的影響類似於神經訊息傳導物質「acetylcholine」。這種物質會讓腦部的多巴胺減少,達到類似於精神分裂症藥物之治療目的。
任何一種良藥,當它用在不是「必要」用途上,它往往是讓人陴視的。「嗎啡」是一種在醫學上很難替代的止痛藥,但當人們把它拿來「快樂」時,人們當它是毒藥。在一間氣氛閑靜、裝修雅致、音樂悠揚的餐廳當中,兩個王八對綠豆的情侶,用高級的高腳水晶杯,喝著廚房煮菜用的低價紅酒,會給人「浪漫」的感覺。但當兩個穿著破舊工作服的工人,蹲在工地用免洗紙杯,開一瓶1965年AOC級的紅酒,舉杯大聲的高喊:「呼咑啦」!你的感覺通常是:「沒品」、「粗俗」。
室內設計工作者常患的毛病是;把自己定位為「藝術家」,並不是否認室內設計與「藝術」無關,而應該說;「美」與「藝術創作」的成份,在室內設計的領域當中,是一項重要的因子,而不是全部。但可悲的是;主觀意識太強,而對環境的關心薄弱,白話一點的說法就是,自私又怕死,所以明知道自己的權利被既得利益的建築師,吃的死死的,但屁也不敢放一聲,因為自認是「藝術家」,要保持優雅的性格,因自認「業務」太忙,不管「凡塵俗事」。
談到這裡,可以進入主題了。
室內設計應用在商業用途時,「室內設計」的目的是為這商業行為做包裝,應用包裝的視覺效果而達成「商品」銷售的目的。所以;設計最主要的目的,是針對此商業行為做為主要訴求,針對此訴求所需的使用機能、商品販售、顧客招攬等目的而設計,設計的任何創意表現應以此為軸心目的,同時讓裝修設計的創意形成一種附加價值,它可能是同一商業行為的新形象訴求。完成這些應具功能的室內設計作品,不是單純的藝術創作,它應包括設計者所應用的經驗與生活常識。
在一向給人的印象,室內設計與開檳榔店,都好像並不是須要什麼高深的學問,相同的;開檳榔店有三個月就關門的,室內設計公司也有很多是一個「案子」就搞垮的。但開檳榔店關門的,頂多老闆自己虧個十萬、二十萬,自己賠錢了事。設計公司因一個大案管理不慎,小者三、五十萬,大者三、五百萬,有能力又有擔當的,自己認栽結案,更多的「豎子」,怪東怪西不怪自己,沒能力收拾殘局更加擺爛,自己的公司關了也就算了,但大部份是把自己的錯誤怪罪在所有下游廠商身上,然後害死一堆無辜。
檳榔有分類,室內設計有分類,室內設計工作者的人品更有分類,當然這裡對專業能力更有分類。檳榔的主要材料就是「菁子」,副材料為荖葉、荖花,以石灰做為調味,產品的口味好壞這三者均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食用檳榔者都知道,檳榔簡單分為「包葉」與「菁子」兩種,事實上;應分為「紅灰」與「白灰」,應用何種灰料調味所包裝的檳榔,是食用者的基本選擇。談論食用習慣與方式,如以檳榔的食用歷史來談論這個題目,那跟本文主題相差太遠,更不是本文主要的內容,但可肯定的是;如果不是一大堆似是而非的科學理論報導,人們根本不管什麼「紅灰」有「兒茶素」,荖花有「黃樟素」,任何科學家發布有關食品安全資訊的研究,應以尊重,但如果研究結果尚屬「推論」階段時,而其報告又足以引起大眾關切,這樣的報告應用更嚴謹的態度面對。
開檳榔店及學習包檳榔的技術都很簡單,就像只要會拿筆劃圖,就可以開設計公司一樣。小一點的檳榔店一、 二坪 面積就夠了,工作台型冰箱一部,加個洗水槽,就可以開張。但開店不是目的,重要的是如何將「商品」販賣出去,而所販賣的商品又是消費者所喜歡的口味跟品質。包檳榔也很簡單,荖葉抹上灰,捲上菁子,就可以了,但事實並非如此。
以主材料菁子而論,產地遍佈東南亞各國,品質及口感以台灣為最優,本地的產地分布有嘉義的梅山、中埔,南投的雙冬,台東,屏東,以及台北的三峽,以嘉義的品質公認最優,產期最長約八個月,屏東的品質次之產季約四個月,這段產季轉換最可能出現供貨短缺,也是價格飇長期,常須進口泰國菁子應付市場需求。除產地差異外,主要供食用的檳榔又有品種差異,以本地的分類標準可分為特白肉、白肉、紅肉、旱子等,依規格大小可分為;大大、大中、大、中、合、幼、外、小……等。各項規格的菁子,應配合一定大小的荖葉及適當份量的灰料,
以消費者能接受的包裝方式包裝,以應付口味不一的消費者之所需。
為應付各樣消費習慣,檳榔會包裝成各項形態,而其產生又有其特定因素。產期、產量固定時,專業的店所販賣的檳榔大致有特幼包葉、普通包葉大、中、小(白灰),特幼菁子(精緻包裝)、普通菁子、雙子星(紅灰)等。產量吃緊時除上述產品外,會出現「剖片」、「鳳尾」、「鋼盔」、「檳榔乾」等產品。因應業務推展及新口味之研發,會出現一些新品種,如「甜筒」、薑汁、巧克力、荖籐等。這些商品幾乎為所有開設檳榔店的人所清楚知道,但販售點的消費習慣、能力、階層、口味,以及店家的專業形象、服務態度、產品包裝等會影響消費者的購買還是有許多人開店三個月就關門的。
相同的道理,室內設計表面上不是非常高深的學問,但卻是一門專業的工作,就因為表面上給人不是很困難,所以讓一些稍懂皮毛的人,輕易的一頭栽進來。室內設計其所應用的專業常識,比建築有過之無不及,但並沒有營造的專業分類與分工,與建築有關的「設備」專業,在建築法中即明定需由「設備技師」負責簽證,而室內設計的規模無法相比,卻要求設計者必須具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除開這些專業知識不談,室內設計所「設計」的對象更是複雜,設計者所須具備的知識不能只是其專業的部份,他提供給業主的資訊與專業並非如建築師那樣單純,建築師也許只要完成一件法定的建築物即可,但室內設計師卻要為其作品的「主要目的」,負有部份常識責任。
用在商業目的的室內設計行為時,它的專業常識往往比「住家」設計高出不知凡幾。住家設計的目的在於「舒適、安全」與「機能」,在此範圍內才有能力衍生其他如「設計風格」、「品味」、「氣派」。設計者的設計風格本身就是一項重要的硬體設備與招牌,設計標的主要販售商品的消費層面是一項設計考量,服務項目、服務流程、消費習慣、流行趨勢、容納等,均關係設計作品的成敗,而這裡所謂的「成敗」,並非設計作品本身的工程品質優劣與否,而是這件設計作品對其「設計」目的的整體成敗。
網路行銷術之關鍵字行銷 與seo搜尋引擎優化有關
關鍵字廣告是網路行銷也是網路廣告的一種,佔極重要的地位。最近一年還常見到「指定關鍵字行銷」的手法,像是匯豐銀行的HSBC Direct帳戶就用了「三倍」還有「+開帳戶」在電視廣告的片段中加入,要大家看完電視之後去打指定的關鍵字。這真是一種「錢太多」的做法。如果讓我來規劃,應該不會用這麼燒錢的方式來做,我們又不是真的有海角七億,那有那個「美國錢」去燒啊?
