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集合住宅與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有很多共通之處。日本地少人多,物資短缺。他們長期以來在住宅建設方面堅持小面積、適用舒適的理念,長期開展對居住行為方式和家庭人口結構的研究,無論是住宅設計還是產品都是做到了精細的程度。在今天,我們回過頭來討論小面積住宅的時候,日本集合式住宅和相應配套的產品認定、性能評價以及住宅產業化的一系列措施均已達到較高水準,是我們學習借鑒的楷模和典範。
日本集合住宅的精細設計
早在1955年,日本剛剛開始進行大規模住宅建設的時候,他們就成立“住宅公團”(現稱都市?整備公團)機構,這個機構在日本各個城市、各個區縣都有分部,負責管理、協調住宅的建設、發展,為城市普通住戶住房問題提供了大量支撐。都市?整備公團保證住宅生產的方方面面採用理性建設,精細設計,保證居住品質,達到了有良好的規模、生產結構、居住性能和設備的新一代環境建設更新的目標。
日本的集合住宅一直堅持小面積的方針,1951年以後,他們每年都要推出標準化的設計,不斷公佈建設標準。並通過居住實態調查,把“食寢分離”、“乾濕分離”和“公私分離”的理念容入了標準設計中。以家庭人口為標準,用“家庭人數減去夫婦對數”來計算臥室數量,使集合住宅進入了保證居住實態和注重實效的階段。除此而外,老年住的“親子型”二代居、三代居住宅也得到了發展,在設計上又分為同居型、分居型和鄰居型三種。
室內設計在日本被認為是最能體現居住生活行為的地方,他們的設計尺寸精細到公分。日本住宅對各個空間的設計定位很親切,公共活動空間首先要考慮傢具位置和使用,空間要能互為借鑒滲透,小中見大,充分發揮空間的作用。
日本的集合住宅是以高品質、高品質著稱的,它的這一成就應當歸功於日本優良部品制度。這一制度的核心就是對住宅部品的外觀、品質、安全性、耐久性、使用性、易施工性、價格及供應條件等,由建設省指定的日本住宅優良部品認定中心進行綜合審查。為了保證認證的公正性、權威性,優良部品認定有一套從產品標準、性能測試、專家評價、機構認定、推廣普及、售後服務、保險賠償等方面的方法和程式。
日式小面積住宅值得借鑒
在土地資源十分緊張的日本,多數住宅套型面積都在90平方米以下,三居室的套內面積也基本上在80平方米左右。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為爭取較高的容積率節約土地,日本住宅的套型平面大多采用大進深、總面寬小的設計,較大三居室的面寬為8米左右,而進深則在11~13米之間,一居室二居室的總面寬一般就在4.5~6.6米之間。在這一點上,日本的套型面積和開間進深與我國一味求大、求洋、求面子的設計有很大不同,那些浮誇、表像的作風實際上困擾了我們多年,日本成功的範例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日本的集合住宅最常見的是外廊內廊式住棟。套型結構大體是通道位於中間,臥室靠近住宅入口玄關附近,並不強求南向;住宅中部一般為衛浴空間和廚房,廚房不要求必須對外開窗;起居室則位於最南端,一般與餐廳廚房共同構成公共空間;和室(榻榻米)作為日本特有的第二起居空間,一般與起居室相鄰設置,用推拉門加以分隔,完全可以打開摘走,其空間和起居室連通,有效擴大了空間。一些房間可間接採光而不必直接臨窗,從而節省了面寬。
比起中國的住宅,日本的套型在功能分區上有三個特色,一是廚房位於套型中部,採用開敞或半開敞式,這是因為日本人在飲食上少油煙,不必對外開窗。二是衛生間在日本被細分為洗浴、洗面、如廁三個獨立的功能空間,使業主既擁有了完整的衛浴功能,又可多人共用,而功能間互不干擾,總面積較大,使用方便舒適,完全沒必要再安排另一個衛生間。三是日本的住宅多采用框架結構,室內較少承重墻,輕質的隔墻、推拉門與壁櫃等儲藏空間結合設置,靈活且能充分利用空間,能夠從不同角度滿足居住者的需求。
小面積住宅在我國具有長期性
就人的心理特徵和人體工學而言,居住面積並不是越大越好。過大空間會有空曠感而缺乏氛圍,有一種冷漠感而顯得壓抑。對一般普通住戶來說,人的行為方式和活動場所大小是有限度的,只有適合才是最好。而小面積不光是人的正常行為所需,也是我國人多地少的特徵所決定了的。
住宅本來是“量大面廣”的東西,要耗費大量資源和社會人力財富,涉及到社會每個人,因此需要精細、需要定制化、需要多次性的重復,因為量大就特別講究經濟和效率。住宅是為“人”所用的,又應當是個性的、多樣的。日本集合住宅的發展具備以上的特性,值得我們學習。
這些年我們把求大、求個性的虛榮心強調到不切實際的地步,把本應當注重的標準化、集成化和產業化的研究撂到了一邊,把資源、效率和社會影響力不當回事。小面積的提倡可使我們重新找回自我,使我們重新研究和大力發展產業化、定制化、模數化。
目前在我國的住宅市場,多以一梯兩戶、南北通透的板樓為主,這種格局最大的好處就是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居住者對採光和通風的要求。但是,我們應該看到,板樓固然有優點,但也有不可彌補的缺點,比如佔地大、體形系數高、檔影面多等不可克服的問題。而且難免會有較大的公攤面積,特別那些帶電梯的住宅,公攤部分已經不容忽視。而塔樓更適宜小套型住宅,一梯多戶經濟性高,尤其是在城市中心區,塔樓顯得更有優勢,具備更好的環境效果。不僅節約土地,而且善於營造挺拔、現代、變化的城市景觀。由於塔樓的陰影面積小,也更有利於周圍建築和場所的採光日照。
很多人排斥塔樓是強調塔樓的通風、光照和公共通道衛生方面的問題,在我們今天現代化的建造理念及有效的科技手段面前,完全可以通過主動設計整合理念,通過環境與建築規劃設計整合,生態、無動力的達到環境品質改善的效果,更可以通過模擬技術、材料、設備等手段完善室內熱環境品質,聲環境品質、空氣環境品質。
因此,儘管是塔樓,我們也還是可以享受到足夠的舒適、清潔、有效節能和新風量,在經濟少花費的情況下享受高待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