個人或是中小企業的網站要宣傳,在關鍵字行銷這個部份分成是一、要花廣告預算的「關鍵字廣告」與二、不花錢的網站排名、自然排序或SEO搜尋引擎優化,這兩種方法。花錢買廣告,效果立竿見影。不買廣告則是要自己懂得網路行銷的策略、方法,並花些時間去努力做關鍵字的置入與網站排名的優化,當然這個部份一樣可以花錢找專家幫你做。
本文先討論花錢買廣告的做法,其他的以後再說。既然要花錢,當然看是怎樣可以花在刀口上。之前我跟一些希望能在網路上做生意的老板聊過,他們想的就是問我說做一個網站要花多少錢。其實傳統的生意人,在剛進入網路行銷時,往往有所迷失,其實老板要的不應該是網站,應該是「訂單」、「客戶需求單」、「諮詢要求單」…whatever就是一個做生意的機會,或甚至是完成交易。
中小企業廣告預算有限,廣告關鍵字要抓得精準些,不要怕曝光量太少,除非你的預算真的是很充足。在有比較高購買可能的關鍵字上買廣告會有較好的成交率,其他相關性低的關鍵字就先不要去買廣告。當然如果是知名的大企業,就是要多買一點,不必擔心會花太多錢,倒不是說大企業就是錢太多,而是只要在廣告的標題上寫明是某某公司或某某品牌,根本很少有人去點。而目前的關鍵字廣告基本上都是「點擊付費」,也就是說當這個廣告曝光(被網友、消費者或潛在消費者看到)是不必付錢的。所以如果你的企業是想要打知名度,則可以買一些熱門(很多人搜尋)關鍵字,然後在你的關鍵字廣告上寫明你要強力曝光的廣告口號、公司或是品牌名字,而在廣告的內容描述上故意寫得不吸引人(千萬不要寫「免費取索」、「免費贈送」…等很會抓眼球的字眼,而且極有可能觸動網友手中的滑鼠),這樣的刻意佈局之下,自然點擊率不高(除了你的競爭對手會拼命的去點,呵呵…)。廣告強力放送而且省錢,老板!幫我加薪吧!
補充一下: 如果目標市場在台灣地區,廣告投放以奇摩搜尋最重要,其次才是Goolge AdWords,但如果做外銷、外貿的,就要比較重視Goolge AdWords才對。第一次使用奇摩至少要先預付1000元台幣,而Goolge AdWords更好玩,可以先不付錢有200元台幣的額度讓你用。之前Goolge AdWords都是要在線上自行操作的,使用上有門檻,但現在Goolge AdWords在台灣也有專門的代理經銷商,可以請他們幫忙操作廣告的投放作業。
個人或是中小企業的網站要宣傳,在關鍵字行銷這個部份分成是一、要花廣告預算的「關鍵字廣告」與二、不花錢的網站排名、自然排序或SEO搜尋引擎優化,這兩種方法。花錢買廣告,效果立竿見影。不買廣告則是要自己懂得網路行銷的策略、方法,並花些時間去努力做關鍵字的置入與網站排名的優化,當然這個部份一樣可以花錢找專家幫你做。
本文先討論花錢買廣告的做法,其他的以後再說。既然要花錢,當然看是怎樣可以花在刀口上。之前我跟一些希望能在網路上做生意的老板聊過,他們想的就是問我說做一個網站要花多少錢。其實傳統的生意人,在剛進入網路行銷時,往往有所迷失,其實老板要的不應該是網站,應該是「訂單」、「客戶需求單」、「諮詢要求單」…whatever就是一個做生意的機會,或甚至是完成交易。
中小企業廣告預算有限,廣告關鍵字要抓得精準些,不要怕曝光量太少,除非你的預算真的是很充足。在有比較高購買可能的關鍵字上買廣告會有較好的成交率,其他相關性低的關鍵字就先不要去買廣告。當然如果是知名的大企業,就是要多買一點,不必擔心會花太多錢,倒不是說大企業就是錢太多,而是只要在廣告的標題上寫明是某某公司或某某品牌,根本很少有人去點。而目前的關鍵字廣告基本上都是「點擊付費」,也就是說當這個廣告曝光(被網友、消費者或潛在消費者看到)是不必付錢的。所以如果你的企業是想要打知名度,則可以買一些熱門(很多人搜尋)關鍵字,然後在你的關鍵字廣告上寫明你要強力曝光的廣告口號、公司或是品牌名字,而在廣告的內容描述上故意寫得不吸引人(千萬不要寫「免費取索」、「免費贈送」…等很會抓眼球的字眼,而且極有可能觸動網友手中的滑鼠),這樣的刻意佈局之下,自然點擊率不高(除了你的競爭對手會拼命的去點,呵呵…)。廣告強力放送而且省錢,老板!幫我加薪吧!
補充一下: 如果目標市場在台灣地區,廣告投放以奇摩搜尋最重要,其次才是Goolge AdWords,但如果做外銷、外貿的,就要比較重視Goolge AdWords才對。第一次使用奇摩至少要先預付1000元台幣,而Goolge AdWords更好玩,可以先不付錢有200元台幣的額度讓你用。之前Goolge AdWords都是要在線上自行操作的,使用上有門檻,但現在Goolge AdWords在台灣也有專門的代理經銷商,可以請他們幫忙操作廣告的投放作業。
先說人話,再談網路行銷
伊安‧盧瑞(Ian Lurie)是一位擁有十年以上網路行銷經驗的好手,他開了間小公司叫「先見之明網路互動公司」,他的部落格「與盧瑞談行銷」乍看像C2C(個人對個人),實際則是C2B(個人對企業),接案子才是最終目的。他是怎麼成功的? 【文/胡文】
■ 先秀醫術的醫生他打知名度的方式就是在部落格上釋放一則又一則的操作技巧,讓人覺得很專業,然後願意常來看、常轉寄文章,然後付錢請他們執行網路行銷案。無論你想增加銷售量、會員數、瀏覽量、還是自然搜尋排名往前跳,只要付一個案子至少1萬5,000美元(或鐘點費每小時300美元)的代價,這位先秀醫術的醫生,會很樂意透過電話或email或面談的方式,一步步和你磋商,幫你完成要達成的目標,不滿意還可退費──這整套操作手法,本身就非常「網路購物」:客戶有權先充分了解商品特色、可以帶來什麼好處;如何使用;多少錢;萬一買了不合用就退錢。同時還教育潛在客戶,以前的網路行銷只講橫幅廣告(banner)創意或投放地點,現在的網路行銷講整合自然搜尋排名→方便網友了解網頁大概內容→點擊網頁→導入簡便的購買流程→後台分析等一連串事物。
■ 教客人省錢,是建立好形象的開始2008年8月28日〈15 Features Your Site Doesn'tNeed〉,他談了一個許多公司想省卻不知從何做起的省錢15招,頗有惹惱同業的可能。他建議電子商務事業剛起步的客戶大幅砍掉要自己寫的程式,多利用網路免費的共享服務或便宜的套裝程式,花10%力氣就能達成90%效能,例如:
1.不急著把錢花在整合庫存系統上,那將耗時又所費不貲。
2.不急著把錢花在內容管理系統上,先用Wordpress或Movable Type。
3.不急著把錢花在建構社群內容,先用Facebook或 MySpace。
4.不要設計虛擬的吉祥物或者發言人,把錢省下來吧。
5.如果不是非得透過真人演出來銷售,不急著把錢花在拍錄影帶上。…
創業初期,參考對象大多是已經成名的大網站,加上急著賺大錢,難免每個功能都重要。許多銷售者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急著成交,盧瑞並不急著說他能做這做那,反倒站在客戶的角度提出省錢之道,為自己建立了好形象。
■ 你會做網路行銷嗎?說完了「不要」,那麼到底該「要」哪些事呢?2008年10月13日〈E-Commerce Lessons〉、〈17Features for E-CommerceSuccess〉以一搭一唱的情境劇手法,慢慢揭曉答案。盧瑞說,無數公司做電子商務的宿命流程都是這樣的:
1.老闆找了人來做電子商務網站。
2.做的人都表示知道要做哪些事,你知道的,就在網路上賣賣東西嘛。
3.沒有人知道中間做了什麼事。
4.網站上線了,結果是場大災難。
5.追加預算,重做。…
唉!真的是心有淒淒焉呀~~~~~
■ 先秀醫術的醫生他打知名度的方式就是在部落格上釋放一則又一則的操作技巧,讓人覺得很專業,然後願意常來看、常轉寄文章,然後付錢請他們執行網路行銷案。無論你想增加銷售量、會員數、瀏覽量、還是自然搜尋排名往前跳,只要付一個案子至少1萬5,000美元(或鐘點費每小時300美元)的代價,這位先秀醫術的醫生,會很樂意透過電話或email或面談的方式,一步步和你磋商,幫你完成要達成的目標,不滿意還可退費──這整套操作手法,本身就非常「網路購物」:客戶有權先充分了解商品特色、可以帶來什麼好處;如何使用;多少錢;萬一買了不合用就退錢。同時還教育潛在客戶,以前的網路行銷只講橫幅廣告(banner)創意或投放地點,現在的網路行銷講整合自然搜尋排名→方便網友了解網頁大概內容→點擊網頁→導入簡便的購買流程→後台分析等一連串事物。
■ 教客人省錢,是建立好形象的開始2008年8月28日〈15 Features Your Site Doesn'tNeed〉,他談了一個許多公司想省卻不知從何做起的省錢15招,頗有惹惱同業的可能。他建議電子商務事業剛起步的客戶大幅砍掉要自己寫的程式,多利用網路免費的共享服務或便宜的套裝程式,花10%力氣就能達成90%效能,例如:
1.不急著把錢花在整合庫存系統上,那將耗時又所費不貲。
2.不急著把錢花在內容管理系統上,先用Wordpress或Movable Type。
3.不急著把錢花在建構社群內容,先用Facebook或 MySpace。
4.不要設計虛擬的吉祥物或者發言人,把錢省下來吧。
5.如果不是非得透過真人演出來銷售,不急著把錢花在拍錄影帶上。…
創業初期,參考對象大多是已經成名的大網站,加上急著賺大錢,難免每個功能都重要。許多銷售者犯的最大錯誤就是急著成交,盧瑞並不急著說他能做這做那,反倒站在客戶的角度提出省錢之道,為自己建立了好形象。
■ 你會做網路行銷嗎?說完了「不要」,那麼到底該「要」哪些事呢?2008年10月13日〈E-Commerce Lessons〉、〈17Features for E-CommerceSuccess〉以一搭一唱的情境劇手法,慢慢揭曉答案。盧瑞說,無數公司做電子商務的宿命流程都是這樣的:
1.老闆找了人來做電子商務網站。
2.做的人都表示知道要做哪些事,你知道的,就在網路上賣賣東西嘛。
3.沒有人知道中間做了什麼事。
4.網站上線了,結果是場大災難。
5.追加預算,重做。…
唉!真的是心有淒淒焉呀~~~~~
2009年2月16日 星期一
用部落格賺錢
常常看到有人說用部落格賺錢
到底是怎麼賺的呢?
一、廣告
首先加入這兩個網頁的會員(最有名的兩個)
Blogad
http://www.blogad.com.tw/Bloger/Bloger_01.aspx?affil=lin831030
BloggerAds
http://author.bloggerads.net/01_join_read.aspx?refid=10002&id=20080522000079
使用方法:
Blogad:
帳戶資料→
安裝廣告程式碼→
複製程式碼→
貼到你的部落格上(連接資料結或網誌文長都可,只要能讓很多人按到就好)
BloggerAds:
推薦廣告→
取得推薦貼紙→
複製程式碼→
貼到你的部落格上(連接資料結或網誌文長都可,只要能讓很多人按到就好)
二、招募下線(內容由該網站本文轉貼)
Blogad:
當您的網站流量已經達到穩定的階段時,您在BlogAD依然有更大的潛在收入空間。方法很簡單,就是將我們提供 的專屬招募網址放置於您的部落格中,只要是透過您的招募網址加盟並通過審核的新聯盟網站都是您的下線網站。所有來自您下線網站的廣告點閱,BlogAD將另外支付額外的廣告獎金。您的下線結構可深達兩層,寬則無限。無論是來自第一層或第二層下線的網站,您都可以賺取額外的廣告獎金。召募越多網站,您的收入越高!
試算一下,如果您招募10個下線網站,而這10個下線網站各自招募10個下線網站,保守估計,每個網站每日僅帶入100次廣告點閱 ,以最低下線獎金$0.05計算:
(10 + (10 x 10)) x 100 x $0.05 x 30天= $16,500 (您每個月就可以多出$16,500額外下線獎金)
即使這些網站停止繼續招募,除了您網站本身帶入的廣告點閱收入外,您每月還可以另外賺取$16,500的額外收入!更別說這個下線體系會自動繼續成長下去,而且是倍數成長!
您唯一要做的就是找到最適合您的下線(當然是流量越大的部落格愈好)。只要有人加入並通過審核,您會立刻收到系統自動發出的e-mail通知,然後每月監控獎金是否有按時匯入您的銀行帳戶就可以了!
您的專屬下線招募網址是 http://www.blogad.com.tw/Bloger/Bloger_01.aspx?affil=lin831030
※請注意,BlogAD不允許任何聯盟 部落格以發送垃圾信的方式招募下線網站。這樣做只會讓您立即被停權處分,請勿冒險嘗試!
※以上獎金計算公式僅為估計值,BlogAD不保證實質收益。
BloggerAds:
推薦廣告→
取得推薦貼紙→
複製程式碼→
貼到你的部落格上(連接資料結或網誌文長都可,只要能讓很多人按到就好)
‧推薦廣告
「BloggerAds推薦貼紙」可讓您選擇自己喜好的推薦貼紙廣告,讓您不僅可透過部落客廣告增加收益,還可透過成功推薦加入BloggerAds,賺取回饋獎金喔! 透過您的推薦貼紙,成功加入BloggerAds的部落格,在申請後首次30天內獲得的廣告獎金,BloggerAds將額外給你該金額的30%當回饋獎金。
範例說明:小明透過毛毛的BloggerAds推薦連結貼紙,在9/11成功加入BloggerAds起30天(即9/11~10/11,30天內),小明在BloggerAds如獲得1000元廣告獎金,毛毛除了既有每天的BloggerAds廣告獎金外,還可獲得小明總廣告獎金的30%回饋獎金,即300元(台幣)!
到底是怎麼賺的呢?
一、廣告
首先加入這兩個網頁的會員(最有名的兩個)
Blogad
http://www.blogad.com.tw/Bloger/Bloger_01.aspx?affil=lin831030
BloggerAds
http://author.bloggerads.net/01_join_read.aspx?refid=10002&id=20080522000079
使用方法:
Blogad:
帳戶資料→
安裝廣告程式碼→
複製程式碼→
貼到你的部落格上(連接資料結或網誌文長都可,只要能讓很多人按到就好)
BloggerAds:
推薦廣告→
取得推薦貼紙→
複製程式碼→
貼到你的部落格上(連接資料結或網誌文長都可,只要能讓很多人按到就好)
二、招募下線(內容由該網站本文轉貼)
Blogad:
當您的網站流量已經達到穩定的階段時,您在BlogAD依然有更大的潛在收入空間。方法很簡單,就是將我們提供 的專屬招募網址放置於您的部落格中,只要是透過您的招募網址加盟並通過審核的新聯盟網站都是您的下線網站。所有來自您下線網站的廣告點閱,BlogAD將另外支付額外的廣告獎金。您的下線結構可深達兩層,寬則無限。無論是來自第一層或第二層下線的網站,您都可以賺取額外的廣告獎金。召募越多網站,您的收入越高!
試算一下,如果您招募10個下線網站,而這10個下線網站各自招募10個下線網站,保守估計,每個網站每日僅帶入100次廣告點閱 ,以最低下線獎金$0.05計算:
(10 + (10 x 10)) x 100 x $0.05 x 30天= $16,500 (您每個月就可以多出$16,500額外下線獎金)
即使這些網站停止繼續招募,除了您網站本身帶入的廣告點閱收入外,您每月還可以另外賺取$16,500的額外收入!更別說這個下線體系會自動繼續成長下去,而且是倍數成長!
您唯一要做的就是找到最適合您的下線(當然是流量越大的部落格愈好)。只要有人加入並通過審核,您會立刻收到系統自動發出的e-mail通知,然後每月監控獎金是否有按時匯入您的銀行帳戶就可以了!
您的專屬下線招募網址是 http://www.blogad.com.tw/Bloger/Bloger_01.aspx?affil=lin831030
※請注意,BlogAD不允許任何聯盟 部落格以發送垃圾信的方式招募下線網站。這樣做只會讓您立即被停權處分,請勿冒險嘗試!
※以上獎金計算公式僅為估計值,BlogAD不保證實質收益。
BloggerAds:
推薦廣告→
取得推薦貼紙→
複製程式碼→
貼到你的部落格上(連接資料結或網誌文長都可,只要能讓很多人按到就好)
‧推薦廣告
「BloggerAds推薦貼紙」可讓您選擇自己喜好的推薦貼紙廣告,讓您不僅可透過部落客廣告增加收益,還可透過成功推薦加入BloggerAds,賺取回饋獎金喔! 透過您的推薦貼紙,成功加入BloggerAds的部落格,在申請後首次30天內獲得的廣告獎金,BloggerAds將額外給你該金額的30%當回饋獎金。
範例說明:小明透過毛毛的BloggerAds推薦連結貼紙,在9/11成功加入BloggerAds起30天(即9/11~10/11,30天內),小明在BloggerAds如獲得1000元廣告獎金,毛毛除了既有每天的BloggerAds廣告獎金外,還可獲得小明總廣告獎金的30%回饋獎金,即300元(台幣)!
新行銷公關模式
文:胡文豐(作者為中國時報系駐美記者)
前言:部落格(Blog)野火延燒,席捲全球,這是繼2000年網路泡沫化後,另一波網路平台的發展。一如電子商務大幅改變了零售業,部落格也掀起一波新的企業行銷與公關模式。部落格在美日企業間正熱正紅,甚至有些美、日高階主管還親自操刀,成為部落客(blogger)。總之,美日企業重視、設置與運作部落格的經驗,實值得我台商參考。
部落格(Blog),是weblog的縮寫,即網路日誌,簡稱網誌,簡單說就是一種網路形式的個人或團體傳播平台。部落客blogger就是blog的作者,部落圈blogosphere便是指blog及和其有關網站之統稱。
部落格受全球企業關注
回顧網路發展過程中,幾項重要的應用平台,例如:BBS、eMail、MSN Messenger等,而這些已經成為網路超級熱門的應用工具,所擁有的共通特性都是:一、適用於作為廣泛人與人溝通的網路介面,因而能夠引發使用者龐大的群聚效應。二、絕大部分都以免費取勝,直到形成一定規模的市場磁吸效應之後,才開始經營周邊加值性的服務業務,或是開發廣告營收。
若再從大面向的網路平台發展過程來看,從1994年的Browser Interface、1998年的E-Commerce platform、2001年的Search Engine,這些已經成為網路市場中獲利主流的大工具,之所以能夠形成如此的經濟規模,進而轉換為成功獲利模式,便在於能夠有效的掌握現代消費者的基本心態,即「介面簡單、使用方便、交易快速、有利可圖」四大要素。
如今的網路族在經過多年的市場洗禮之後,已經非常清楚自己要什麼,以及如何去找到自己想要的便宜貨了。因此,傳統媒體不分族群,統一播放式的行銷廣告模式,對於現在這一群網路e世代的消費者而言,已經起不了作用。有效運用網路的分眾行銷,建立個人化服務,以及透過直覺而有效的溝通平台,才是如今最有效的行銷法則,這也正是為何Blog特別受到全球企業關注其未來發展與應用的因素。
部落格以驚人速度成長
過去10年來,Internet發展一路暴起暴落,一開始大概沒有人想到部落格會有這樣的影響力量。根據美國網路調查機構Perseus估計,全球部落格的數量5年內數量成長超過1,000倍,從2000年的2.95萬個,快速成長到今年第一季的3,160萬個;到今年底,預估全球部落格數量將達到5,340萬個。
此外,根據部落格搜尋引擎Technorati指出,部落格以每天新增2萬3,000個的驚人速度成長,甚至迫使企業必須開始改變遊戲規則。美國《財星》(Fortune)雜誌則將部落格列為2005年度十大趨勢之首。
令人意外的是,部落格的本質與過去的達康(.com)快速成功、一夕致富的模式,大不相同。建立部落格的「部落客」(Blogger)是自發性的,99%以上的部落客在使用部落格時,都沒有想到要以此賺錢。
部落格絕大多數是業餘者的分享,最早出現的用途,只是讓網友在網路上寫日誌,分享自己實際的經驗與個人觀點。但由於它簡單好用,只要會打字,就可以成立自己的部落格,不僅可以用文字寫下心情筆記、趨勢觀察、活動記錄等包羅萬象的文字內容,還可加上照片、影片等多媒體檔案,吸引了大批部落客(Blogger)加入。
根據紐約一家市調公司eMarketer最近的調查,現今只有4%的美國大公司有公開的部落格。但是,已有愈來愈多企業跨入部落圈(blogosphere),而討論的主題,包括公司的經營管理、員工的心聲及回應客戶的問答。由於「部落格」可直接與消費者間互動,愈來愈多企業看好這方面的功效,開始著手建立企業的「部落格」。「部落格」的發展,不但對於傳統媒體有重大影響,許多歐美企業也開始運用這個管道重新規劃其公關工作。到目前為止,國外企業部落格主要的焦點,是提供公眾消費(public consumption)服務的企業形象經營。
美日興起企業部落格
美國與日本企業最近興起企業「部落格」,這又與企業網站有何不一樣呢?其實,「部落格的精神,就是『開放』(openness)」,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去年在微軟總部舉行的年度執行長峰會(CEO Summit)中提到,「它反應一種開放和願意溝通的文化,表示我們不怕自我批判」。意味著微軟致力將訊息透明以及公開化。
除了公務,微軟員工自己經營部落格在微軟也相當普遍,例如職員史考伯(Robert Scoble)所主筆的「The Scobleizer」,是許多科技人士每天必拜訪的網誌。「我所秉持的準則是誠信」,史考伯堅持以客觀的立場評價各家產品,而不是像新聞稿一樣只誇自家產品好。微軟不是第一個投入部落格的公司。三年前美國多媒體軟體公司Macromedia就已經設置了員工部落格,方便與顧客有個固定的地方可以彼此溝通,而這也很快地成為資訊交流的最佳管道。
「部落格是最快最有效的行銷工具之一」,美國西北大學專攻行銷與口耳傳播的教授卡爾(Walter Carl)指出,到底該如何利用部落格這股新力量?目前最常被用來做部落格行銷的方式,是企業將試用品或是產品活動,放到部落格上,並告知消費者部落格網址,吸引消費者上來討論。例如日產汽車(Nissan)2005年重量級新車Tiida,就成立部落格(http://blog.nissan.co.jp/TIIDA/),邀請車主上來分享駕駛心得、開車旅遊經驗、試駕會活動感想、車隊活動照片等各種文字、照片、影片,讓車主或潛在消費者彼此互動,部落格上的討論也可直接反映給日產參考。
透過這套引用連結的機制,資訊可以在部落格間呈現平面的網狀傳遞,速度飛快,參考引用通告所統計出來的數字,企業也可以快速從被引述的文章,得知消費者對哪些方向的討論最有興趣。
此外,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M)這一家典型的傳統產業,在副董事長Bob Lutz的創意運用之下,成立了一個名為「Fastlane」的Blog,在這一個Blog中,Bob Lutz希望能夠聽到顧客最真實的聲音,就算是對GM車子或是對公司的批評也無所謂,因為Bob Lutz知道,唯有真的用心去傾聽顧客的聲音,才能挽救不斷流失的市場。因此,在Fastlane Blog 平台中,Bob Lutz每天親自觀看或回應每一篇網友的文章,並要求公司的每一位員工都應該要重視Blog裡面每一位消費者的意見,希望能夠達到企業裡的每一位員工,都可以成為最佳公關的理想目標。
如今由於GM Fastlane Blog的成功經營,Bob Lutz已經從每天親自觀看或回應文章的方式,改變為以網路Podcasts的方式,使用網路語音MP3檔案,回應每一位網友的問題,以建立更有效率的企業回覆系統。
日本的網站Exite從去年初起就開始提供企業設置企業「部落格」,並且大舉招募企業來登錄「部落格」,目前該網站已有350個企業的「部落格」登錄,而在企業的「部落格」中,最流行的就是連社長自己也要每天都將日常發生的事寫在「社長的部落格」中。社長的部落格除了是公司的象徵性指標之外,令人意外的是宣傳效果非常高。除此之外,最近一般職員的「部落格」也在逐漸增加。
造成這波社長「部落格」大盛的原因,可能得感謝livedoor的堀江貴文社長,由於livedoor本身就有經營「部落格」的事業,當然身為公司頭頭又頗具知名度的堀江社長,也要「下海」幫公司大力提倡一下該公司「部落格」的好用,再加上堀江社長的特異獨行及知名度,也會吸引許多想要一窺其私下生活的人,等於是幫公司又做上了更好的宣傳。
部落格該由誰操刀?
部落格能應用在行銷與企業經營上,那企業部落格應「由誰操刀」?部落格(網誌)指南的作者說,企業若打算成立公司專屬的部落格,可找內部的員工當版主,或請外部的自由作家坐鎮捉刀。
《傻瓜部落格--流行語行銷》(Buzz Marketing with Blogs for Dummies》一書作者Susannah Gardner說,企業為專屬部落格物色寫手時,可考慮從公司內部不同的階層選拔合適的人選,或聘請自由撰稿作家代勞。
幾個月前,Gardner在新加坡舉行的一場部落格會議中說,最重要的是,部落格作者應具備親和力、駕馭文字的功力和援筆立就的能力。而且,他的工作時間表必須有彈性和餘裕,讓他能夠定期供稿。
像知名的微軟日本分公司,光是一般職員就有數十人開設了企業「部落格」,更在去年秋天將職員寫企業「部落格」,明確地製定了指導方針。微軟日本MSN事業部便利用該公司經營的MSN SPACE,以明示公司名稱跟所屬單位,設置一個專用的平台,讓大家去登錄並使用企業「部落格」。你可以看到微軟的系統工程師,以實際的名字來寫一些技術性的談話,另外,也會有針對顧客的支援部門,雖然支援部門不一定會是以真實姓名來寫,但是無論如何都不是以公式化的處理事物方式來面對顧客。對於開設後,也會有些對產品的抱怨或是批判出現,基本上都會以不刪除的方式,認真地來看待每位顧客的回應。
微軟日本MSN事業部認為,大企業常給人一種不易親近的感覺,而利用「部落格」的方式,可以讓顧客很輕易地感覺到企業內部大家在運作的氣氛,而且也會讓企業與顧客的關係更為親密;因此,今後會努力讓企業內的職員「部落格」繼續增加。
「在我看來,每一位員工都是最具熱情的公關人員,公司應該放手讓他們與顧客直接溝通」,鼓勵員工撰寫部落格的昇陽電腦營運長史瓦茲(Jonathan Schwartz)曾如此樂觀表示,因此在部落格的世界裡,昇陽也被視為難得的天堂。
美、日企業高階主管親自上陣撰寫部落格的例子不少。美國專業部落格協會會長兼商業部落格顧問公司Radiant Marketing Group總裁Paul Chaney就表示,打著企業執行長旗幟的部落格,通常著墨於「領導思想」方面,執筆者多半是備受尊敬的人物。
例如投資銀行ThinkEquity的總裁莫伊(Michael Moe),在今年成為該公司部落格的主筆,「其實我們也處於嘗試階段,儘管可能會因此在上面洩漏了一些原本應該保密的發展策略,但適度坦承的公開,總比把它們藏在保險箱裡蒙塵來的好,顧客也會更相信你」,莫伊說。
日本及韓國的「社長」們,身先士卒的比率,就高多了。包括日本入口網站Livedoor執行長的堀江貴文、創投公司Neoteny執行長、也是部落格搜尋引擎technorati Japan副總的伊藤穰一、公關公司Fyto總裁的飯野賢治、韓國鮮京電信(SK Telecom)執行長南重秀等,都有自己的部落格,也經營得有聲有色。
堀江貴文把他今天午餐吃了什麼、最近買什麼、開了法拉利跑車去哪兜風,甚至連商業活動的拜訪都寫進日誌,韓國的南重秀更乾脆把自己年輕時的照片都放上去,當這些企業主管真實地把自己的心情寫在部落格裡,大眾窺見的不再是企業領導者只能遙望的形象,而是貼近日常生活的平凡人身影,拉近與顧客間的距離,宣傳效果可想而知。
部落格影響力更甚一般媒體
把撰寫部落格的工作外包的例子,也屢見不鮮,特別是開放部落格供使用者討論形形色色話題的公司。
請公司編制外人士撰寫部落格,有其優點。Susannah Gardner指出,著作豐富的自由撰稿作家,可引進新的觀點,為公司注入一股「自由開放」的氣息。但缺點是,這些外部作家對公司營運或企業文化可能不夠瞭解,也許需要額外的監督。
惠普公司是從外部聘請部落格作家的公司之一。2005年7月間,惠普成立一個部落格,邀請自由撰稿作家記述600年前大陸探險家鄭和下西洋的冒險歷程。
惠普亞太區行銷與商業服務經理Lee Hui Li接受ZDNet Asia電子郵件訪問時表示,用個人化的筆觸和生動的圖片敘述這段探險歷程,可當作一種「(拉近)客戶關係的工具」,進一步鞏固惠普在部落格讀者心目中的地位。
部落格可以說是顛覆了企業習慣的由上而下的單向操縱溝通模式。從有媒體以來,企業公關人員、行銷企劃數十年來都是利用「大眾媒體」(mass media),將企業產品或形象的訊息「包裝」過後,傳遞給媒體記者,記者再根據判斷與其他訊息來源報導,將「處理」過後的資訊刊在報紙、雜誌、電視、廣播上,社會大眾也就照單接收。
但是,在部落格闖入後,就形成了一個不受控制的「市井媒體」(citizens' media)。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中的不知名個人,張貼了一篇部落格後,獲得其他人的共鳴,透過網路轉寄、連結,開始吸引人潮上部落格觀看,並針對內容錯誤會有人提出質疑與討論。而且,正因為是大家自發的討論,影響力更大。「讓事實的真相在網路上公開,無論好事與壞事,散播的速度遠超過以往」,《紐約時報》指出部落格影響力更勝一般媒體的原因。
部落格讓真實呈現,並快速散播的特性,近年來開始獲得企業廣泛的重視。對企業來說,一旦想到全球可能有上萬名消費者,在部落格上討論他們的品牌形象、產品使用心得,多數企業勢必得要選擇正面以對,並開始思考如何利用,但是結果卻不見得成功。
早在2003年3月,七喜汽水(7 Up)就已經嘗試要用部落格來做行銷。當時為了宣傳新調味乳產品「狂牛」(Raging Cow),成立「狂牛部落格」,配合全美的巡迴行銷活動,請消費者以「狂牛」身分來寫部落格,分享飲用經驗,因此獲得消費者熱烈迴響。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有部落客發現,在狂牛部落格中,有6名大力讚美的部落客是七喜安排的。
七喜造假的消息,違反了部落格在網路上真誠表現自我的精神,這個訊息開始在各部落格之間傳遞,進而有部落客開始發起「抵制狂牛」(The Raging Cow Boycott)活動。儘管真正抵制的人數不得而知,但卻對七喜的品牌與形象造成傷害。後來,七喜的「狂牛部落格」也以關站做結。儘管事隔已三年了,如今在Google上打入「抵制狂牛」關鍵字,仍可找到近3萬筆文章連結。一旦部落格行銷操作不善,殺傷力的速度與威力由此可見。
部落格具市場行銷優勢
當然,除了上述的部落格不當使用危機之外,部落格的確是目前最具行銷穿透力的工具之一,它具有多項市場行銷的優勢:
一、最省錢,但也是最有效的行銷利器之一。
二、最真實,同時也最具即時性的市場資訊回饋系統。
三、經常是產生絕佳創意的資訊來源。
四、對企業而言,也可以成為最具經濟效益的內部資訊交換平台。
因此,Blog對於企業來說,到底是有效的行銷利益創造者,還是會造成企業危機的毀滅者呢?這中間的差別,將取決於企業是否能夠正確的使用Blog。
企業設置部落格應注意事項
綜合美國企業設置企業部落格之前,應考慮的幾項建議,包括有:
一、考慮清楚你希望部落格達成何種目的。內部部落格與公開部落格的目的並不相同。舉例來說,通用汽車副董事長路茲執筆的部落格Fastlane,及波音商用飛機行銷副總裁巴斯勒撰寫的部落格,都是明確針對客戶和一般大眾。英特爾執行長歐特里尼所寫的部落格,則屬公司內部,不對外公開的。
二、熟悉規則。部落格是雙向溝通的新方法,特色是非正式的語調,及時更新與坦率的討論。還有,切記不要在企業部落格裏打壓異己,部落格的原意就是要像聊天一樣,交換心得,而不是用於攻訐謾罵。
三、務必投入時間及資源,以維持更新部落格。
四、研究設立部落格的法律層面及訂定指導綱要,好讓主管及員工瞭解哪些內容是不被允許的。執業律師警告,一旦不慎,部落格可能觸犯毀謗法、智財權和證券法規。
五、必須預先建立員工的紅線警戒區,以免發生企業內部資訊的不當外漏,或是造成對外部消費者不當回應的危機。
六、謹記誠實永遠是最佳的服務方式,尤其是在面對企業過失的時候,以誠實而負責任的緊急危機處理態度面對,經常是化解危機的唯一途徑。
七、千萬不可漠視消費者聲音,尤其是對於企業負面的批評,則更應該要虛心的接受。
八、嚴重忌諱不當的行銷方式,千萬不可將Blog直接拿來作為商品廣告使用,更忌諱做誇大不實的行銷訴求,否則網路上負面的訊息傳播,將會造成嚴重的企業危機。
一旦決定設立部落格,企業必須做好面對無從預測、甚至無厘頭的讀者反應或批評。如果企業部落格只是堆砌枯燥乏味的公關稿,或者避重就輕、避談熱門話題,都會招致讀者的狠批。例如,波音的巴斯勒不願在部落格裏觸及前執行長史東賽佛因性醜聞而下台,引發讀者砲轟。
雅虎對於員工部落格的規定,是不得提及尚未公開的資訊,如果收到新聞媒體的詢問,必須向公司公關部門報備。另外,如果涉及對其他部門的工作評論,公司建議部落客不妨先和有關單位進行討論,雅虎的指導綱領表示,不論你是要稱讚或批評雅虎,請做出詳細的評語,而不只是寫下「酷」或「爛」。
在過去,企業行銷部門為了市場調查,需要向調查中心購買資料,但此為次級的資料,企業體若能自行有效運用部落格,資料內容是由網友主動登錄而成,是第一手的初級資料。部落格若能成為聚集鮮明屬性消費者的平台,可直接進入消費者生活型態,只是要精準針對Blogger的生活型態出發,運用部落格,即能針對目標族群製造精準的行銷策略。
雖然說部落格的熱門程度席捲全球,但是就如過去網路行銷一樣,僅有一成人口參與活動,而九成的人口甚至連部落格是什麼也不知道,然而行銷最難的,就是找到對自己產品有興趣的人,若能充分掌握一成的目標族群所創造的效益,將會比過去漫天捉不著邊際的大眾行銷手法來得高。
在台灣,部落格熱絡,但部落格行銷風氣尚未成熟,且部落格中的內容真假難辨或者不當言論,也是企業運用部落格行銷卻步之處。因此,企業不管採用網路行銷或者部落格行銷都需要管理。
總之,網路行銷所培養出的消費人口,接受新事物的程度較高,但也較精明;因此,企業運用部落格行銷,操作社群需要長期維護,如果只是一波活動而已,那麼成效不大。部落格行銷的出現,究竟是創新之意,還是老酒換新瓶、曇花一現的熱潮?「市場的接受程度」將會說明答案。
本文出處:中華民國工業總會《產業雜誌》〈部落格,新行銷公關模式〉。
前言:部落格(Blog)野火延燒,席捲全球,這是繼2000年網路泡沫化後,另一波網路平台的發展。一如電子商務大幅改變了零售業,部落格也掀起一波新的企業行銷與公關模式。部落格在美日企業間正熱正紅,甚至有些美、日高階主管還親自操刀,成為部落客(blogger)。總之,美日企業重視、設置與運作部落格的經驗,實值得我台商參考。
部落格(Blog),是weblog的縮寫,即網路日誌,簡稱網誌,簡單說就是一種網路形式的個人或團體傳播平台。部落客blogger就是blog的作者,部落圈blogosphere便是指blog及和其有關網站之統稱。
部落格受全球企業關注
回顧網路發展過程中,幾項重要的應用平台,例如:BBS、eMail、MSN Messenger等,而這些已經成為網路超級熱門的應用工具,所擁有的共通特性都是:一、適用於作為廣泛人與人溝通的網路介面,因而能夠引發使用者龐大的群聚效應。二、絕大部分都以免費取勝,直到形成一定規模的市場磁吸效應之後,才開始經營周邊加值性的服務業務,或是開發廣告營收。
若再從大面向的網路平台發展過程來看,從1994年的Browser Interface、1998年的E-Commerce platform、2001年的Search Engine,這些已經成為網路市場中獲利主流的大工具,之所以能夠形成如此的經濟規模,進而轉換為成功獲利模式,便在於能夠有效的掌握現代消費者的基本心態,即「介面簡單、使用方便、交易快速、有利可圖」四大要素。
如今的網路族在經過多年的市場洗禮之後,已經非常清楚自己要什麼,以及如何去找到自己想要的便宜貨了。因此,傳統媒體不分族群,統一播放式的行銷廣告模式,對於現在這一群網路e世代的消費者而言,已經起不了作用。有效運用網路的分眾行銷,建立個人化服務,以及透過直覺而有效的溝通平台,才是如今最有效的行銷法則,這也正是為何Blog特別受到全球企業關注其未來發展與應用的因素。
部落格以驚人速度成長
過去10年來,Internet發展一路暴起暴落,一開始大概沒有人想到部落格會有這樣的影響力量。根據美國網路調查機構Perseus估計,全球部落格的數量5年內數量成長超過1,000倍,從2000年的2.95萬個,快速成長到今年第一季的3,160萬個;到今年底,預估全球部落格數量將達到5,340萬個。
此外,根據部落格搜尋引擎Technorati指出,部落格以每天新增2萬3,000個的驚人速度成長,甚至迫使企業必須開始改變遊戲規則。美國《財星》(Fortune)雜誌則將部落格列為2005年度十大趨勢之首。
令人意外的是,部落格的本質與過去的達康(.com)快速成功、一夕致富的模式,大不相同。建立部落格的「部落客」(Blogger)是自發性的,99%以上的部落客在使用部落格時,都沒有想到要以此賺錢。
部落格絕大多數是業餘者的分享,最早出現的用途,只是讓網友在網路上寫日誌,分享自己實際的經驗與個人觀點。但由於它簡單好用,只要會打字,就可以成立自己的部落格,不僅可以用文字寫下心情筆記、趨勢觀察、活動記錄等包羅萬象的文字內容,還可加上照片、影片等多媒體檔案,吸引了大批部落客(Blogger)加入。
根據紐約一家市調公司eMarketer最近的調查,現今只有4%的美國大公司有公開的部落格。但是,已有愈來愈多企業跨入部落圈(blogosphere),而討論的主題,包括公司的經營管理、員工的心聲及回應客戶的問答。由於「部落格」可直接與消費者間互動,愈來愈多企業看好這方面的功效,開始著手建立企業的「部落格」。「部落格」的發展,不但對於傳統媒體有重大影響,許多歐美企業也開始運用這個管道重新規劃其公關工作。到目前為止,國外企業部落格主要的焦點,是提供公眾消費(public consumption)服務的企業形象經營。
美日興起企業部落格
美國與日本企業最近興起企業「部落格」,這又與企業網站有何不一樣呢?其實,「部落格的精神,就是『開放』(openness)」,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去年在微軟總部舉行的年度執行長峰會(CEO Summit)中提到,「它反應一種開放和願意溝通的文化,表示我們不怕自我批判」。意味著微軟致力將訊息透明以及公開化。
除了公務,微軟員工自己經營部落格在微軟也相當普遍,例如職員史考伯(Robert Scoble)所主筆的「The Scobleizer」,是許多科技人士每天必拜訪的網誌。「我所秉持的準則是誠信」,史考伯堅持以客觀的立場評價各家產品,而不是像新聞稿一樣只誇自家產品好。微軟不是第一個投入部落格的公司。三年前美國多媒體軟體公司Macromedia就已經設置了員工部落格,方便與顧客有個固定的地方可以彼此溝通,而這也很快地成為資訊交流的最佳管道。
「部落格是最快最有效的行銷工具之一」,美國西北大學專攻行銷與口耳傳播的教授卡爾(Walter Carl)指出,到底該如何利用部落格這股新力量?目前最常被用來做部落格行銷的方式,是企業將試用品或是產品活動,放到部落格上,並告知消費者部落格網址,吸引消費者上來討論。例如日產汽車(Nissan)2005年重量級新車Tiida,就成立部落格(http://blog.nissan.co.jp/TIIDA/),邀請車主上來分享駕駛心得、開車旅遊經驗、試駕會活動感想、車隊活動照片等各種文字、照片、影片,讓車主或潛在消費者彼此互動,部落格上的討論也可直接反映給日產參考。
透過這套引用連結的機制,資訊可以在部落格間呈現平面的網狀傳遞,速度飛快,參考引用通告所統計出來的數字,企業也可以快速從被引述的文章,得知消費者對哪些方向的討論最有興趣。
此外,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M)這一家典型的傳統產業,在副董事長Bob Lutz的創意運用之下,成立了一個名為「Fastlane」的Blog,在這一個Blog中,Bob Lutz希望能夠聽到顧客最真實的聲音,就算是對GM車子或是對公司的批評也無所謂,因為Bob Lutz知道,唯有真的用心去傾聽顧客的聲音,才能挽救不斷流失的市場。因此,在Fastlane Blog 平台中,Bob Lutz每天親自觀看或回應每一篇網友的文章,並要求公司的每一位員工都應該要重視Blog裡面每一位消費者的意見,希望能夠達到企業裡的每一位員工,都可以成為最佳公關的理想目標。
如今由於GM Fastlane Blog的成功經營,Bob Lutz已經從每天親自觀看或回應文章的方式,改變為以網路Podcasts的方式,使用網路語音MP3檔案,回應每一位網友的問題,以建立更有效率的企業回覆系統。
日本的網站Exite從去年初起就開始提供企業設置企業「部落格」,並且大舉招募企業來登錄「部落格」,目前該網站已有350個企業的「部落格」登錄,而在企業的「部落格」中,最流行的就是連社長自己也要每天都將日常發生的事寫在「社長的部落格」中。社長的部落格除了是公司的象徵性指標之外,令人意外的是宣傳效果非常高。除此之外,最近一般職員的「部落格」也在逐漸增加。
造成這波社長「部落格」大盛的原因,可能得感謝livedoor的堀江貴文社長,由於livedoor本身就有經營「部落格」的事業,當然身為公司頭頭又頗具知名度的堀江社長,也要「下海」幫公司大力提倡一下該公司「部落格」的好用,再加上堀江社長的特異獨行及知名度,也會吸引許多想要一窺其私下生活的人,等於是幫公司又做上了更好的宣傳。
部落格該由誰操刀?
部落格能應用在行銷與企業經營上,那企業部落格應「由誰操刀」?部落格(網誌)指南的作者說,企業若打算成立公司專屬的部落格,可找內部的員工當版主,或請外部的自由作家坐鎮捉刀。
《傻瓜部落格--流行語行銷》(Buzz Marketing with Blogs for Dummies》一書作者Susannah Gardner說,企業為專屬部落格物色寫手時,可考慮從公司內部不同的階層選拔合適的人選,或聘請自由撰稿作家代勞。
幾個月前,Gardner在新加坡舉行的一場部落格會議中說,最重要的是,部落格作者應具備親和力、駕馭文字的功力和援筆立就的能力。而且,他的工作時間表必須有彈性和餘裕,讓他能夠定期供稿。
像知名的微軟日本分公司,光是一般職員就有數十人開設了企業「部落格」,更在去年秋天將職員寫企業「部落格」,明確地製定了指導方針。微軟日本MSN事業部便利用該公司經營的MSN SPACE,以明示公司名稱跟所屬單位,設置一個專用的平台,讓大家去登錄並使用企業「部落格」。你可以看到微軟的系統工程師,以實際的名字來寫一些技術性的談話,另外,也會有針對顧客的支援部門,雖然支援部門不一定會是以真實姓名來寫,但是無論如何都不是以公式化的處理事物方式來面對顧客。對於開設後,也會有些對產品的抱怨或是批判出現,基本上都會以不刪除的方式,認真地來看待每位顧客的回應。
微軟日本MSN事業部認為,大企業常給人一種不易親近的感覺,而利用「部落格」的方式,可以讓顧客很輕易地感覺到企業內部大家在運作的氣氛,而且也會讓企業與顧客的關係更為親密;因此,今後會努力讓企業內的職員「部落格」繼續增加。
「在我看來,每一位員工都是最具熱情的公關人員,公司應該放手讓他們與顧客直接溝通」,鼓勵員工撰寫部落格的昇陽電腦營運長史瓦茲(Jonathan Schwartz)曾如此樂觀表示,因此在部落格的世界裡,昇陽也被視為難得的天堂。
美、日企業高階主管親自上陣撰寫部落格的例子不少。美國專業部落格協會會長兼商業部落格顧問公司Radiant Marketing Group總裁Paul Chaney就表示,打著企業執行長旗幟的部落格,通常著墨於「領導思想」方面,執筆者多半是備受尊敬的人物。
例如投資銀行ThinkEquity的總裁莫伊(Michael Moe),在今年成為該公司部落格的主筆,「其實我們也處於嘗試階段,儘管可能會因此在上面洩漏了一些原本應該保密的發展策略,但適度坦承的公開,總比把它們藏在保險箱裡蒙塵來的好,顧客也會更相信你」,莫伊說。
日本及韓國的「社長」們,身先士卒的比率,就高多了。包括日本入口網站Livedoor執行長的堀江貴文、創投公司Neoteny執行長、也是部落格搜尋引擎technorati Japan副總的伊藤穰一、公關公司Fyto總裁的飯野賢治、韓國鮮京電信(SK Telecom)執行長南重秀等,都有自己的部落格,也經營得有聲有色。
堀江貴文把他今天午餐吃了什麼、最近買什麼、開了法拉利跑車去哪兜風,甚至連商業活動的拜訪都寫進日誌,韓國的南重秀更乾脆把自己年輕時的照片都放上去,當這些企業主管真實地把自己的心情寫在部落格裡,大眾窺見的不再是企業領導者只能遙望的形象,而是貼近日常生活的平凡人身影,拉近與顧客間的距離,宣傳效果可想而知。
部落格影響力更甚一般媒體
把撰寫部落格的工作外包的例子,也屢見不鮮,特別是開放部落格供使用者討論形形色色話題的公司。
請公司編制外人士撰寫部落格,有其優點。Susannah Gardner指出,著作豐富的自由撰稿作家,可引進新的觀點,為公司注入一股「自由開放」的氣息。但缺點是,這些外部作家對公司營運或企業文化可能不夠瞭解,也許需要額外的監督。
惠普公司是從外部聘請部落格作家的公司之一。2005年7月間,惠普成立一個部落格,邀請自由撰稿作家記述600年前大陸探險家鄭和下西洋的冒險歷程。
惠普亞太區行銷與商業服務經理Lee Hui Li接受ZDNet Asia電子郵件訪問時表示,用個人化的筆觸和生動的圖片敘述這段探險歷程,可當作一種「(拉近)客戶關係的工具」,進一步鞏固惠普在部落格讀者心目中的地位。
部落格可以說是顛覆了企業習慣的由上而下的單向操縱溝通模式。從有媒體以來,企業公關人員、行銷企劃數十年來都是利用「大眾媒體」(mass media),將企業產品或形象的訊息「包裝」過後,傳遞給媒體記者,記者再根據判斷與其他訊息來源報導,將「處理」過後的資訊刊在報紙、雜誌、電視、廣播上,社會大眾也就照單接收。
但是,在部落格闖入後,就形成了一個不受控制的「市井媒體」(citizens' media)。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中的不知名個人,張貼了一篇部落格後,獲得其他人的共鳴,透過網路轉寄、連結,開始吸引人潮上部落格觀看,並針對內容錯誤會有人提出質疑與討論。而且,正因為是大家自發的討論,影響力更大。「讓事實的真相在網路上公開,無論好事與壞事,散播的速度遠超過以往」,《紐約時報》指出部落格影響力更勝一般媒體的原因。
部落格讓真實呈現,並快速散播的特性,近年來開始獲得企業廣泛的重視。對企業來說,一旦想到全球可能有上萬名消費者,在部落格上討論他們的品牌形象、產品使用心得,多數企業勢必得要選擇正面以對,並開始思考如何利用,但是結果卻不見得成功。
早在2003年3月,七喜汽水(7 Up)就已經嘗試要用部落格來做行銷。當時為了宣傳新調味乳產品「狂牛」(Raging Cow),成立「狂牛部落格」,配合全美的巡迴行銷活動,請消費者以「狂牛」身分來寫部落格,分享飲用經驗,因此獲得消費者熱烈迴響。但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就有部落客發現,在狂牛部落格中,有6名大力讚美的部落客是七喜安排的。
七喜造假的消息,違反了部落格在網路上真誠表現自我的精神,這個訊息開始在各部落格之間傳遞,進而有部落客開始發起「抵制狂牛」(The Raging Cow Boycott)活動。儘管真正抵制的人數不得而知,但卻對七喜的品牌與形象造成傷害。後來,七喜的「狂牛部落格」也以關站做結。儘管事隔已三年了,如今在Google上打入「抵制狂牛」關鍵字,仍可找到近3萬筆文章連結。一旦部落格行銷操作不善,殺傷力的速度與威力由此可見。
部落格具市場行銷優勢
當然,除了上述的部落格不當使用危機之外,部落格的確是目前最具行銷穿透力的工具之一,它具有多項市場行銷的優勢:
一、最省錢,但也是最有效的行銷利器之一。
二、最真實,同時也最具即時性的市場資訊回饋系統。
三、經常是產生絕佳創意的資訊來源。
四、對企業而言,也可以成為最具經濟效益的內部資訊交換平台。
因此,Blog對於企業來說,到底是有效的行銷利益創造者,還是會造成企業危機的毀滅者呢?這中間的差別,將取決於企業是否能夠正確的使用Blog。
企業設置部落格應注意事項
綜合美國企業設置企業部落格之前,應考慮的幾項建議,包括有:
一、考慮清楚你希望部落格達成何種目的。內部部落格與公開部落格的目的並不相同。舉例來說,通用汽車副董事長路茲執筆的部落格Fastlane,及波音商用飛機行銷副總裁巴斯勒撰寫的部落格,都是明確針對客戶和一般大眾。英特爾執行長歐特里尼所寫的部落格,則屬公司內部,不對外公開的。
二、熟悉規則。部落格是雙向溝通的新方法,特色是非正式的語調,及時更新與坦率的討論。還有,切記不要在企業部落格裏打壓異己,部落格的原意就是要像聊天一樣,交換心得,而不是用於攻訐謾罵。
三、務必投入時間及資源,以維持更新部落格。
四、研究設立部落格的法律層面及訂定指導綱要,好讓主管及員工瞭解哪些內容是不被允許的。執業律師警告,一旦不慎,部落格可能觸犯毀謗法、智財權和證券法規。
五、必須預先建立員工的紅線警戒區,以免發生企業內部資訊的不當外漏,或是造成對外部消費者不當回應的危機。
六、謹記誠實永遠是最佳的服務方式,尤其是在面對企業過失的時候,以誠實而負責任的緊急危機處理態度面對,經常是化解危機的唯一途徑。
七、千萬不可漠視消費者聲音,尤其是對於企業負面的批評,則更應該要虛心的接受。
八、嚴重忌諱不當的行銷方式,千萬不可將Blog直接拿來作為商品廣告使用,更忌諱做誇大不實的行銷訴求,否則網路上負面的訊息傳播,將會造成嚴重的企業危機。
一旦決定設立部落格,企業必須做好面對無從預測、甚至無厘頭的讀者反應或批評。如果企業部落格只是堆砌枯燥乏味的公關稿,或者避重就輕、避談熱門話題,都會招致讀者的狠批。例如,波音的巴斯勒不願在部落格裏觸及前執行長史東賽佛因性醜聞而下台,引發讀者砲轟。
雅虎對於員工部落格的規定,是不得提及尚未公開的資訊,如果收到新聞媒體的詢問,必須向公司公關部門報備。另外,如果涉及對其他部門的工作評論,公司建議部落客不妨先和有關單位進行討論,雅虎的指導綱領表示,不論你是要稱讚或批評雅虎,請做出詳細的評語,而不只是寫下「酷」或「爛」。
在過去,企業行銷部門為了市場調查,需要向調查中心購買資料,但此為次級的資料,企業體若能自行有效運用部落格,資料內容是由網友主動登錄而成,是第一手的初級資料。部落格若能成為聚集鮮明屬性消費者的平台,可直接進入消費者生活型態,只是要精準針對Blogger的生活型態出發,運用部落格,即能針對目標族群製造精準的行銷策略。
雖然說部落格的熱門程度席捲全球,但是就如過去網路行銷一樣,僅有一成人口參與活動,而九成的人口甚至連部落格是什麼也不知道,然而行銷最難的,就是找到對自己產品有興趣的人,若能充分掌握一成的目標族群所創造的效益,將會比過去漫天捉不著邊際的大眾行銷手法來得高。
在台灣,部落格熱絡,但部落格行銷風氣尚未成熟,且部落格中的內容真假難辨或者不當言論,也是企業運用部落格行銷卻步之處。因此,企業不管採用網路行銷或者部落格行銷都需要管理。
總之,網路行銷所培養出的消費人口,接受新事物的程度較高,但也較精明;因此,企業運用部落格行銷,操作社群需要長期維護,如果只是一波活動而已,那麼成效不大。部落格行銷的出現,究竟是創新之意,還是老酒換新瓶、曇花一現的熱潮?「市場的接受程度」將會說明答案。
本文出處:中華民國工業總會《產業雜誌》〈部落格,新行銷公關模式〉。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